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一堆育兒知識,還是帶不好孩子?自我問題還是關係問題?

2020-08-28 咕嚕寶貝

做家庭教育諮詢師的時間長了,最常聽家長們說的話就是「老師,你說的都有道理,我自己也學了很多育兒知識,但是一到孩子身上,這些知識基本沒用,孩子根本不按套路來。」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困惑,講座沒少聽,育兒書籍沒少買,理論學的頭頭是道,可是怎麼一到實際應用的時候,就歇菜了呢?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說:人一生當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自我問題」,另一種是「關係問題」。


武志紅

如果某些問題你始終解決不了,大多是因為你把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弄混了,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一.錯把關係問題當成自我問題。

比如,心理自卑的人往往會把一切人際衝突都歸咎於自己做的不夠好:

  • 跟同事合作的項目出了問題,是因為自己能力低下,沒有配合好;
  • 跟朋友起了衝突,是因為自己考慮問題不全面,沒有照顧好對方的感受;
  • 跟伴侶吵架了,是因為自己沒有盡好妻子的責任,不夠溫柔體貼……

總之,一切關係中的衝突都是來源於自身能力不足。但其實很多情況下,事實並非如此。

二.錯把自我問題當成關係問題。

比如,在我的個案諮詢中,我經常聽到家長們說這樣一些話:

  • 因為孩子寫作業不認真,我才生氣的;
  • 因為孩子不聽話,我才跟他發火的。

這裡的固定邏輯就是:因為孩子……所以我才……。

其實只要我們仔細琢磨一下,就會發現這個邏輯根本站不住腳。我們發火真的都是因為孩子嗎?

你有沒有發現,有的時候孩子犯錯了,我們會大發雷霆;而當我們心情不錯的時候,同樣再面對孩子犯錯,我們可能就會輕鬆略過。

所以,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家長的「自我」不夠強大。通俗點來說,就是我們家長自身的情緒調控能力、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還有待提升。

在這裡,咱們家長就是不小心走進了「將自我問題當成關係問題」的誤區。

把「自身情緒調控能力不足」這一個人的問題,歸結於家長和孩子兩個人之間的問題,就會導致問題很難解決。我們會本能地認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孩子不配合,那我改了也沒用」。

夫妻之間的相處其實也是一個道理,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夫妻關係是需要兩個人共同經營的。面對伴侶的「不配合」時,另一方就會理所應當地覺得「你看,反正他也不改,那我改了也沒用」。於是,兩個人都相互犟著,直到關係破裂。


回過頭想一想,我們家長去學習各種各樣的育兒知識,目的是為了什麼?估計絕大多數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這就是一個「關係問題」。

怎麼改?——將關係問題重新轉回自我問題。

既然親子之間的衝突絕大多數是源於我們家長自身的能力不足,那麼我們就需要轉變原先的想法——學習育兒知識不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而是要讓自己成長為更優秀的家長!

這個觀念的轉變能給我們帶來巨大幫助:

1.情緒更加平和。

當我們的焦點從孩子轉移到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就不會過於緊張地關注孩子的每個具體行為。比如,這樣做對不對呀,有沒有犯錯誤呀,跟上次比有沒有進步呀等等。

以前孩子犯錯,我們會覺得都是孩子不對,於是開始不斷地指責孩子,繼而演變成吵架;

現在孩子再犯錯,我們又想發火的時候,轉念一想,發火就說明自己的情緒調控能力還不夠好。既然是自己的問題,那就需要自己努力去改進。

你看,這樣是不是就會平和許多。

2.親子衝突減少。

這一點其實是上一點的必然結果,家長情緒穩定了,跟孩子之間的衝突自然就會降低。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孩子看到爸爸媽媽都願意冷靜地跟他溝通,他們自己也能漸漸學會冷靜地表達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跟家長頂嘴,吵架。

3.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

很多孩子都會跟家長抱怨「你都不改,憑什麼要求我改」。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們會不斷地要求家長做到公平。

家長不斷追求自身的進步,就是給孩子做了最好的學習榜樣。

這裡家長們需要避免一個誤區,就是當我們自己先改了一點兒之後,不要一直緊盯著孩子有沒有改。否則,不僅對方會感受到壓力,不願意配合,我們自己也會很容易放棄。

放寬心,先做好自己,剩下的交給時間。


寫在最後:

面對困惑,分清是自我問題,還是關係問題,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往往就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張蜀,西南大學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歡迎關注,專注分享優質家庭教育短文,理清教育迷思,科學從容育兒】

相關焦點

  • 看了那麼多育兒知識,為什麼面對問題還是手足無措?
    強制性的回覆,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第二天估計更不好搞。溫柔型的回覆,他根本對我不理不睬。突然間,我感到很沮喪,從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就買了一堆書,孩子心理的、生理的,還關注了一大堆公眾號,如何激發孩子潛力,如何和孩子溝通,學了這麼多育兒知識,怎麼臨到用的時候,我反而不知道如何應對了呢?為什麼會這樣,我陷入了深深地反思。
  • 學了很多育兒知識,依舊帶不好孩子?深剖新手爸媽們的產後焦慮
    儘管在懷孕期間,你們已經做了很多準備、學習很多育兒知識,然而隨著這個小傢伙的到來,第一次做爸媽的你們,還是會感到不知所措,還是會鬧得人仰馬翻。你們想給孩子最好的一切,想盡全力做最好的父母,但也因此,常常陷入焦慮。西瓜視頻聯合「我要WHATYOUNEED"在六一兒童節這天邀請了10位新手爸媽聊了聊他們育兒過程中的焦慮和成長。
  • 小學生數學學不好?是老師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
    從我們上小學時開始,數學就一直是主科,很多人都覺得,數學太難學了,既枯燥又乏味。為什麼要學數學?誰都答不上來,反正是一門缺一不可的課程。於是,不斷地刷題、不斷地解方程式,不斷地做圖形組合,就成了學習數學的常態化動作。這些枯燥的學習讓同學們反感、也很無奈。
  • 學了很多育兒知識卻教不好孩子?因為嚴格來說,你學的是育兒技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學了很多育兒知識,也自認為懂得了很多,但是在教育孩子時,仍然感到束手無策,學得所有的育兒方法好像都沒有真正的作用,並沒有幫助我們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就比如孩子的作業問題,寫這個問題的相關文章,可以說已經汗牛充棟了,隨便網上一搜就一大把,教你如何如何地輔導孩子作業,說的也是頭頭是道,講的好像都很有道理,但是當你學完之後回來實踐時,好像就不是那麼回事。它並不能幫助你解決孩子的作業問題,孩子該咋滴還咋滴。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其實歸根結底是你學的都是一些育兒技巧,並沒有形成系統的育兒理念。
  • 孩子交給老人還是自己帶?緊密穩固的育兒關係,掙多少錢都換不來
    導讀:孩子交給老人還是自己帶?緊密穩固的育兒關係,掙多少錢都換不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交給老人還是自己帶?緊密穩固的育兒關係,掙多少錢都換不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問題孩子還是問題家長
    現在,不少家庭親子關係緊張,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她的另一個觀點,讓我有些意外:「孩子的問題,歸根結蒂是家長的問題。」當一個孩子出現問題了,並不單純是這個孩子的事,在孩子背後,肯定有個問題家庭。    「現在,好些家長有意或無意中,把自己小時候沒滿足的需求、沒實現的願望,披著『愛』的外衣,強加給孩子,讓他們替自己達成。這不僅傷害了孩子,自己也傷痕累累,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 學會解決問題,優雅育兒,自我成長
    一說到育兒,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雞飛狗跳,家裡一窩蜂的吵鬧,各種的意見不一致,無法協調,這也是很多爸爸不願意參與育兒的的很大一個原因。前段時間,童童的爸爸過來找我,想解決孩子的便秘情況,我說這個需要簡單問下孩子的情況,結果爸爸一問三不知,最後還是跟孩子媽媽溝通,才了解到大概情況,最終對症解決,現在已經好轉多了。
  • 育兒書籍看了那麼多,還是教不好孩子?育兒從來不只是家長的事
    很多爸爸媽媽們肯定感受過,即使按著教科書上的教育方法實行,孩子依舊不聽話,還是狀況百出。為什麼育兒書籍看了那麼多,家長還是教育不好孩子?是家長的原因還是書籍的原因?可是明明已經按著書籍的流程做了,為什麼一點效果都沒有?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分析原因。
  • 媽媽控訴:爺爺奶奶太溺愛孩子,導致孩子一堆毛病,該怎麼辦?
    有個媽媽說,她的孩子出生後,前三年多完全是爺爺奶奶帶的,爺爺奶奶溺愛孩子,導致孩子一堆問題:喜歡撒謊、自私、不服管、抗拒去幼兒園、老師管不了,窩裡橫等等。這個媽媽說,現在她接手帶孩子,原以為能把孩子教好,沒想到完全沒有辦法。說孩子,跟他交流,甚至把孩子屁股打到淤青都沒用。她覺得,奶奶帶孩子時,孩子養成的那些壞習慣,已經成為孩子的本能。
  • 孩子太難管?青春期叛逆?其實育兒問題都源於家長的認知覺醒
    文|橙果媽媽圖|網絡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在輔導機構工作,會經常遇到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方面的困惑:為什麼在養育孩子過程中,還是與孩子溝通不順暢,親子關係時而變的緊張?為什麼跟孩子講了一堆道理,孩子反而越來越反感?做事依舊是拖拖拉拉,磨磨唧唧?
  • 為什麼看了幾十本育兒書,還是教不好孩子?家長該醒悟了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為什麼我聽了這麼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在育兒方面,很多家長也有類似的困惑。其實所有的育兒書都有一個假設前提,就是讀者與自己的孩子關係是好的。如果讀者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有問題,那這些方法幾乎都不會有用。很多時候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 學了很多知識,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心理專家:你要思考這三個問題
    心理學愛好者:我在之前的工作中已做到了瓶頸,發現不是我喜歡的了,今年5月辭職在家帶兩個孩子,但接下來做什麼,我有些迷茫,最近喜歡上了心理學,哪有心理學的課或我喜歡的課學心理學的課程跟我們接受心理諮詢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我們想更多的去認識自己,更多的去了解一個學科的知識,我們可以多學一些心理學課程。但是如果我們想通過學習課程,找到自己人生迷茫的解藥,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這是不可能的!
  • 是孩子有問題,還是我們的關係有問題?
    01 是孩子有問題,還是我們的關係有問題?當孩子的行為,給我們帶來刺激,讓我們覺得不舒服,讓我們在情緒言行上做出反應的時候,這正在發生的其實是一個關係性的問題。同樣的,家長覺得自己說話孩子不聽,或者孩子也不跟自己交流等等,這是孩子有問題,還是關係有問題?也是關係的問題。在家長覺得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其實家長直接感受到的是家長和孩子的關係有問題。
  • 隔代育兒的問題,老人只需要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注意這些就好
    老人還給我解釋說,「不能因為孩子要,我就一定會去滿足她。這是來源生活很真實很小的一件事情,雖然孩子是交由老人帶,可這樣的老人帶孩子的育兒方式特別的好。要知道隔代育兒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很難在『度』上面去平衡。不管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面,過度的滿足孩子就等於無底線的溺愛孩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容易養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 媽媽輔導孩子作業被氣死,這是個病理問題還是個育兒問題?
    一位媽媽晚上6:00輔導孩子作業,氣到把課本,作業都撕了。8:00腦幹出血,拉去醫院沒有救過來。一位年僅34歲的媽媽,因為輔導孩子作業被氣死了,這究竟是個病理問題還是個育兒問題?如果說這是個病理問題,很多媽媽都會反駁:輔導孩子作業被氣到肺炸的媽媽多了去了,這怎麼能算是一個病理問題呢?如果說這是個育兒問題,有哪個育兒專家可以解釋清楚這位媽媽被活活氣死的悲劇?這個悲劇,這個話題,專業醫生是不屑於關注和討論的。而育兒專家,包括老師,又因為不懂醫,所以也說不明白。
  • 孩子給「外婆」帶,還是「奶奶」帶好?過來人說出實情,很現實
    但在很多家庭裡,孩子又要讓誰來帶卻成了一個很難抉擇的問題。剛生產完,寶媽的身子還很虛弱,自然是不能太勞累的,有些寶媽甚至還需要人照顧。而作為一家之主,丈夫還需要賺錢養家,自然不可能在家裡帶孩子,照顧妻子。所以,這帶孩子和照顧寶媽的任務就要落在老人的身上了。
  • 難帶的孩子聰明?還是聰明的孩子難帶?專家告訴你真相
    她問臺下的家長:你們認為,是聰明的孩子難帶,還是難帶的孩子聰明?咋一聽,這兩者還是什麼區別嗎?細細想了又想,突然發現兩者不同,而且關係到家長對孩子的養育的態度和方法。「瘋」和「表現」沒有關係。所以,這些大腦發育更聰明的孩子往往和大眾不同,自然也就讓家長覺得孩子不好帶了。再來說說:「難帶的孩子都聰明」難帶的孩子不僅僅是大腦發育好的,還有大腦發育異常的一樣也難帶。
  • 聽過很多育兒知識,依然當不好父母!怎麼回事?
    男人的臉立即變成了「包公臉」……好巧,也有讀者留言說:「每天都看幼兒說,每一篇都會看,知道了很多科學實用的育兒知識,我明明很認真,可是……每次遇到問題時,我還是原來的我……怎麼辦?」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知道很多育兒知識,依然當不好父母,「我做不到啊」,「一遇到問題就忘了」,「你來試試看?」
  • 問題孩子還是問題爸媽?
    我們常說:問題孩子什麼是問題孩子?孩子哪來好壞之分?有好壞之分都是大人的標準~在每一個家庭中孩子都是一個純粹的能量或磁場接收體在爸爸媽媽們的關係表象的背後那些裹挾著投射出來的期望、壓抑、幽怨、憤怒、隔閡孩子都會無意識地照單全收即使你覺得自己已經做的很好了從眼睛能看見的現象上來說
  • 育兒問題是聽取老經驗還是新觀念?
    想必您已經從婆婆和媽媽那兒學習了不 少育兒的老經驗,可能現在也是她們在 幫助您帶孩子。老一輩的育兒經驗自然 有其可取之處,但從現代科學來看其中 又不乏有些誤區,建議媽媽們在「辯證 借鑑」育兒老經驗的同時,不妨參考現 代養娃新觀念,更科學的養育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