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尋一箭|來自茫茫宇宙的疑似低頻引力波信號

2021-02-08 騰訊網

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發表論文,宣布找到一個疑似低頻引力波的信號。如果被證實,這將是引力波天文學的又一大裡程碑:一扇觀測宇宙的低頻引力波窗口將向人類開放。

引力波,和電磁波一樣,也分不同的波段。此前,近年來頻繁登上科學新聞頭條的「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發現的是高頻引力波,頻率大約在幾十至上千赫茲。此次,北美納赫茲引力波天文臺(NANOGrav)在分析了45顆脈衝星的觀測數據後,發現一個有趣的低頻信號。這個信號可能就是天文學家過去十年一直苦苦追尋的納赫茲引力波,其頻率比LIGO發現的引力波相差了11個數量級!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大質量的天體加速運動將產生引力波,這是一種以光速傳播的時空「漣漪」。最典型的引力波源是兩個天體相互繞轉,因輻射引力波帶走了軌道能量,逐漸靠近而最終併合。LIGO和歐洲的Virgo幹涉儀探測到的引力波就是來自緻密雙星併合,雙星系統可以包括兩個中子星、兩個恆星級黑洞或一個中子星和一個恆星級黑洞。

NANOGrav看到的信號,假如是引力波的話,有可能是超大質量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這種超大質量的黑洞,質量比太陽大百萬至十億倍,被認為大量存在於星系(包括我們的銀河系)中心。當兩個星系併合時,位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有機會成對,形成雙體系統繞轉,並最終併合。由於體量巨大,這樣的兩個黑洞互相繞轉一圈通常要花費數年甚至更長時間,其輻射的引力波頻率在納赫茲(10-9Hz)波段。

圖1. 引力波譜:四個主要的引力波觀測窗口、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測器(圖源:改編自朱興江,「脈衝星計時陣探測引力波」,《現代物理知識》, 2016, 28, 10-14)

脈衝星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它的兩極發出的光束猶如宇宙中的燈塔一般掠過地球。自1967年首次發現以來,天文學家利用地球上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已經發現了近三千顆脈衝星。其中有一類脈衝星尤其特別,它們的自轉很快,每秒可達幾百圈,而且自轉周期特別穩定。這種毫秒脈衝星又被戲稱為「宇宙計時員」,因為它們的脈衝總是非常準時地到達地球。

假如遙遠的星系中心有一對超大質量黑洞併合,它們發出的引力波經過銀河系,穿過地球,本該守時的脈衝星信號可能會比預料中更早或者更晚到達。這是因為引力波擾動了脈衝星和地球之間的時空,脈衝星發出的射電波所經歷的路程更長或者更短了。

如果只看一顆脈衝星,可能有各種其它因素無法跟引力波區分開來。例如,脈衝星的自轉意外地發生變化,或者脈衝星發出的電磁波遇上了星際電子而放慢了傳播速度。因此,「脈衝星計時陣」的概念應運而生:通過長時間監測多顆脈衝星的脈衝到達時間,搜尋引力波引起的不同脈衝星之間的關聯信號。

圖2. 脈衝星計時陣的藝術想像圖(圖源:改編自Taylor et al., arXiv:1903.08183)

目前國際上有三大脈衝星計時陣項目:澳大利亞的帕克斯脈衝星計時陣(PPTA)、歐洲脈衝星計時陣(EPTA)和北美洲的NANOGrav。這些探測項目於2005年左右陸續開始運行,至今已經積累了對數十顆脈衝星長達15年的觀測數據。

NANOGrav脈衝星陣包含47顆脈衝星,其中45顆有至少3年的觀測數據,14顆有12.5年的數據。對這45顆脈衝星的數據進行細緻分析後,NANOGrav研究人員發現多顆脈衝星的數據中都出現了一個低頻的特徵。該團隊排除了某些引力波之外的因素,比如數據採集過程中的紕漏和太陽系內某些天體對脈衝星信號傳播的幹擾。

為了證實該信號就是引力波,研究人員必須在不同脈衝星數據之間找到一種獨一無二的相關性——兩顆脈衝星數據的關聯程度和它們相對地球的天空方位有關。但是,目前的NANOGrav數據中沒有發現這種相關性的顯著證據。儘管如此,這一結果還是引起了中外同行的極大興趣。自2020年9月份公布於預印本網站arXiv以來,研究論文已經被引用了85次。對這一疑似引力波信號的猜測性解讀,除了超大質量黑洞併合起源外,還包括宇宙早期相變過程和宇宙弦等。

雖然短期內無法證實NANOGrav看到的信號就是引力波,但這個疑似信號的發現可以說給脈衝星計時陣領域注入了新的能量。接下來的幾年,該領域的進展尤其值得關注。

首先,澳大利亞的帕克斯脈衝星計時陣和歐洲脈衝星計時陣,兩個團隊正在分析他們的獨立數據,檢驗信號的真實性,並希望進一步排除引力波以外的噪聲因素的影響。

其次,脈衝星計時陣是一項持續的長周期實驗,更長的數據和更多的脈衝星對提升引力波探測靈敏度至關重要。因此,「國際脈衝星計時陣」(IPTA)合作計劃可以發揮重大作用。IPTA是一個基於PPTA, EPTA和NANOGrav三個計時陣於2010年達成的數據共享的協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際合作組織,目前也包括來自中國、印度和南非的脈衝星研究小組。

在這個國際合作組織中,我國的500米FAST射電望遠鏡和南非的平方公裡陣(SKA)先導天線陣MeerKAT是脈衝星觀測的利器。幾年內,FAST和MeerKAT將對足夠多的脈衝星完成高精度的長期計時觀測,有望對納赫茲引力波探測做出決定性的貢獻。

不幸的是,NANOGrav團隊所使用的兩個望遠鏡之一,位于波多黎各的305米阿雷西博(Arecibo)望遠鏡於2020年12月損毀並終止運行。這不僅將影響NANOGrav未來探測引力波的能力,更是國際脈衝星研究領域(包括引力波探測)的巨大損失。因此,我國的FAST作為世界最大口徑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在納赫茲引力波探測的作用顯得彌足珍貴。

圖3. 上:中國天眼(FAST)500米射電望遠鏡(圖源:國家天文臺);下:位於南非的MeerKAT射電望遠鏡陣列,包含64面13.5米直徑的天線(圖源:Reddit)

未來十至二十年,建於南非和澳大利亞的SKA和美國主導的下一代甚大天線陣(ngVLA)將引領開創一個全新的納赫茲引力波天文學領域。通過對幾百顆毫秒脈衝星進行超高精度的計時觀測,天文學家將不僅探測到超大質量雙黑洞併合形成的引力波背景,發現近鄰的單個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還有望測量到宇宙早期形成的引力波。這些新的發現將徹底革新我們對黑洞形成和宇宙演化的認識。

作者簡介:朱興江,現為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Research Fellow, 2015年博士畢業於西澳大學物理系,從事引力波天體物理相關研究。2013年成為帕克斯脈衝星計時陣(PPTA)成員,2019至2020年間曾擔任國際脈衝星計時陣(IPTA)指導委員會委員。2012年起為LIGO科學合作組織成員。

來源:光明網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

相關焦點

  • 如何聽到宇宙的聲音?兩個黑洞的合併,讓我們探測到了引力波
    因為我意識到在愛因斯坦留下的這道題目——引力波探測裡,還有第二個小問,這個問題是:如何探測低頻的引力波信號? 低頻的引力波探測與高頻的探測有區別嗎? 如果想觀測更低頻的信號,甚至是波長遠遠超出地球的尺寸時,就不能在地面上製造這樣的探測器了,只能把這個探測器放到空中,在空間實現引力波探測。
  • 挖掘引力波的化石,能找到被埋藏在黑暗中的宇宙真相嗎?
    近年來黑洞、引力波當屬前沿熱點研究。可是人們很容易發現,目前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總是來源於雙黑洞合併或中子星合併這類極端的天體事件,並未探測到更為常見的雙星運動所輻射出的引力波;而更吸引科學家的,甚至可以解釋宇宙起源問題的原初引力波也不見蹤影,主要原因就在於觀測能力的限制。但這沒有阻礙科學家的腳步,上天入地,多個引力波探測項目已經起航。
  • 引力波來自兔子洞 人人都可以是愛麗絲
    究竟什麼是引力波?根據果殼網的科普,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聚集成團的物質或能量在形狀或速度突然改變時能使得它周圍的時空發生扭曲。引力波就是這種扭曲引發的漣漪。    根據LIGO的信息,這次被人類捕捉到的引力波,來自於13億年前相撞的兩個黑洞。《紐約客》製作了一個模擬的視頻:兩個黑色漏鬥互相碰撞,牽連星鬥旋轉。
  • 用引力波探聽宇宙的起源,在世界屋脊傾聽宇宙的初啼
    我是李虹,來自中科院高等物理研究所,今天非常榮幸在SELF講壇與大家一起分享我在宇宙學和原初引力波探測方面的研究和體會。我今天給自己的任務就是用最接地氣的語言給大家傳遞你們想要的最好的信息。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站在世界屋脊聆聽宇宙的初啼」。
  • 引力波百年預言成真:傾聽宇宙的「聲音」
    在這位大科學家提出引力波的預言百年之後,科學家11日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是人類第一次能夠「聽」到宇宙的「聲音」。當天在華盛頓召開的記者會上,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OGO)科學家現場播放了來自宇宙的「聲音」。  這個聲音源自於13億年前一個雙黑洞系統的合併。正如LIGO項目組發言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家加布裡埃拉·岡薩雷斯所言,那時「多細胞生物才開始在地球上擴散」。
  • 中科院提出「太極」計劃探測中低頻引力波
    知名科幻小說《三體》中,急中生智的主人公羅輯用黑暗森林法則威脅三體人,從後者那裡敲詐來了發射引力波的技術。地球人自此有了和三體人抗衡的實力——儘管沒能持續太久。而在現實世界中,中國人也已經開啟了探測真實引力波的計劃。根據新浪科技,中科院宣布提出空間太極計劃,規劃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在未來數十年內的發展路線圖。
  • 探測空間引力波,「太極一號」來了
    但引力波或是揭開人類未知世界進而理解宇宙起源的關鍵,因為暗物質和暗能量都涉及引力效應和引力作用。簡而言之,「引力波提供了不同於電磁波的全新觀測宇宙重要窗口,成為人類探索和認知宇宙的一種新途徑和工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裡斌表示。什麼是引力波?它是物質和能量劇烈運動和變化所產生的一種物質波。
  • 引力波視角下的世界圖景│科協2020前沿問題解讀
    但是, 除了極少數的宇宙射線觀測以外,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主要還是停留在對電磁波, 即對光子的觀測上. 2015年9月14日, 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 LIGO)徹底地打破了這個局面, 首次直接探測到了來自雙黑洞併合的引力波信號[1,2].
  • 「極目」雙星練就「火眼金睛」:全天候監測宇宙引力波之光
    中科院GECAM項目團隊 供圖探尋宇宙神秘的波動之光顧名思義,引力波就是引力引起的時空波動,實際上引力波通常指引力波暴,它是指兩顆緻密星體(兩顆黑洞、兩顆中子星或一顆黑洞和一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頻率一般從幾十到一千赫茲,也是目前為止人類唯一探測到的引力波。
  • 宇宙有多少個維度?「聽」1.3億光年外傳來的引力波怎麼說
    如果真的存在更多的維度,那麼關於宇宙的一些最撲朔迷離的謎題就很容易破解了。比如,暗物質和暗能量。暗物質構成了宇宙的23%,我們看不見這些物質,也不知道它們是什麼,但我們可以感知它們的引力效應,所以我們相信它們確實存在。暗能量構成了宇宙的73%,它推動整個宇宙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飛快地膨脹。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我們的徵途,在星辰...
    從此,人類不再只用眼睛去看,面對宇宙,更是洗耳恭聽。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兩個叫做高新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引力波探測器,在一個寧靜的夏夜,搜尋到了一陣時空的漣漪。隨之載入史冊的,也有這串漣漪的名字:GW150914,在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的引力波。
  • 「極目」雙星練就「火眼金睛」:全天候監測宇宙引力波之光_新聞...
    「極目」雙星太空在軌運行藝術想像圖。中科院GECAM項目團隊 供圖2015年9月,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觀測到第一個引力波信號,從而打開引力波天文觀測的窗口。2017年10月,LIGO和歐洲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並同時「看到」其發出的電磁信號,標誌著多信使引力波天文學時代的到來。
  • 愛因斯坦預言的「引力波」被證實,它的發現意味著什麼?
    作者:文/犇犇奇思妙想早在1916年,愛因斯坦就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宇宙中存在引力波。那麼,什麼是引力波呢?它是指物體加速運動時產生的引力輻射。當大質量的天體發生碰撞,或者超新星爆發,亦或者兩個黑洞發生碰撞時,就會產生強大的引力波。也就是說,只有較大的天體發生宇宙極端事件時,才會發出較為容易探測的引力波。因此,長久以來,引力波仍然是一個推測。直到2016年,LIGO科學組織和Virgo團隊才利用高級探測器,首次探測到了雙黑洞合併時產生的引力波信號,也證實了愛因斯坦關於引力波預言的正確性。
  • 除了引力波,一束奇異的光射線信號也到達地球
    本文來自知社學術圈南洋樂,原標題為《後引力波之戰已經打響,神秘伽馬射線來自何方?》一個月前,引力波探測消息引爆全球,並引發持續研究討論。在這組來自13億年前的引力波被探測到的同時,科學家還發現一束奇異的光射線信號也到達地球。這僅僅是一個巧合,還是將引領科學界重新認識黑洞?讓我們拭目以待。
  • 仰望星空——文科生的引力波
    人類首次同時看見並聽見宇宙  北京時間2017年10月16日22點,全球多國科學家同步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壯麗的來自雙中子星併合產生的時空漣漪——引力波及其伴隨的電磁信號,編號GW170817。
  • 官方解讀:LIGO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
    LIGO估算出這個雙黑洞併合最後時刻所輻射的引力波的峰值功率比整個可觀測宇宙的光度(單位時間釋放的電磁波能量)還高10倍以上。這個重大的發現意味著令人振奮的天文學新時代的到來,人類開啟了一扇觀測宇宙的全新窗口——引力波天文學。引力波:預言中的時空漣漪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由宇宙中例如緻密星體碰撞併合這樣劇烈變化的物理過程產生。
  • 引力波是怎麼發現的_引力波有什麼實際意義(引力波對人類的意義)
    引力波發現的時間   在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合作組織和Virgo合作團隊宣布他們已經利用高級LIGO探測器,已經首次探測到了來自於雙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由於兩顆中子星的其中一顆是脈衝星,利用它的精確的周期性射電脈衝信號,我們可以無比精準地知道兩顆緻密星體在繞其質心公轉時他們軌道的半長軸以及周期。根據廣義相對論,當兩個緻密星體近距離彼此繞旋時,該體系會產生引力輻射。輻射出的引力波帶走能量,所以系統總能量會越來越少,軌道半徑和周期也會變短。
  • 原初引力波,還是銀河系塵埃?
    位於南極極點附近的第二代BICEP望遠鏡(右側建築樓頂的碗狀物)檢測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的B模式極化信號。在經過同行評議後,相關論文終獲發表。但是,該信號是否來自原初引力波,卻蒙上了一層陰影。他們宣稱,他們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檢測到了B模式極化信號,這可能是宇宙最初時刻存在原初引力波的結果,因此可能為宇宙早期被稱為「暴脹」的急劇膨脹過程提供了首個觀測證據。(詳見哈佛蘇萌撰寫的《我們看到了宇宙誕生的最初瞬間》一文。)發布會之後,這一結果在天體物理學界引發爭議。
  • 「愛因斯坦望遠鏡」提上日程:有望揭示更多宇宙秘密
    電磁波(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只能讓我們看到大爆炸38萬年之後的景象,而引力波能夠讓我們回望宇宙大爆炸最初的瞬間,檢驗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否正確,是人類認識宇宙的全新窗口」,張承民進一步解釋道。2015年9月,LIGO探測到了由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這一發現印證了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100年前的預言。
  • 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有了「大名」
    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成功邁出了第一步。今天下午,中科院宣布:該衛星被正式命名為「太極一號」。引力波是物質和能量的劇烈運動和變化所產生的一種物質波。愛因斯坦一個世紀前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5年,雙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首次在地面被直接觀測到。這項成果在201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