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對於年輕人來說意味著身體新陳代謝減慢,婚戀進入更加急迫階段,職業上重新審視理想與現實。時間就是如此奇妙,曾以為堅固的事情,慢慢起了變化。
我們和剛剛度過30歲的幾位年輕人聊了聊,想看看,這個年齡節點會帶給人什麼樣的狀態,站在中年的門口,每個人的取捨和新知。
@阿橙 自由職業
從前我相信房子汽車,現在我相信愛
29歲那年,我在機關裡工作,工作強度和壓力不大,偶爾出差,我對當時的工作狀態很滿意。
真正焦慮的事,可能就是孤獨。那時我一個人住在望京,漫長的假期或者周末,沒人約,自己吃著泡麵看著無聊的劇,而劇又在諷刺30歲還沒有把自己嫁出去的女人。覺得,會不會有一天自己也變成這樣。同時,我身邊即使一無是處的普通已婚婦女,也會對你指指點點。因為他們擁有婚姻和孩子。
其實當時身邊追求者挺多的。可能因為稍微會打扮一些,個子也高(一米七二),那時候周末無聊了或者晚上肚子餓了,會發個狀態,然後男生們會回復或者給我打電話。我看心情挑一個去約會。
我的感情不太順利,每次戀愛的結果通常是以比較難看的姿態告終。對方回憶起來,都是不滿。比如,我的前任們都覺得我強勢。有一任男友抽菸兇,我勸過他,他說我管的多。
有人說,帶你出去你永遠是焦點,我一點存在感都沒有。又有人說,你講話總是讓人無法反駁,太直接了。因為職業的緣故,我思路清晰,講話犀利,說真話,很少自欺欺人,但我也會適當妥協。
一開始會真的很難過,覺得是自己傷害到了對方。後來才意識到,他們並沒有平等地看待另一半。或許他們只是想找一個聽話、適合相夫教子的女性,有沒有共同語言,能不能精神交流不重要。
不過,在感情上,我也並非完全純粹。
我父母是因為純粹的愛情在一起,年輕時,我媽看到了我爸的照片,特別喜歡,每天都去單位等我爸下班,就為了打個招呼。即使放到現在,我依然覺得,那是愛情,非常美好的愛情。
婚後,曾經被我外公外婆說過的弊端顯現出來,我爸媽開始了十幾年的爭吵和冷戰。2008年,我勸他們離了婚。
所以,長輩會勸,一個人你多喜歡都沒用的,要看經濟基礎,要看對方能不能賺錢,要看對方對你好不好。
因為父母的這段經歷,我對進入婚姻比較謹慎,有時會考慮對方的賺錢能力,家庭背景,而忽略對方這個人。就好像,男朋友和未來的丈夫,只是一個符號而已。誰都可以被代入。但其實,這種想法是極其愚昧的。因為忽略了交往和婚姻的本質——最終你需要和這個人的缺點生活。
感情不順利的我,還遇到跟蹤我,偷看我手機,黑進我的QQ,拉黑我所有的異性朋友並挑出他認為的幾個可疑的,給人家發威脅留言的人。
30歲那天,我下載了一個紀錄片來看,《The September Issue》,九月刊,拍的是《穿Prada的女魔頭》安娜溫圖。這部片子使我對女魔頭安娜有了深層次的認識。電影中,一個很牛逼的攝影師為封面拍攝幾組主題,定好服裝後,但是拍攝時,攝影師因為個人喜好,只拍了他看上的服裝,很多場地和裙子沒有拍,導致缺失了很多照片。安娜最終決定撤掉大篇幅該攝影師的作品,臨時換上了另一組更好的照片,並終止了和他的合作。
她的決定是武斷的,專橫的,甚至未必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在那個當下,這種決斷是必須的。這樣的魄力對我影響至深。
首先說選擇愛人。那時,我會因為一個男人的供養資源比較好,而陷入要不要選這個人的糾結裡。30歲之後,這種想法就慢慢沒有了。
後來,我遇上了自己的愛人。丈夫是一個小我幾歲的普通北京男孩,他的工作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攢不下錢,雖然家裡車房都有,他並不當回事。
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他非常尊重我和我的工作。他鼓勵我應該去看看外面的人和事,我從當時的機關辭了職,去了網際網路公司,我賺得越來越多,他並沒有因為賺得比我少而自卑。
他待業的時候,願意給我當司機、拎包。他覺得能幫助自己另一半,是一件事了不起的事。
後來,我生了一場病後,他辭掉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就為了照顧我。再後來,網際網路裁員大潮來了,他再也沒法找到工作,現在幹起專車司機,也沒有怨言。
所以說,我勇敢地選擇了這個人,而不是他身後背著的那些條件和標籤。很幸運地,我沒有選錯。
結婚後,關於歸屬感這些焦慮沒有了,因為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可以信賴依賴的另一半。但另一種更焦慮也會存在。
更加在乎身體健康,30歲之後,即使泡健身房跑步遊泳,身體也是在走下坡路。去年,我手腕腱鞘炎,去醫院做手術。醫生說,你們現在的年輕人,工作起來不要命,發了工資就去報復性地shopping。等你真的生病了會發現,你賺得那些錢根本不夠治病吃藥。我醍醐灌頂。一旦生病,去了醫院,你失去的不是健康,是尊嚴。
比如工作上,網際網路上鋪天蓋地地告訴你,網際網路公司不歡迎中年人,你的同齡人在超越你,很容易陷入情緒黑洞……依賴一份穩定的工作給我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後,辭職後再求職,招聘市場對我這樣的人,又很不友好。大部分公司會考慮性價比,會想要既能獨當一面的成手,又聽話好用。如果難兩全,他們通常會選擇後者。
最焦慮的其實是29~32歲這幾年。35歲之後,我又變得坦然了。那之後才明白,世界並不會因為你年滿三十而宣告終結,真正的殘酷才剛剛開始。你起碼要向自己證明點什麼,實力,魅力,財力或者智力。
@飛揚 自由職業
為夢裸辭,憂慮卻比從前更多
31歲那年,我在一家電影公號做編輯。當時,我用心寫了一部很喜歡的電影影評,領導堅持要用 「老爹吃嫩草」帶這種關鍵詞的三俗標題。
我無法違背領導意志,享受到三俗題目帶來的流量,也產生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和很多進入三十歲的同事一樣,我們都覺察到自己的處境:對於公司而言,我們不過是一個拿文字捕捉流量的工具。
在那樣的工作環境中,整個人都會容易惡趣味,並且被行業的一些遊戲規則馴化,我就是個證明。蒼井優結婚時,我有個朋友發朋友圈表示祝福,我的惡趣味評論張口就來:傷心,我們最愛的蒼井老師結婚了,多少人默默把她當老婆。
那時,我和同事常常討論跳槽,卻一直沒有實行。基本上,新媒體對流量的追求更簡單粗暴。大家都對我的紅拂夜奔表示認同:紅拂討厭洛陽,於是逃跑去了長安,後來發現長安更讓她厭煩。我們跳槽也不過是從洛陽跑到長安。
這種自我懷疑在2018年冬天達到頂峰,我選擇裸辭。幾乎沒有跟朋友和家人商量,人到三十歲,該認清楚人生是自己的,自己選的路,和朋友親人都沒有太多關係。
這是一場非常大的冒險。如果我裸辭,我基本上喪失了去坐班、好好工作的心態,再者說隨著年齡增長,體能在下降,不可能像小年輕們那樣能打,無論是體能還是性價比,我在同樣的崗位上沒有競爭力。一旦選擇辭職,就沒有回頭路。
我去面試幾家工作,有三家公司和我聊工作,薪酬待遇比原單位要好些,最終我只選擇了願意讓我特約轉撰稿的合作。
我準備試試看,自己是否能做自由職業者。
焦慮不會因為辭職消失,一直在敲打我。收入比坐班要縮水一半左右。為省錢,我從通州搬到密雲。安靜和環境不是首要的,但我一定要有一個人的大院子,可以自由安排。
那是一間300平左右的農家院,五間堂屋,廚房三間,洗漱間衛生間兩間,庭院中間有一片菜園,院子裡的蔬菜隨季節變化,春天芸豆,春末黃瓜,夏天會有茄子,絲瓜,現在南瓜,西紅柿和聖女果也種了一些,可惜我種得很失敗。
我給自己做自我規劃,採取兩種方式經營自己,一方面是自己的小平臺,一方面是與做特約撰稿。
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希望自己能持續輸入新東西,穩定輸出。自律必不可少、方向,效率,和身體狀態,這些都對我的工作都很重要。
現在,我每天的作息是:早晨起床電飯煲熬粥,跑步一小時左右,吃早餐,九點之前就要坐在電腦桌前,寫稿子到十二點。做午餐,看電影,到一點半左右睡午覺。兩點半開始寫東西。六點左右結束。晚上散步看書。
辭職的半年後,我算是進入穩定狀態了。我發現,我的收入已經和坐班持平了。
但我的憂慮也比以前多,為得到自由,需要付出得就更多:基本沒有雙休,要保持一定的節奏,上班可以摸魚,自己做就不可以懶散,幾乎每天都保持工作的狀態。
尤其是我最近的合作夥伴,薪酬高,對稿子的要求更高,一篇稿子會磨兩三天。我曾經為了寫一篇文章,花了一兩天時間看完了導演的七八部電影,讀了三四本書,時間安排地特別緊。總想做更好,於是就做了。
@肖白喵 文化行業
馬上30歲,對錢敏感了一些
曾經我覺得30歲離我很遙遠,我想我會長到29歲繼續年輕下去。今年春節,我進30歲,想到媽媽像這樣大時,都快懷上我妹妹了。我依然記得她的大肚子以及後來妹妹在醫院被接生出來,頭落在盆子裡的那一聲「咚」。那個時候,媽媽在我眼裡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大人,成熟的妻子。
對比之下,我仍未完全做好當一個大人的準備。
我爸在三十幾歲突然查出重病過世。以至於我從小就有很強的時間壓力,一歲一歲都很緊張,怕自己也活不了多久(不生病也會有各種不可預料的意外)。
當你很早就意識到,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活到六七十歲,可能只能活三四十年,甚至很可能二十幾歲就掛了,那你一定會在乎每個年齡的自己達到了什麼狀態,是否接觸了更大的世界?是否儘量把生活過精彩,總在更新血液,嘗試不一樣的生活?
這種時間上的緊迫感讓我不斷地自我提升。25歲之前,我的第一份工作在老家地級市的一個事業單位,身邊當年跟我一樣大的小夥伴們已經陸陸續續開始結婚,我覺得大家的青年結束的太早了,我這個年齡段還應該繼續去接觸外面的世界,我選擇裸辭。偶然得到一個機會,去了深圳工作。
兩年後,又來了北京。當時從深圳來北京機票特別貴,我拎一個26寸的箱子, 坐了10小時的高鐵來到北京,又坐一個小時左右的地鐵來到朋友家,很有可能是那種對新工作的嚮往,我甚至感覺不到累。
因為覺得人生可能很早就掛掉,我比較享受當下,也沒有理財的意識:想著租個房子,每一天過得順順心心,只用管自己就好。二十多歲時,家人和自己都很健康,沒有大的危機,所有的危機可能來自工作不順利,或者是感情問題,但這些東西都不需要很用錢。
但25歲到30歲的這個階段,我察覺自己體力開始變差,白天坐五個小時的高鐵都覺得累。之前熬夜工作沒什麼影響,現在再熬夜,會上火、腰酸背痛。家人開始衰老,這些都無法迴避。
以前一直單身,也不覺得自己需要戀愛。在28歲結尾,認真談了一段戀愛,戀愛比我想的美好的多。
從前,我從來不會想結婚生子,現在有穩定的男朋友,同事很多都結婚了,我有時候也會想:我的孩子去上學的時候我開什麼車送他?升學升不了好的學校,我要怎麼幫他?這些東西都是需要很切實很物質,會想到,原來穩定的投資還是很有必要的。
一些朋友可能24歲25歲就成家立業,他的小孩已經上幼兒園了,也買了房。在更年輕的時候,可橫向對比的樣本比較雷同,大家工作起步,都是在玩、談戀愛,不大可能存在這麼大的差異。
但現在,他們可能在家庭或物質的穩定性這方面遠遠超過我。我可能在某一些愛好或者是快樂比他們多,但是這些東西之外,我也不願其他東西太差了,希望自己能慢慢趕上。
我不再亂花錢。去年,我開始炒股,這才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比起炒股,買房肯定是更穩妥的一個方向。今天我看淘寶人生帳單,我從第一天用淘寶到現在花了16萬多,我想,買這些東西至少一半是垃圾,我要是當年忍住不買,我現在至少能多個10萬,多好?
綜合考慮,在北京五年後,我已經開始思考回深圳工作和買房的事情。畢竟在北京,買房要達到五年社保,交通成本高,以後孩子小孩念書都很麻煩。我是深圳戶口,對那裡的購房流程也相對熟悉,還是準備以後再深圳買房,定居。
我現在想的就是趕緊湊錢,儘快在深圳買房,現在只除了錢,沒有任何問題了。
@魏嚴 連續創業者
在中年的門口,努力做個大人
30歲這一年,我最大的改變是不再情緒化。
此前我很多事情都是憑藉強烈的情緒推動的:熱愛記者職業,我可以在報社裡做黑工,一直等到轉正;喜歡女孩子,幾經調動最後去了她的城市,當然也沒追到;不想結婚,會跟父母爭辯,最後把母親氣得住院兩個月。
情緒是年輕人的朋友,它推動著我跌跌撞撞走過20歲,可30歲的第一年,我覺得不能再憑情緒用事了。母親那一次生病,一直延宕到現在一直在吃藥。她確實老了。以前我覺得她嘮叨很煩,經常跟她爭鋒相對,我用情緒和她溝通,她只能把很多怨悶積累在心裡,最後成了疾病。
和同事工作的過程裡,以前我會毫不猶豫指出他人的缺憾,毫不留情,可是問題並沒有改善解決,同事間的溝通還會出問題,而工作的目的是把一件事做好,關注後面的問題更重要。
最重要的是,一直有些恐婚的我決定結婚了。以前長輩們說的穩穩的幸福,我不懂是什麼意思。女朋友搬到北京後,我每天下班都會跟她聊一會兒,很多心裡分量很重的事,似乎一下就輕鬆了。
和另一個人一起生活,只要兩個人對,日子會熱鬧一些開心一些,心裡有牽掛,思維上也逐漸學得會替他人著想。
情緒是有鋒芒的。情緒中人,恣意行事快意人生,嬉笑怒罵就可以向前走,情緒也是有代價的,渾身是刺,講的就是情緒這件事。去掉情緒化,是走入中年的第一步,也是中年人能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夾縫裡,做個好的大人的第一步。不再情緒化,是把很多波折消化在自己這裡,這樣就可以應付很多事情。
30歲的第一年,我很多次想起我爸三十多歲的樣子,他總是樂樂呵呵,似乎什麼發愁的事情,我知道那是給我們一家人看的,但那時候,確實每次看到他,我都知道自己有依靠。
替代情緒的是什麼呢?我覺得我爸也早已給了一個答案,努力做個大人。
-----------------------------------------------------------------------
本期策劃:崔玉敏
視覺:曾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