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庭教育諮詢師的時間長了,最常聽家長們說的話就是「老師,你說的都有道理,我自己也學了很多育兒知識,但是一到孩子身上,這些知識基本沒用,孩子根本不按套路來。」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困惑,講座沒少聽,育兒書籍沒少買,理論學的頭頭是道,可是怎麼一到實際應用的時候,就歇菜了呢?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說:人一生當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自我問題」,另一種是「關係問題」。
武志紅
如果某些問題你始終解決不了,大多是因為你把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弄混了,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比如,心理自卑的人往往會把一切人際衝突都歸咎於自己做的不夠好:
總之,一切關係中的衝突都是來源於自身能力不足。但其實很多情況下,事實並非如此。
比如,在我的個案諮詢中,我經常聽到家長們說這樣一些話:
這裡的固定邏輯就是:因為孩子……所以我才……。
其實只要我們仔細琢磨一下,就會發現這個邏輯根本站不住腳。我們發火真的都是因為孩子嗎?
你有沒有發現,有的時候孩子犯錯了,我們會大發雷霆;而當我們心情不錯的時候,同樣再面對孩子犯錯,我們可能就會輕鬆略過。
所以,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家長的「自我」不夠強大。通俗點來說,就是我們家長自身的情緒調控能力、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還有待提升。
在這裡,咱們家長就是不小心走進了「將自我問題當成關係問題」的誤區。
把「自身情緒調控能力不足」這一個人的問題,歸結於家長和孩子兩個人之間的問題,就會導致問題很難解決。我們會本能地認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孩子不配合,那我改了也沒用」。
夫妻之間的相處其實也是一個道理,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夫妻關係是需要兩個人共同經營的。面對伴侶的「不配合」時,另一方就會理所應當地覺得「你看,反正他也不改,那我改了也沒用」。於是,兩個人都相互犟著,直到關係破裂。
回過頭想一想,我們家長去學習各種各樣的育兒知識,目的是為了什麼?估計絕大多數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這就是一個「關係問題」。
怎麼改?——將關係問題重新轉回自我問題。
既然親子之間的衝突絕大多數是源於我們家長自身的能力不足,那麼我們就需要轉變原先的想法——學習育兒知識不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而是要讓自己成長為更優秀的家長!
這個觀念的轉變能給我們帶來巨大幫助:
當我們的焦點從孩子轉移到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就不會過於緊張地關注孩子的每個具體行為。比如,這樣做對不對呀,有沒有犯錯誤呀,跟上次比有沒有進步呀等等。
以前孩子犯錯,我們會覺得都是孩子不對,於是開始不斷地指責孩子,繼而演變成吵架;
現在孩子再犯錯,我們又想發火的時候,轉念一想,發火就說明自己的情緒調控能力還不夠好。既然是自己的問題,那就需要自己努力去改進。
你看,這樣是不是就會平和許多。
這一點其實是上一點的必然結果,家長情緒穩定了,跟孩子之間的衝突自然就會降低。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孩子看到爸爸媽媽都願意冷靜地跟他溝通,他們自己也能漸漸學會冷靜地表達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跟家長頂嘴,吵架。
很多孩子都會跟家長抱怨「你都不改,憑什麼要求我改」。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們會不斷地要求家長做到公平。
家長不斷追求自身的進步,就是給孩子做了最好的學習榜樣。
這裡家長們需要避免一個誤區,就是當我們自己先改了一點兒之後,不要一直緊盯著孩子有沒有改。否則,不僅對方會感受到壓力,不願意配合,我們自己也會很容易放棄。
放寬心,先做好自己,剩下的交給時間。
寫在最後:
面對困惑,分清是自我問題,還是關係問題,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往往就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張蜀,西南大學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歡迎關注,專注分享優質家庭教育短文,理清教育迷思,科學從容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