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聽過最沮喪,也是最立志的故事了。
舊金山,卡斯楚戲院。戲臺下,1400多人黑壓壓坐了一片,樓上下2800多隻眼睛在黑暗裡打量。戲臺上,一束追光毫不客氣的打在一個孤獨的身影上,他全身像凝固了一般,在刺眼的鎂光燈下無所遁形,如果目光是箭的話,他此時已經被紮成了篩子。他拼命裝出鎮定自若的樣子,讓雙腿不至於顫抖,臉頰不至於哆嗦,因為在接下來的幾分鐘裡,他將要站在這裡努力讓這些隱藏在黑暗裡的陌生人笑出聲來。這個即緊張的到極點又勇敢到極點的人就是大衛·尼希爾。
現在,大衛·尼希爾是舊金山大名鼎鼎的脫口秀演員,然而倒退一年,他只要一聽到「公眾演講」就嚇得抖如篩糠,他曾因為糟糕的演講能力而兩次被大學老師差評,他甚至因為演講緊張的毛病好幾次錯失了晉升的機會。為了克服恐懼,他強迫自己參加故事會、脫口秀、俱樂部,從尬演到收放自如,從小白到大師,他用1年時間成為舊金山最炙手可熱的脫口秀明星。
然而,當大衛·尼希爾終於站在了職業巔峰時,他卻坦言自己不想幹了。因為以克服恐懼為目的而成為脫口秀演員的他,在練習中意外收穫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幽默不僅僅是一種可以習得的技能,更可以塑造積極的人生態度。所以,他寫了這本《如何成為講話有趣的人》,從脫口秀技巧出發,提煉出可以應用於生活的練習方法,讓幽默不僅是舞臺上的表演,更成為普通生活的底色。
《如何成為講話有趣的人》從內容和表達2個層面對脫口秀技巧進行全面剖析,在此基礎上,建立了7個幽默習慣,總結了80個竅門,從故事思維、幽默元素、表達方式等多元角度出發,詳盡的告訴你如何成為一個講話有趣的人。
一、建立故事思維
故事思維並不是一個新鮮詞彙,而是人們在長期的溝通交流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想讓別人接受你的觀點,故事比說教更管用。關於子女教育,可以講講「觸龍說趙太后」、「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關於恆心毅力,可以說說「鐵杵磨成針」、「臥薪嘗膽」的故事;關於大忠大義,可以談談「桃園三結義」「精忠報國」的故事。人們通過故事來認知、記憶、消化信息,更容易產生理解和認同,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對於脫口秀演員更是如此,所以大衛在開篇就著重強調故事思維的重要性。
構建一個好的故事不僅需要堅實的核心思想,還要有合理的結構和要素:
1. 三段式結構
三段分別是組織(開頭)、對峙(中間)和解決(結尾),看起來是極其簡單,但是如果沒有結構意識,很容易在講述中迷失,要麼是沒完沒了的開頭,要麼是講到後來自己都不知道在說什麼,更讓別人抓不住重點。
比如大衛例舉了他姑媽講的一段話,你知道她想表達什麼意思麼?
2.加入個人元素
大衛說:「受人歡迎的故事一定包含著個人經歷,這樣聽眾才會和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當一個故事和自己產生共鳴,很多情況下也能和聽眾產生共鳴,而最好的故事會讓聽眾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你可以說說自己的第一次、最尷尬的事或者乾脆來一段自嘲,很多人都會有相似的經歷,適當的自我袒露會贏得相應的好感與信任,由此打開溝通的渠道。
3.誘發事件
誘發事件就像中國人說的藥引子,是觸發療效的關鍵,你的故事是如何開始的?故事發生的契機是什麼?用一個自然的誘發事件把故事發生的情境、背景等信息交代清楚,為整個故事定下基調,由此影響甚至是掌握聽者的情緒和心理,引導對方進入設定的情節中,得到想要的反應。
4.首尾呼應
人們天生對完整性和對稱性有特別的的好感,故事開頭交代的信息,最好在故事的結尾進行呼應,讓聽眾獲得明顯的開始和結束的信號。
5.娛樂效果
幽默的故事往往更受歡迎,所以在故事中加入一點幽默元素會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幽默常常被誤解為講笑話,恰恰相反,大衛指出:「想要達到娛樂效果,有時並不需要講笑話。」只要你能隨意一些,或是敢於說真話。
人們對於故事的執迷是不分時代、國界和文化的,大衛在脫口秀表演中將故事思維鍛鍊的爐火純青,又在應用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故事在生活中的意義,因此當他準備將幽默普及到生活中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講故事,而故事一旦有了幽默的加持,就能積蓄更大的能量。
二、加入幽默元素
什麼是幽默?曾獲得國際演講金錘獎的珍妮·羅伯遜認為:「幽默不是段子,也不是講笑話,而是接受不能改變的現實。」正如卓別林在他的系列戲劇電影中表現出的幽默,大多來自於底層小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遭遇,在藝術化的處理之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笑點和淚點,他自己就說:「想要盡情的歡笑,你必須能夠直面自己的痛苦,並和它嬉戲。」同樣,大衛的幽默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刻苦練習而最終習得的一種技能。當然,練習也要講究方法,大衛將自己的經驗總結為以下幾點:
1.生活的積累
幽默來源於生活,就在我們舉手投足間,但人們往往「即沒感到有趣,又沒花心思去收集」,因此培養幽默感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細體驗生活,花心思收集有趣的對話、瞬間、心理活動,隨時記錄,並且不斷打磨,重新組織,積累到一定量級時,幽默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以下就是一個從生活中積累幽默的例子:
2.笑話漏鬥
笑話漏鬥,是指最初故事面要鋪得越廣越好,這樣才能和聽眾產生聯繫。大衛用漏鬥上大下小的形狀形象的表達如何從普通的事件中提煉出幽默的元素。
首先,鋪開話題,與聽眾產生聯繫。其次,縮減內容,具體講述個人經歷。最後,雕琢細節,製造笑點和包袱。
3.「3」的法則
「3」的法則有一個基本的運行方式,先構建起某種套路,最後出其不意的將它打破,前兩次鋪墊積蓄勢能,最後的突破通常能給人帶來驚喜,引發鬨笑。
第一步,鋪墊,為笑話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第二步,抖包袱,拋出笑點,通過反轉帶來驚喜。第三步,連續笑點,在原笑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再來一個反轉。
有些人看似天生具備幽默感,好笑的段子信手拈來,隨便說個什麼也能逗得你哈哈大笑,如小嶽嶽、沈騰、王自健一般,幽默似乎就刻在了他們的骨子裡,然而事實是: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大衛每天用5-8小時刻苦練習,參加大大小小的演出,每時每刻復盤評估,如今呈現在書裡的7個幽默習慣、80個秘傳竅門不是簡簡單單的總結,而是用時間和汗水浸潤出來的領悟。
還記得在舊金山卡斯楚戲院戲臺上的大衛·尼希爾麼,那一場1對1400的脫口秀表演實則是全美大滿貫決賽,大衛作為10位預賽冠軍之一參加了決賽,當晚他非常出色的完成了表演,掌聲如雷,笑聲不斷,最終他榮獲了亞軍。也許,你期待的是冠軍,然而小小的遺憾總會帶來更大的收穫,冠軍並不是最終的目的,克服恐懼才是。同樣的,學會成為講話有趣的人不是最終的目的,學會用幽默的態度對待生活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