有時候,當一些家長提出一些育兒問題時,你會發現,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家長需要學習育兒知識。
就像有個媽媽說,她家裡孩子8個月了,最近孩子要吃奶前,餓極了就要哭鬧。
結果,孩子爸爸認為,孩子被媽媽慣壞了,現在都知道通過哭鬧來實現願望,是當媽媽的不會管教,寵壞了孩子。並說「已經錯過了最佳管教時間」。
於是,問題來了。這個媽媽焦急地問:孩子應該從幾個月開始管教立規矩?
管教?8個月?已經錯過了最佳管教時間?
這幾個詞湊在一起,挺讓人目瞪口呆的。
很顯然,這個描述裡的問題表明,家長需要學習點育兒知識了,特別是當爸的。
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但了解點育兒常識還是很有必要的。
因為,如果家長能稍微懂點育兒知識和常識,可能就會發現,很多時候,大人以為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如果說8歲的孩子總以哭鬧為手段,來達成目標、實現願望,那確實需要教育、糾正一下了。
但仔細一看,是8個月的嬰兒。
一個8個月的嬰兒,不會說話、不會寫字,也不懂其他溝通方式,那麼,當孩子餓的時候,並且還是「餓極」的時候,他們除了哭,還能做什麼呢?
並且,很多嬰兒不但餓的時候哭,他們困了、尿了、拉了、不管哪裡不舒服了,都要哭。
哭,是嬰兒很重要的表達方式,感覺這個也不是多麼深奧、多麼難以理解的常識吧,甚至都不能稱作育兒知識,頂多叫常識。
嬰兒餓了,只有哭才能引起大人注意,來給他們餵奶。這是對嬰兒的最基本照料,如果連這種都被認為是「寵壞」孩子,「嬌縱」孩子,那孩子也太容易被寵壞了。家長對於「寵壞」的標準也太低了。
這樣的話,以後長大一些,給孩子吃飽飯、給他們買玩具、做好吃的,每一樣是不是都可以當做是「寵壞」孩子?
管教、立規矩這類詞語,出現在8個月嬰兒的世界裡,還是早了一些。
這個時候的嬰兒,需要被滿足的,首先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吃喝拉撒睡這些。也需要家長的呵護和疼愛。這是一個嬰兒成長的最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
就算是一個家庭裡的孩子,表現也可能是有天壤之別的。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思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嬰幼兒。
看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很快就長大了。但只有自己養孩子之後,才知道可能會經歷些什麼。
孩子健康成長、好習慣的養成等等,都需要家長付出時間、精力和耐心,很多東西都是需要培養的。
如果家長總是要求孩子表現得,和自己想像的、期望的一模一樣,註定會失望。
並且,我還想說的是,孩子也並沒有那麼容易被寵壞。
很多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發現,自己其實是缺愛的,而不是被寵壞。
經常有一些給孩子的愛不夠的家長,反而會覺得自己對孩子太寵愛,特別擔心會慣壞孩子。
就像有些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家庭,往往擔心自己的孩子亂花錢一樣,其實可能孩子手裡本來就沒多餘的錢。
誇孩子兩句,就擔心孩子驕傲。
給孩子買件漂亮衣服,就擔心孩子太關注外表。
對孩子和顏悅色一點,就擔心以後管不了孩子。
孩子表達一點不同意見,就覺得孩子是「頂嘴」,「不聽話」。
就覺得自己把孩子慣壞了……
就是這樣的家長,他們總是擔心自己會慣壞孩子,覺得自己太寵孩子。其實,對於他們的孩子來說,只是缺愛,而不是被寵壞。
做父母很容易,做好父母卻並不容易。
有時候,某些家長對於孩子的一些表現,所表現出的不滿和挑剔,會讓人覺得:
這樣的家長,需要的不是一個人類孩子,可能更需要一個機器人,輸入自己想要的指令,就能準確執行。表現得和自己的預期分毫不差。這樣才對。
而事實卻是,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家長要學習一些育兒知識,和孩子一起成長。
但有些現象,則可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如果家長懂得一些育兒知識,就不會把正常現象當問題去解決,卻可能製造出更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