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ASYS 即將收購 ORIGIN,將全新增材製造平臺引入聚合物生產領域

2020-12-13 網易新聞

(原標題:STRATASYS 即將收購 ORIGIN,將全新增材製造平臺引入聚合物生產領域)

藉助Origin基於樹脂的可編程光聚合 (P3) 技術,Stratasys 進一步鞏固在快速發展的3D 列印批量生產零件市場的領導地位。

舊金山及以色列雷霍沃,2020年12月9日– Stratasys Ltd.(納斯達克代碼:SSYS)今日宣布,公司已籤署一份收購3D 列印初創公司 Origin Inc. 的協議,交易總額高達1億美元(包括現金和股票)。通過此次收購,Stratasys 將能夠利用下一代光敏樹脂平臺在快速發展的批量生產零件領域進行創新,從而鞏固其領導地位。獲得各項批准並達成其他交易條件後,收購預計將於2021年1月完成。

Stratasys 期待 Origin 專有的可編程光聚合 (P3) 技術能為公司發展提供強勁動力,使公司在五年內的年收入增長達到2億美元。此次收購將幫助 Stratasys 鞏固其在聚合物和3D 列印生產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涵蓋的行業包括牙科、醫療、模具和部分工業、國防和消費品細分市場。

根據協議條款,交易的總對價包括在交易結束時支付的6000萬美元(其中600萬美元的條件是創始人留任3年)和3年內基於業績的額外對價4000萬美元。交易金額將以大約4500萬美元的股票和大約5500萬美元的現金在交易結束時以及整個獲利能力期支付。現金部分約有3200萬美元將於交易結束時支付。本次收購預計將加速 Stratasys 的增長速度,稍微稀釋2021年的每股非 GAAP 盈利,並在2023年以前增加 Stratasys 的每股非 GAAP 盈利。Origin 團隊會加入 Stratasys 並領導對其技術和產品平臺的開發,其目標是在2021年中通過 Stratasys 市場推廣組織在全球全面推出該平臺。

「我們的客戶正在尋找增材製造解決方案,他們希望將工業級樹脂用於批量生產零件,同時對過程和質量進行把控,」Stratasys CEO Yoav Zeif 表示。「我們認為 Origin 以軟體驅動的 Origin One 系統是行業佼佼者,它兼具了高吞吐量和卓越的精確度。 通過將 Origin 廣泛的材料生態系統與我們行業領先的市場推廣能力相結合,我們相信,我們將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滿足亟待解決的生產應用需求。加上我們向粉末層熔融技術領域的進軍,對 Origin 的收購反映了我們朝著實現領先聚合物增材製造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我們將通過提供全面、一流的技術和解決方案,打造一個完全數位化的、為工業4.0集成而設計的增材製造價值鏈。」

Stratasys 內部的一項市場分析顯示,在3D 列印行業中,製造應用領域的發展潛力最大,其市場規模到2025年將達到250億美元左右。Stratasys 預計,以生產為導向的基於樹脂的解決方案可以滿足聚合物增材製造市場的很大一部分需求。事實上,據估計,從2020年到2025年,樹脂聚合物增材製造系統將以每年20% 的速度增長。

Origin 的 P3技術是數字光處理 (DLP) 原理的一個進步,利用光固化液態光敏樹脂。該公司的第一臺製造級3D 印表機 Origin One 可通過 Origin 的閉環反饋軟體精確地控制光、熱、力等參數。這項新技術使客戶能夠利用各種商用級耐用樹脂製造出具有業界領先的精確度、一致性、尺寸和細節的零件。

Origin 與多家材料公司(如 Henkel、BASF 和 DSM)合作,以為其系統開發樹脂。「在 Origin One 推出之前,我們與 Origin 合作開發材料,因為我們相信他們的技術,以及他們對於光敏樹脂在增材製造領域的願景,」BASF 3D Printing Solutions GmbH 總經理 François Minec 表示。「現在,隨著 Origin 成為 Stratasys 的一部分,我們相信,通過合作,我們可以在更廣泛的製造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

Origin One 系統已成功部署在多個行業的合作夥伴設施中,包括製鞋商 ECCO。ECCO 的研發副總裁 Jakob Møller Hansen 表示:「作為 Origin 在製鞋行業直接注塑生產領域唯一的合作夥伴,我們很高興能繼續與 Origin 團隊合作,現在我們還能藉助 Stratasys 的全球基礎設施。」

COVID-19疫情進一步體現了 Origin 的技術適合生產應用,該技術的產出已經包括成百上千個經臨床驗證的鼻咽拭子、數千副 PPE 面罩和醫院用呼吸機分離器。

「我們創立 Origin 的初衷是為了構建一個全新的增材製造平臺,從而利用各種材料,以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確度、一致性和吞吐量實現終端使用零件的批量生產,」Origin CEO 兼聯合創始人 Christopher Prucha 說道。「為了實現這一願景,Stratasys 是我們的最佳選擇,該公司會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機會來顯著擴大市場範圍,並使我們能夠將 P3技術帶給更多的用戶。」

Origin 位於舊金山,致力於開創終端使用零件增材製造的新方法。該公司的製造級3D 印表機 Origin One 利用可編程光聚合技術準確控制光、熱、力等變量,以製造具有卓越精確度和一致性的零件。公司與多家合作夥伴攜手,為其系統開發大量商用級材料,並因此打造出增材製造領域部分最堅韌、最有彈性的材料。公司成立於2015年,由來自 Google 和 Apple 的校友領導。其投資方包括 Floodgate、DCM、Mandra Capital、Haystack、TDK Ventures、史丹福大學和 Joe Montana。訪問 www.origin.io 了解詳細信息。

Stratasys 是增材製造(3D 列印)技術的全球領導者,是 FDM®、PolyJet Technology™ 和光固化成型3D 印表機的製造商。該公司的技術用於為航天、汽車、醫療保健、消費類產品和教育等行業創建原型、製造模具和生產零件。30多年來,Stratasys 的產品幫助製造商減少了產品開發時間、成本和上市時間,並降低或消除了模具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Stratasys 3D 列印生態系統的解決方案和專業知識包括3D 印表機、材料、軟體、專家服務和按需零件生產。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增材製造技術在工業製造領域中的意義是什麼
    在製造環節方面,主要體現為: ●由於增材製造原則上無需模具,設計限制少,因此可以大幅度縮短原型製造周期; ●在單體或小批量生產時,可使用增材製造生產模具,大幅度降低一些由於設計變更導致的昂貴的前期成本; ●引入增材製造生產的模具,可使模具製造交付周期縮短40%-90%,產品廢品率減少近90%。
  • Stratasys現面向大型牙科實驗室推出突破性多色多材料3D列印系統
    香港2015年10月29日電 /美通社/ -- 3D列印和增材製造解決方案公司 Stratasys Ltd.現憑藉推出 Objet500 Dental Selection 3D 印表機,我們將通過在更大的平臺使用 Stratasys 的變革性三重噴射技術為已經大獲成功的產品系列提高產量和生產力。我們相信這是大型牙科和正畸治療實驗室必備的 3D 列印解決方案,這些實驗室想要提供卓越的客戶體驗,同時保持有利可圖的批量生產。」
  • 楊得鎖&胡登衛AFM綜述:壓電材料的增材製造
    【成果簡介】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楊得鎖教授與胡登衛教授等人著眼於近年來增材製造壓電材料的最新進展,系統性地分析了各種增材製造壓電材料的特點以及不同壓電材料的漿料製備方法,討論了不同的增材製造工藝對於壓電材料器件製作產生的技術影響規律,提出了基於增材製造技術提高壓電傳感效率、改善器件精密度、增大機電響應度等來改善壓電材料器件性能的思路
  • STRATASYS推出首個適合辦公環境的工程級3D列印解決方案F123系列
    上海2017年2月7日電 /美通社/ -- 3D 列印和增材製造解決方案公司 Stratasys Ltd. Stratasys 將在3月上海舉辦的TCT Asia 2017展會G18展位展出 F123 系列和專業級 3D 印表機的完整解決方案。 Stratasys F123 系列將於2017年3月下旬開始發售。配送時間可能會因地區而異。請聯繫 Stratasys 獲取報價。
  • 錦富新材:擬增發收購邁致科技 切入蘋果檢測設備供應鏈
    錦富新材由此將業務拓展至電子產品製造上遊產業鏈。巧妙的資產收購方案據了解,邁致科技100%股權評估價值為15.81億元,經審計的全部股東權益帳面值為6336.6萬元,評估增值率為2395.19%。經交易各方協商邁致科技75%股權的交易價格為12億元。
  • 你有一條來自寶馬增材製造中心的視頻邀請
    今年6月,投資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寶馬增材製造中心正式開業,其部署了來自SLM Solutions、Desktop Metal、HP、EOS、華曙高科等國際知名3D列印企業最為先進的主力設備,試圖將公司的原型生產、系列零件製造,以及新的3D列印技術研究和培訓集於一身,顯示出寶馬集團對3D列印技術的高度認可以及預藉助該技術改變傳統製造模式的決心
  • 金屬增材製造在燃油噴嘴批量生產上的應用優勢
    按照傳統製造工藝,需要將噴嘴分拆為多個零件進行加工後組裝,而組裝、焊接等二次加工工序會造成結構強度、應力等性能指標的降低;在加工和裝配的過程中,還需要設計多個工序來保證尺寸、精度、粗糙度和密封性都符合使用要求,這大大增加了噴嘴的製作周期與技術難度。
  • 飛而康的產業化之路:從高端材料研發到金屬增材製造超級工廠
    全文約8000字,將分3篇。本文首發於Metal AM雜誌Vol. 6 No. 4, 2020冬季刊。Metal AM雜誌(季度出版)於2015年成立,總部位於英國,是全球金屬增材製造領域的專業媒體,可以說是全球金屬增材製造技術的一個風向標。
  • America Makes為增材製造AM領域的內容發起挑戰
    位於美國俄亥俄州America Makes(原名為國家增材製造創新研究所(National Additive amlogo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stitute))是美國國家製造創新網絡(NNMI)的一家旗艦機構。
  • EOS 關於增材製造性能及其穩定性的研究
    增材製造已在各個追求高質量和可重複性的行業中佔據一席之地。醫療和航空航天行業已經開始擁抱增材製造,不僅因為它能夠實現高複雜度、高強度和輕量化設計,而且列印的零部件符合監管機構規定的質量標準。尤其醫療行業非常重視增材製造實現定製化生產的能力,同時質量和可重複性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 宏裕:專注包材領域 發展「一路高歌」
    宏裕:專注包材領域 發展「一路高歌」 2020-09-01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利堅造聯合辛辛那提州創建輕量化增材製造課程
    隨著輕量化增材製造的使用在美國不斷增長,勞動力技能缺口也同時增大,因為技術的發展超過了可用的課程和勞動力教育或者教學工具只對研究生級別可用。CSTCC首席發展官表示:「增材製造在製造業中以指數增長,速度太快以至於教育和培訓工具跟不上。通過制定這個課程,我們讓某些最先進的輕量化增材製造技術放到學生手中。」
  • 「微流控·博士公開課」聚合物微流控晶片加工技術(上)
    博士公開課將成為微流控行業有深度的技術交流、專業知識分享平臺。這裡有微流控領域最深度的內容、最專業知識、最前沿的行業動態。這裡不僅有精選的行業乾貨,也有微流控領域老鳥陪你聊到嗨!關注含光微納博士公開課,我們一起漲知識吧!
  • 史玉升教授:4D列印智能構件的增材製造技術及應用領域
    4D列印技術自2013年提出以來就引起了學術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它屬於智能構件的增材製造技術,是在材料、機械、力學、信息等學科高度交叉融合基礎上產生的顛覆性製造技術。華中科技大學史玉升教授團隊在該領域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當屬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先驅,本文將展示他們在4D列印概念、研究進展及應用領域的部分見解。
  • 沃爾沃汽車公司將在瑞典組裝生產電動機 未來將引入完整製造全流程
    【EV視界報導】2020年12月9日,沃爾沃汽車公司對外宣布將在其瑞典的斯科夫德工廠組裝生產電動機。該公司此前宣布,將在內部設計和開發方面為沃爾沃下一代電動汽車進行大量投資,而通過對瑞典斯科夫德工廠的計劃性投資,使其朝著電動機裝配和製造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增材製造五大前沿應用
    而隨著這項技術的逐漸進步,現在的3D列印已經能夠廣泛應用於汽車,輪船以及航空航天和電子產品、機械產品等各大領域。如今,我們看到了全球各大企業開始將3D列印正式應用到自己的產品生產以及設計之中,並創造了廣泛的市場效應!
  • 上海交通大學-宜賓市「表面改性與增材製造聯合研發 創新中心...
    5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宜賓市「表面改性與增材製造聯合研發創新中心」共建籤約儀式在閔行校區舉行。當前宜賓市正處於轉型發展、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宜賓發展高度重視,將宜賓列入成渝經濟區規劃重點支持發展區域。希望宜賓市能與上海交通大學深入開展合作,持續推進先進材料及智能製造領域合作,同時進一步拓展在人工智慧、醫學、汽車製造等領域的合作,全面加強人才交流培養,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助力宜賓新興產業發展。
  • 3D列印技術或將成為中美製造技術博弈的關鍵
    財富500強中的美國製造業企業利用3D列印技術進行生產工藝改進與創新的成果,或將對中國的包括大飛機在內的一系列高端製造產品產生衝擊。  在2017 TCT亞洲展中,不但EOS、Renishaw、SLM Solutions、Arcam、TRUMPF和Sisma將帶來全球最新的金屬3D列印解決方案;民族企業鑫精合、鉑力特、華曙高科、北京隆源、中科煜宸、青島卓思、信達雅、大族雷射、易加三維也將呈現其加速工業級金屬增材製造的國產化進程的實力;3D Systems、Stratasys、EnvisionTEC、Materialise
  • Stratasys 旗下3D列印服務機構驗證VELO3D的質量跟蹤系統
    Stratasys Direct Manufacturing,是Stratasys所設立的3D列印及傳統製造服務機構,擁有6種增材製造工藝和3種常規製造技術。其目標是通過不斷突破極限並改進位造技術,幫助用戶革新產品開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