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南:1.本文的討論案例只是部分爸爸。2.指出爸爸的部分缺點≠認為媽媽沒問題。
章鳴癱坐在沙發上玩著手機,年幼的兒子邁著小短腿,晃晃悠悠地來客廳拿東西,一不小心摔了個大的。他覺得孩子摔一跤再正常不過,安慰了一聲,繼續刷著屏幕。
沒想孩子恰好撞到了桌腳,疼了些,眨巴眨巴想哭。
章鳴感覺到了,立刻呵斥道:「這麼點事情有什麼好哭的!男孩子哭哭啼啼像什麼話。」
李慧聽到動靜出來,看到孩子想哭不敢哭,趕忙過去扶起來,安慰「寶貝不疼吧」。隨後帶著些埋怨對章鳴說,「你吼孩子幹嘛。」
章鳴更氣了,不滿地說道:「你看看,孩子都被你慣壞了。摔一跤就哭。」
李慧覺得章鳴不可理喻,兩人為此爭吵起來。
這樣的事不在少數,我們隨處可以看見相關的評論:
育兒,是一個家庭共同遇到的問題,是一家人,尤其是父母需要齊心協力解決的挑戰。
不知道為什麼,在很多家庭中,模式並不是「一家人vs問題」,而變成了「爸爸vs媽媽」,或者「家長vs孩子」。
吵著吵著,問題不見了,剩下的都是人身攻擊。
這無疑是不正確的。
這幾年,喪偶式育兒一詞很熱,說的是父母一方(多為爸爸)對孩子的培養不聞不問,但卻要求多多。本文不想針對這個現象多做評價和描述,更無意冒犯更多負責的父親。
我們的重點在於,
意識到是一家人來一起解決問題後,就需要恰當的溝通。
不攻擊對方,只針對問題,是前提。
男孩能不能哭,是一家人遇到的疑問。假設我反對你的觀點,但我不會因此攻擊你,而是圍繞這個問題各抒己見。
遇到一個相異的觀念和想法,繞不開避不去需要解決的,這裡推薦一個枕頭溝通法。
準備兩張紙,大家分開坐,按照五個立場,依次寫在紙條上。例如,
寫好之後,大家已經冷靜下來了,更容易心平氣和地互相闡述自己的想法。
這裡的關鍵是,不是一個人的委曲求全、替人著想,而是互相的換位思考。
不必次次5個立場都想一遍,也不是什麼問題都適合枕頭法。
遇上原則性問題,沒有必要換位思考,對方都不當人了,我們有什麼理由為對方開脫呢。
遇上知識性問題,也不必說太多,剛好大家一起學習。
育兒,很多時候就是知識性問題。
為什麼提到不能自負?
因為上述案例中的爸爸,以及現實中的部分父母,覺得自己完全沒有錯,沒什麼好說的。
他們自負地認為自己的觀念就是正確的。
這些問題,你的回答是什麼?
做父母的,大家都時間精力有限,很多時候按照老一輩的經驗把孩子拉扯大,已經很不容易了。
但如果有時間,少玩一會兒手機,多看會兒書。這些問題最好不要按照固有印象來回答,畢竟我們的知識儲備有限、觀念有時代局限性。
寒窗苦讀20載,學習知識;辛辛苦苦上班,繼續學習;那麼到了家長這個身份,依舊需要學。
愛與謙虛是地基。更上一層,是持續學習。
在這裡,也有一些推薦書單:
自作聰明佔小便宜,我們的生活裡從來不缺乏這樣的人。並不是一個父母的身份,就能讓每個人脫胎換骨、責任心大漲。
根據皮亞傑兒童心理學,5歲前的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和道德範圍內的儘可能寵愛陪伴。(不同年齡不同需求)
這些感覺,孩子長大了即使沒有明晰的記憶,但腦子和身體會暗暗記住。
倘若作為父母,成長過程都沒有參與,長大的孩子自然不願意聽家長的話。這時候想要親近,也是無稽之談了。
何況,11歲後主要強調人格獨立。到了該讓孩子學會擔當的年紀,又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去對他好(一般帶補償性的好都是溺愛),只想長嘆一句無語凝噎。
別把孩子當成傻子,畢竟還是自己生的…
當然了,倘若壓根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那再多話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付諸東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