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媽
前幾天聽媽媽說起老家最近發生的一件事,聽完讓我很是氣憤,事情是這樣的:
16歲的曉健(化名),爸爸媽媽一直在外地打工,他從小就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都說「隔代親」,爺爺奶奶自然是特別疼孫子的,基本上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爸爸媽媽也因為平時不能照顧孩子,所以從沒打罵過孩子,孩子的需求能滿足都會滿足。最近這段時間上網課,曉健說爸爸媽媽留給他的舊手機有點卡,想要買個新手機,要4000多塊錢。曉健問爺爺奶奶要,爺爺奶奶拿不出這麼多錢,曉健特別生氣。然後他就給爸爸打電話,讓爸爸給他轉錢。可是爸爸說很長時間沒發工資了,讓他等等。
曉健平時要什麼家人都給,這次被拒絕,他心裡一直都很不痛快。有一天奶奶做的飯有點鹹,曉健就以此為由,把爺爺奶奶數落了半天。還說爸爸媽媽不管他,他想買手機也沒人給買,自己就像個「野孩子」一樣。把心裡的不痛快都發洩出來之後,曉健摔門而出,晚上沒回家。找不到曉健,奶奶哭暈過去好幾次,爸爸媽媽也連夜從外地往回趕。原來曉健去城裡同學家住了一晚,爸爸媽媽找到他之後借錢給他買了新手機,這才作罷。
爺爺奶奶疼孫子,爸爸媽媽內心對孩子有愧,這都不能成為驕縱孩子的理由。沒有家長不愛孩子,可是如果家長盲目寵溺孩子的話,最終只會害了孩子,甚至整個家庭。
如果孩子有這些特徵的話,說明正在被家長慣壞,不及時糾正的話,真的可能會毀了孩子。
1.索求無度
像曉健就是這種情況,覺得自己的一切要求都應該得到滿足,才不管是不是超出了家長的能力範圍,家人是否有難處。像曉健家的情況,爸爸媽媽背井離鄉,也是為了能多賺點錢給孩子更好的生活。16歲的孩子,應該可以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了。可就是因為家人沒有及時滿足他買新手機的需求,就做出了離家出走的舉動。孩子是有不對的地方,但淘媽覺得這還是家人平時太寵溺孩子的結果,也就是說把孩子慣壞了。
孩子5歲的時候,要玩具你能給;
孩子十幾歲的時候,要名牌、要手機你能給;
孩子二十幾歲的時候,要車子你能給嗎?
孩子三十多歲的時候,想要穩定工作、美滿婚姻,你能給嗎?
孩子的需求無止境,但家長都能滿足嗎?不可能,總有你給不了的那天。真有這麼一天的話,孩子對你只有嫌棄和反感,並不會感激你。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的需求。對於一些不合理的需求,家長要學會說不。這不是吝嗇、不是不愛,而是不縱容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幫助孩子節制欲望。
2.獨立能力差
我們經常能聽到一些孩子上幼兒園後,會因為獨立能力差而被勸退。可能有些人不是很理解幼兒園這樣的做法,覺得大題小做。但一個孩子的獨立能力差的話,真的很難適應這個社會。很多家長太愛孩子,或者是認為只要孩子的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然後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是家長包辦,什麼事都替孩子安排的妥妥噹噹,根本就沒有重視對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等到孩子進入了集體生活,各種不適應就爆發了。
淘媽之前工作的單位,有位阿姨兒子上大學。因為家裡就一個孩子,所以家人都特別寵。孩子上大學後,阿姨害怕孩子生活不愜意,給兒子買的冰箱、洗衣機放在宿舍裡,全寢室的人跟著「沾光」。包括孩子什麼時候要理髮、什麼時候剪指甲,都要她「遠程操控」告訴孩子。到了期末考試,孩子只管安心睡覺,阿姨會幫孩子記著考試時間,然後考試前半小時打電話叫孩子起床。每逢開學、放假的時候,阿姨都會和老公飛過去接送孩子。即使孩子沒有在身邊,阿姨也還是可以把孩子「照顧」地無微不至,真的難以想像,她的孩子出身社會以後要怎樣適應。
家長愛孩子沒有錯,但孩子不可能一直在我們身邊。如果真的為了孩子好的話,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適時地放手,這才是在幫孩子。
淘媽說:常言道「慣子如殺子」,父母要學會正確去愛孩子。你的縱容和捨不得放手,都有可能會害了孩子。如果你也正在慣孩子,趕緊停下吧,現在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