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一場十分特殊的「新聞發布會」在兩江新區人和街道天湖美鎮社區舉行。來自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醫保局、兩江新區人和街道的6位「發言人」走上發布臺,他們自稱是「管家的」「管吃的」「管秤的」「管錢的」「管電梯的」「管垃圾的」,用接地氣的話語,回答臺下「記者」們的提問。而這些「記者」,都是天湖美鎮社區的居民。
這場特別的「新聞發布會」,其實是市政府新聞辦舉辦的「發言人來了——我們的社區生活」發布活動。市民們遇到相關問題,都可以現場獲得發言人的解答。
6位「城市管家」現場做發布
在當天的發布活動現場,6位發言人首先做了自我介紹。為了能夠讓大家對他們的職責更加了解,在介紹內容上也十分接地氣。
「很多人稱我們為城市的美容師,城市的大管家,所以我是『易管家』。」市城市管理局垃圾分類辦副主任易宏志在自我介紹時,舉起了一塊寫著「易管家」的牌子,也讓大家記住了這位「管家的」城市管理人。
不只是「易管家」,其他5位發言人,也同樣有著一塊寫明「職責」的牌子。比如市市場監管局特殊食品處處長張建,就舉著「管吃的」的牌子,表示像嬰幼兒奶粉、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都由他們負責。
市市場監管局計量處一級主任科員向睿寧是從事計量工作的,「為了讓大家好理解,就叫我『管秤的』吧!」
「每天出門第一步、回家最後一程,要使用的電梯,都是我們處在管。」市市場監管局機電處副處長李欣在發布會上想和大家聊一聊電梯這種特種設備,於是自稱「管電梯」的。
市醫保局基金監管處處長田小剛在自我介紹時舉起了「管錢的」的牌子。「我的工作就是為大家守護好醫保基金,咱老百姓的『救命錢』。」
臺下街坊鄰居的老熟人——兩江新區人和街道垃圾分類辦主任古懋佳則笑著對大家說:「垃圾分類是我們的新時尚,我就是『管垃圾的』。」
通過帶有幽默感的自我介紹,6位發言人所負責的工作立即有了「畫面感」,「發布會」的話題也有了主題。
居民當「記者」現場來提問
完成了自我介紹,接下來就要接受「記者」的提問。小區居民們紛紛舉手,接過話筒講述自己發現的問題。
「前段時間樓道裡撤了垃圾桶,如果還有人亂扔垃圾,我們該怎麼辦?」現場的小區居民提出問題,得到了「管垃圾的」古懋佳的回應。古懋佳表示,物業在巡查和處理垃圾時,也會及時清理公共區域衛生;垃圾分類辦工作人員也會與相關樓層的居民進行溝通,希冀得到理解與支持。此外,城市管理執法部門會對亂扔生活垃圾影響其他居民生活的人,按照生活垃圾管理辦法進行勸戒、告誡,甚至進行行政處罰。
「我們發現,通過耐心細緻溝通,很多居民已經改變了生活垃圾處理習慣。」古懋佳說。
「管吃的」張建在提問前,先分享了保健食品方面的知識點,告訴大家要謹防不法商人非法營銷保健食品的「6張牌」,即免費送禮牌、募捐公益牌、專家牌、感情牌、免費旅遊牌、存錢理財牌。「發現違法行為,一定要打12315舉報。」
「這『6張牌』,我深有體會。」現場提問的居民說,她的一個叔叔就因為參加了一個老年人旅遊活動,被騙購買了很多價值不菲的所謂保健品。
「如何在買菜時防止商家『耍秤』?」「電梯發生故障人出不來怎麼辦?」「發現私立醫院欺詐騙取醫保,希望查一查。」在持續近兩個小時的發布會裡,一個個來自小區居民的問題均得到回應。
「家常話」助大家解決問題
此外,發言人們還分享了不少生活中息息相關話題,把「文件話」變為接地氣的「家常話」,並用大量發生在市民身邊的事情來作為案例進行解讀,以此幫助大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比如,「管電梯的」李欣說,他常常用「人人受益而不覺,失之則痛苦」來形容電梯的作用。
「電梯也跟人一樣,人老了以後,一些身體機能可能會下降。電梯使用年限長了以後,它可能就比新投入使用的安全隱患多一些。」李欣說,針對這一情況,重慶於今年9月1日出臺了《重慶市特種設備安全條例》,規定了安全評估制度,這就相當於對人的一次全面體檢。「電梯『體檢』完了以後,還要『治病』,保證使用安全。」
「管秤的」向睿寧則分享了生活中遇到的水電氣表不準該如何處理。
「我們曾接到市民投訴,說水錶計費過高。」向睿寧說,後來供水公司上門查看後,證實並非表的問題,而是抽水馬桶漏水了。他建議,居民遇見表不準了,可以先與供水供電公司聯繫,由工作人員查看是否存在跑冒滴漏的現象。如果確實認為表有問題,可以向法定機構申請檢定。「拿到檢定結果,我們會與相關部門聯繫,著手解決此事。」
據了解,由市政府新聞辦策劃舉辦的「發言人來了」系列發布活動,此後還將持續開展。更多職能部門的新聞發言人將被邀請進社區、進園區、進企業,以對話的形式,向市民朋友作信息發布和政策解讀,讓惠民、惠企政策,被更多老百姓知曉、理解、會用,讓重大政策紅利惠及更多家庭、更多企業。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梓涵 攝影 甘俠義 實習生 霍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