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最早在我國西漢的時候就開始了,坐月子對寶媽產後身體的恢復極其重要,月子的天數也從傳統的30天到現在的42-56天了,科學的坐月子可以讓寶媽的身體更加健康。
坐月子其實有很多時需要注意的事項的,新手寶媽要學習注意起來,確保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照顧寶寶。坐月子都需要講究什麼東西呢?今天我們來說說,不要因為不懂而落下了腰酸、腰疼、產後怕冷等「月子病」。
1、坐月子可以刷牙
傳統的坐月子寶媽是不能刷牙的,說對牙齒的影響不好,很容易掉牙齒的,其實這個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不做好牙齒的護理很容易讓牙齒出現問題,牙齒不及時清潔也會有蛀牙等出現,會嚴重影響寶媽的日常生活。
2、不要捂月子
捂月子是很常見的坐月子方式,主要強調月子期間不能通風,最好門窗都不要開,不要出房間,會落下月子病。科學的坐月子是不提倡坐月子坐的。坐月子的期間,室內長期不通風,空氣是很渾濁的,容易滋生大量的細菌,產婦和寶寶長時間在這樣子的環境下很容易引起健康問題。所以坐月子的期間要注意通風透氣,通風的時候注意不要風口正對寶寶和孕婦吹就可以了。
3、可以洗頭、洗澡
傳統的坐月子,要求寶媽不洗澡,不洗頭,出月子才可以洗,這樣子的說法也是不對的。天冷的時候可能還可以招架住,天熱的時候是很難受的。而且坐月子的時候寶媽還要為餵奶,照顧寶寶,身體如果長時間不清潔是很容易滋生細菌的,不僅對寶媽不好,還會影響寶寶的健康。所以在坐月子的時候是可以洗頭和洗澡的,洗完頭馬上吹乾頭髮就可以了,洗澡時間不要過長,選擇淋浴不適沐盆浴可以了。身體乾乾淨淨的,寶媽的心情也會更加好,可以確保寶寶更加健康。
4、要下床多走動
表姐在坐月子的時候,她的婆婆就是一直給表姐強調,不要下床走動,所以表姐的月子基本都是床上躺著過的。其實這樣子是不對的。適當的下床走動是可以有助於寶媽身體的恢復的,可以讓身體恢復得更加快。
順產媽媽在6-12小時醫生就會要求下地活動了,不僅可以減少靜脈血栓的風險,還有助於盆底肌的恢復,有助於更快的排尿,避免不必要的危險。剖腹產的寶媽通常需要臥床24小時候後才可以下床走動,有的寶媽會因為疼還是不願意下床走動的,但是醫生會催促你下床了。以為可以儘早排氣,促進腸胃的蠕動,還可以防止腸道黏連在一起。所以無論是哪一種方式生產,產後都是需要下床走動的,月子期間也要適當下床走動 ,有助於子宮的恢復。
5、不要大補
提到坐月子,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各種營養品,各種湯大補。其實寶媽剛生完寶寶是不宜大補的,尤其第一周的飲食要以清淡為主,因為這個時候孕媽的腸胃消化功能還是很差的,大補會導致消化吸收不了,給腸胃造成負擔,對孕媽的產後康復是不利的。而且大補容易造成母乳中的脂肪含量過高,寶寶吃了容易拉肚子,還可能會引起我們常說的漲奶的情況,影響母乳餵養的健康,和產婦的乳腺健康。
準媽媽應該以清淡的飲食為主,這樣子不僅有助於消化吸收,還有助於母乳的餵養讓寶寶更加活潑健康。
「我是橘子媽媽,一個成長型的媽媽,有關的育兒問題我們可以一起學習和探討,共同進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