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測試,我們需要關注什麼?

2020-12-13 中國教育新聞網

12月3日,OECD正式對外公布了新一輪PISA結果,關於PISA排名的討論立即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我國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省市作為整體參加了PISA2018,測試數據顯示,我國取得全部3項科目(閱讀、數學、科學)全球第一的好成績。四省市學生在國際評價中的排名與表現為了解我國四省市基礎教育質量狀況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也應對PISA測試結果予以更加全面和理性的反思。

一、PISA排名引發的關注

PISA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2000年發起的對基礎教育進行跨國家(地區)、跨文化的評價項目,主要是對15歲在校生的科學、數學、閱讀素養等核心素養進行測評,並對影響學生素養的關鍵因素進行問卷測查,以科學反映學生參與未來社會生活的能力,為教育教學改進提供有效證據。隨著越來越多國家的加入,加之其科學、系統的整體設計,PISA已成為當前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國際性教育監測評估項目。

「比較」是PISA測試的重要特點,也是PISA產出證據的重要手段。在「比較」視角下,不可避免地就衍生出「排名」。PISA會以排名的形式呈現參測國家(地區)的測評結果,這些排名,尤其是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項關鍵素養上平均分的排名,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參測國家(地區)的總體教育質量狀況,為了解各國家(地區)基礎教育質量狀況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但是同時,與世界上所有大型評估項目一樣,PISA測試也面臨著一個重要挑戰,即如何避免將評估結果僅用於對國家間進行排名。

面對每一輪PISA測試結果,公眾、媒體,甚至眾多研究者首要關注的都是諸如「我們的學生考了多少分?」「達到各精熟度水平的學生比例佔多少?」「我們在國際上處於什麼位置?」等類似話題,而對於PISA所呈現的證據卻缺乏關注。例如我國上海在PISA測試「兩連冠」時期,國內媒體宣傳與報導的內容大都是「PISA是什麼」、「排名怎麼樣」等內容。一些教育研究者雖然開展了PISA測試相關的研究,但大都局限於國際比較視角,最後仍跳不出各國排名的藩籬;或者是關注PISA測試經驗對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啟示研究,而一線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等直接利益相關者卻鮮有發聲。

在這樣的氛圍下,公眾雖然對PISA有所關注,但無法看到PISA其他富有價值的證據,更不會基於證據對本國的教育系統進行更有深度的剖析。

二、PISA測試遠不止排名 

由於教育系統內部的複雜性和外部環境的約束性,使得教育發展與學生發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僅通過成績和排名很難反映教育系統的「全貌」,更難以揭示和解釋成績背後複雜且相互關聯的影響因素。因此,我們需要關注PISA測試更深層次的內容。

一方面,PISA具有鮮明的政策導向。PISA是一項以實證為本的政策研究,它以改進教育政策為評價目的。其測評框架強調在教育的背景、投入、過程、產出和結果全過程視域下對學生發展有效性及其環境狀況進行全方位評價,並從學生、班級、學校等不同教育系統層面識別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其評價目的在於通過測驗與問卷調查探明教育系統、學校、家庭與學生因素對學生素養的影響,產出大量證據,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

另一方面,PISA重視對影響因素的測查。除了對學生基本素養進行測評外,PISA還對影響學生素養的關鍵因素進行問卷測查。具體而言,在學生層面,關注學生的家庭背景、閱讀活動與學習實踐、學習策略、自我效能感、學生幸福感等議題。在教師層面,關注教師的教育背景與教學經歷、教師專業發展、教學組織安排與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氛圍等議題。在學校層面,關注學校規模、學校硬體資源配備、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政策及實施情況、學校氛圍等議題。在家庭層面,關注家庭背景、家庭教育資源狀況、家庭學習環境、家長情感支持等議題。

因此,我國參加PISA測試的目的,不僅是在國際背景下了解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狀況,明確優勢、增強自信,更重要的是找出問題和不足,明確學校、教育系統和政府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尋找效能更高的教育政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五唯」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在對PISA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和解讀時,不能只關注分數和排名,而是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以學生發展為教育質量的核心,同時考慮教育的背景性、投入性與過程性要素等關鍵因素,逐步擺脫單純以學業成績為標準的評價導向。

三、推動基於證據的科學決策研究

PISA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現狀與問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處於全球化進程之中的中國教育,優化和完善我國的教育政策。《教育部關於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中強調,「要發揮大數據分析在政策研製中的作用,注重監測評估中的成效追蹤與問題預警,切實提高教育決策科學化水平」。要加強教育科學研究,進一步推動「基於證據」的教育政策研究,促進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為教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

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教育科研工作的宏觀指導和信息服務。一是審慎運用排名,引導媒體和公眾分析排名背後的證據,全面、客觀地認識我國基礎教育的成就與不足。二提高目標群體,包括科研機構、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數據使用素養,科學、客觀地使用PISA數據,避免PISA結果的「誤用」「濫用」現象。三是加強對教育科研的統籌規劃和規範管理,穩步加大教育研究經費投入,引導廣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緊密結合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訴求開展研究。四是在研究隊伍建設、經費投入、激勵措施、制度保障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有價值的政策建議,推動基於證據的決策。

教育研究者要結合我國實際對PISA進行本土化的深入研究。一是除了關注PISA成績本身的統計分析外,還要對其他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包括教育系統、家庭、學生個人特徵等方面對成績的影響,使政策制定者能夠對學生學業表現的影響因素、影響方式等做出推斷,知道何以產生這樣的結果,以及如何改進。二要增強問題意識和實踐意識,高度關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重大、重點問題,堅持理論與實踐相聯繫。如PISA圍繞學生課業負擔、校園欺凌、學校歸屬感、學生生活滿意度等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探索,研究者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尋求破解這些教育難題的有效策略和辦法。三是採用多元研究方法,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一方面對大數據做好深入挖掘與統計分析,通過客觀數據評價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現狀;另一方面,還要探尋與解讀大數據背後的教育價值,及時總結提煉,力求發現規律,升華理論。

當今世界各國都致力於將大型監測評估項目的結果用於監測本國教育質量和改進教育政策,但時至今日,我們仍需努力使其在政策影響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鍾秉林)

相關焦點

  • PISA2015測試告訴我們什麼
    原標題:PISA2015測試告訴我們什麼   2016年12月6日,最新一輪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稱PISA)測試結果公布,本輪測試共有72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新加坡排名第一。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位居總分第十。
  • PISA測試拿三個世界第一!參賽者來自京滬蘇浙
    今天下午,經合組織(OECD)公布了2018 PISA測試結果,在參與測試的79個國家和地區中,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B-S-J-Z)以閱讀555分、數學591分,科學素養590分,包攬了三項第一。上一次測試(2015 PISA)的總分第一新加坡緊隨其後,獲得三項第二名。
  • 世界教育界關注的學生PISA考試是什麼?
    沒錯,上面你看到的這道題就是來自於世界教育界關注的學生PISA考試。2013年,2012PISA成績全球發布,上海再次獲得全球第一的成績,引發外界關注。那麼,PISA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全球教育界如此關注它?
  • 中國學生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登全球第一:最新PISA測試成績出爐
    該項目的目的是讓參與國在測試過程中將本國的教育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從而反思本國教育的不足,實施改革措施。在測試中表現不佳的國家通常會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德國在參加了 2000 年的 PISA 測試後,發現本國學生的閱讀素養表現落後,於是採取了多項改革措施,包括提早入學年齡、延長學時、關注移民子女等。
  • 今年PISA最關注的科學素養到底是什麼?
    本周,亞太經合組織(OECD)公布了2015PISA測試的最新結果。由於在前兩次PISA測試中,作為試點參與的上海學生取得了傲人成績,近年來PISA在國內也廣受關注。在2015PISA測試中,新加坡取得總分第一,而由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B-S-J-G,China)總分位居第十。
  • 上海PISA項目組負責人:PISA讓我們自信也讓我們自省
    據《新聞晨報》報導,「PISA測試不是奧林匹克比賽,也不是選拔狀元的考試。而是為了了解15歲學生在適應未來挑戰能力方面的研究。它的目的是為了解各國教育實踐和調整教育政策、促進各國教育發展。PISA測試關注的不是學生個人成績,而是整個國家或地區的成績,由此發現一個教育系統的發展水平、優勢特點和遇到的問題。」張民選教授這樣解讀PISA。
  • PISA測試正在破壞全球的教育?教育的追求究竟是什麼
    最近,2018年的PISA結果已經公布了,參與測試的79個國家和地區中,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B-S-J-Z)以閱讀555分、數學591分,科學素養590分,包攬了三項第一。這項結果應該是讓關注的人鼓舞的,但是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教育領先全球了嗎?估計沒有人敢這麼說,那說明這種測試還是有問題的,我們對教育的衡量標準究竟有哪些?
  • 從上海兩次取得PISA測試世界第一看「超越PISA」
    該項目每三年進行一次,對15歲學生的閱讀、數學與科學三門學科進行測試及國際比較。  2009和2012年,上海兩次參加PISA測試均取得世界第一的優異成績,由此也引起了世界對中國基礎教育的高度關注,充分反映了中國基礎教育的成就。  但在教育界內部,近年來也湧現出一些由PISA所引發的思考。
  • PISA2018測試結果發布!我們應該如何解讀? | 特別關注
    據了解,經OECD統一抽樣,我國四省市361所學校的12058名學生代表四省市在校生參加了測試,361名學校負責人和17634名教師完成了在線問卷調查,學校參與率為100%,學生參與率為99%,教師問卷調查參與率為98%,所有測試數據均由OECD審核、發布。
  • PISA2018測試結果發布!我們應該如何解讀?|特別關注
    2019年12月3日當地時間9點,經合組織(OECD)在法國巴黎總部公布了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8)測試結果。在共有來自79個國家(地區)約60萬學生參與的測試中,我國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作為一個整體取得全部3項科目(閱讀、數學、科學)參測國家(地區)第一的好成績。
  • 反思 | 趙勇教授:PISA如何創造優質教育的假象並將其推廣向全世界
    id=k7AGPo0NvfYC&pg=PA33&lpg=PA33&dq=hanushek+pisa+gdp&source=bl&ots=2gCfzF-f1_&sig=wwe0XLL5EblVWK9e7RJfb5MyhIU&hl=en&sa=X&ei=MLPCUqaOD8-JogS6v4C4Bw&ved=0CGcQ6AEwBjgK
  • PISA 2018評估測試揭曉,我們從中讀到了什麼廣州加拿大國際學校
    PISA 2018評估測試結果揭曉,我們從中讀到了什麼?PISA 2018 測試結果發布PISA是聯合國經合組織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全球共有79個國家和經濟體成員參加了最近一次的PISA測試測試本身也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全球教育的變革。此前批評的聲音認為測試忽略了和閱讀、數學和科學同樣重要的其他教育領域。因此自2018年開始,PISA在測試框架中增加了「國際力」標準,以推動教育全球化發展。
  • 不能只關注PISA排名和分數
    「PISA測試遠不止排名。」在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秉林看來,教育發展與學生發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僅通過成績和排名很難反映一個地區教育的「全貌」,更難以揭示和解釋成績背後複雜且相互關聯的影響因素,因此,要關注PISA測試更深層次的內容。
  • 專家解讀PISA測試結果背後
    對此,多位專家給出了不同角度的解讀:鍾秉林:PISA測試遠不止排名面對每一輪PISA測試結果,公眾、媒體,甚至眾多研究者首要關注的都是諸如「我們的學生考了多少分?」「達到各精熟度水平的學生比例佔多少?」「我們在國際上處於什麼位置?」
  • PISA測試中國成績大幅度下降,到底能說明什麼?
    中國學生在2009、2012年連續取得PISA測試總成績第一的佳績,為何在2015年成績劇烈下滑?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主要對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大致是初三、高一年齡段)學生進行評估,測試學生們能否掌握參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每三年舉行一次。   中國上海學生在2009、2012年連續取得PISA測試總成績第一的佳績,震動了國際教育界,不少國家來上海學習取經。英國BBC電視臺還來中國錄製節目,「中式教育來了!」一時成為席捲西方的旋風。
  • 從PISA測試反思我國數學教育改革
    原標題:解決問題比單純掌握知識技能更重要     通過PISA測試,中國數學教育受到國際上的普遍關注,中國的數學教學經驗受到了好評,英國政府還特別引進中國的數學教學方法。但是,綜合三次測試的結果,也可以看到我國數學教育至少存在六大問題。
  • 上海學生二度參加PISA測試
    2009年,首次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PISA)的上海學生獲得全球第一的佳績。明天下午,這項3年一次的測試將公布2012年測試結果,上海學生第二度參加,結果令人期待。  測試將重點關注學生在哪些領域的表現?如何從PISA測試的結果,科學看待一個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上海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參與PISA的城市,在市教委的支持下,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市教育考試院、上海師範大學、市教研室和教育評估院等單位成立了項目組,部分區縣、學校的專業人員也參加了測試工作及研究。
  • 中國官方發布PISA2018測試結果
    專家指出:PISA測試遠不止排名該測試結果受到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因此,PISA測試遠不止排名,我們需要關注PISA測試更深層次的內容。首先,PISA具有鮮明的政策導向。PISA是一項以實證為本的政策研究,它以改進教育政策為評價目的。
  • PISA測試:影響學生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如今,只要談到PISA,人們關注的往往是哪個國家佔據第一,自己國家處於什麼位置。PISA是一項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從2000年開始對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15歲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進行測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對PISA的關注焦點是排行榜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