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自然是最好的學校,那麼,體制內學校的自然教育該如何開展呢?11月14日上午,第二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期間,由深圳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主辦的分論壇——學校自然教育,邀請到多位具有實戰經驗的校園自然教育老師進行了深度分享。
自然嚮導——引導青少年回歸自然之路
(北達資源中學校長 張繼達)
張繼達校長介紹了他們學校的特色選修課程——博物選修課,他圍繞這門課程的宗旨「回歸自然,敬畏生命」,引導學生觀察感悟自然現象,拓寬學生的學科知識背景,開闊學生的學術和社會人生視野。「自然嚮導」公益機構是他們為了面向更多學校推廣自然教育所設立的。
學校的定位:「學校」才應該是培養生態理念、訓練生態認知的「主戰場」。他表示,自然教育應該從身邊做起,從窗邊的小花園、學校周邊的菜市場開始的,有機會再深入大山。在被問到帶領孩子展開自然活動時會不會有安全上的顧慮時,張老師回應:相關活動老師要提前考察和體驗過,心裡有底就不會有擔心了。
以自然觸碰角促進校園裡的自然教育
(上海市寶山區顧村中心校教師、全國十佳科技輔導員 周斌)
周斌老師圍繞她創建的「校園觸碰角」,闡述如何為學生創造豐富的體驗、探究和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親近自然,在觀察和比較中,感受自然,呵護學生的好奇心,並讓觸碰角的意義得到延伸,讓學生在得到科學知識的同時了解科學與生活以及社會關係,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樹立他們的環境意識。
周老師提出,在教學過程中她體會到,要尊重孩子的表達,他們有自己的分析能力,老師所需要做的是提供思維的方式。在開發課程時,要做到實物先成形、課程後成形,實物能「玩」起來了再設計開發課程。
潤物細無聲——校園中的自然教育
(深圳市福田區南園小學教師,深圳市蒲公英自然教育促進中心理事 張杰)
張老師2006年加入深圳觀鳥協會,開始自然觀察,同時結合本職工作,在校園開展各種自然教育活動,他將自己在全國和美國、墨西哥、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地進行的自然觀察活動體驗與校園自然教育和校園環境教育相結合。他認為,在校園推動自然教育工作,要做好科研工作並開發好的課程,爭取學校領導的認可和支持。在分析了學校自然教育與校外機構自然教育的區別後,他強調自然教育的主戰場在學校。
臺北市國小的海洋教育
(臺北市北投區關渡國民小學校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 吳文德)
吳文德校長曾任高山嚮導、水上救生員、資深保育團體義工解說員等,從事國小自然生態與環境教育多年,目前參與「戶外教育寫作指引計劃」、積極推動臺北市海洋教育工作,以及辦理臺北市國中小學生海洋教育遊學、教師與學生造舟計劃。吳校長是一個很風趣浪漫的人,會自己造舟且劃舟去上下班,他分享的視頻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生動地感受到了臺灣的海洋文化。他著重強調了自然教育要讓孩子體驗、感動,因為他們是海洋之子,在自然中感動,就不會再破壞自然了。
本場論壇不僅集聚了國內的自然教育專家,還邀請了韓國兩位從事自然教育的老師——大田氣候演講團的李信子、軍浦氣候學校和水原氣候變化體驗館的氣候講師金熙淑。大家圍繞著自然教育如何走入學校的話題,進行了深度討論。
(左:李信子,右:翻譯員)
(活動現場)
官網:http://www.natureeducationchina.org/
微信:natureforum
微博:全國自然教育論壇
注:本文由論壇志願者王瑩撰稿,盛俞婷拍攝,高碩審稿,初心責編。論壇原創稿件,若需轉載請在文首註明出處。
2015
第二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
推動自然教育的多元社會參與
——————————————
主辦
全國自然教育論壇籌委會
承辦
植物私塾
江南驛國際青年旅舍
資助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
阿拉善SEE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