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篇03:凡事就怕認真二字
長按識別二維碼,去喜馬拉雅,收聽作文萬能素材36講
訂閱欄目,每天四條素材準時更新。
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習慣在遇到難處時先感嘆命途多舛,繼而怨天尤人。但很少有人反思,究竟是什麼導致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失利。是一時的疏忽?是偶爾的倦怠?還是一直存在的僥倖心理?成功人士、名人大家,之所有能出人頭地,靠的不只是過人的天賦,還有日復一日的一絲不苟,精益求精。
例如2012年下中學卷的真題「戴維和法拉第」的故事就告訴了我們「認真」的力量。
(一)
錢鍾書摔古鏡檢驗典故
萬能敘述:
為了撰寫《管錐編》,錢鍾書每天閱讀大量的古代文獻,對其中的內容進行了詳盡考證。一天,他對「破鏡重圓」的典故起了疑慮——銅鏡堅固,怎會隨便一摔就碎成兩半?於是他找出家中所有銅鏡,一一試驗,發現沒有一面是可以墜地分成兩片的。他才放心地將實驗結果寫進了自己的書裡。
角度1:實踐
解讀:所謂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書中記載也並非全都屬實,與其篤信前人的失誤,不如自己親自嘗試。錢鍾書摔鏡求證,基於實驗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典範。
中心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角度2:嚴謹
解讀:做學問,最忌諱一知半解,矇混過關。錢鍾書對於古書上的傳聞典故也一絲不苟地進行考證,這體現了他作為一位學者,對於知識的尊重、和治學的嚴謹態度。
中心句:一絲不苟、求真務實方是治學之道。
角度3:質疑
解讀:亞里斯多德的「鐵球理論」在百年之間都沒有被人提出質疑,這是因為人們迷信權威,不敢質疑大師。錢鍾書能夠著作等身,勤思考、敢質疑的精神是個必不可少的原因。
中心句:盡信書不如無書,質疑是進步的源泉。
(二)
徐悲鴻畫麻鴨
萬能敘述:
徐悲鴻是我國著名畫家,有一次他參加畫展,一位老農上前糾正了他畫作的一個錯誤。原來雌雄麻鴨的尾巴是不同的,而徐悲鴻筆下的雌麻鴨卻同樣擁有鮮豔美麗的尾巴。此前,礙於徐悲鴻在業界的名聲和地位,從來沒有人指正這個錯誤。他當即虛心接受批評,並向老農道謝。
角度1:謙虛
解讀:徐悲鴻作為一代大師,平時聽到的讚譽不絕於耳。但當一位老農當眾指出他的錯誤時,他非但不惱羞成怒,反而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這是大師的風度,也是他謙遜美德的體現。
中心句:謙虛使人進步。
角度2:求真
解讀:無論是名人大師,還是專家學者,無論在某個領域取得再高的成就,人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老農沒有迷信權威,而是站出來勇敢地指摘徐悲鴻,這才幫他糾正了謬誤,發現了真理。
中心句:迷信權威不可取,唯有真理值得信。
角度3:藝術/生活
解讀: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再偉大的藝術家,也不可能脫離生活創作出好的作品。徐悲鴻因為疏於觀察,才造成了這樣的錯誤。想要勇攀創作高峰,就必須緊貼生活。
中心句:生活是藝術的來源。
(三)
滾石樂隊的較真
萬能敘述:
作為搖滾史上最傑出的樂隊之一,滾石樂隊受邀參與倫敦奧運會開幕演出。不巧的是,主唱米克當時正因肺病住院,他決定,若儘快康復,準備充足,便登臺演出。但是儘管他出院後積極排練,樂隊仍因長期未合作而缺乏默契。出於對觀眾的尊重,和對完美的追求,樂隊最終決定放棄演出。
角度1:求精
解讀:因為不能保證演出質量臻於完美,滾石樂隊毅然放棄了在奧運會開幕式上亮相的機會。這是對專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詮釋。只有將精益求精落實到每一個細節,才能問心無愧,對得起他人的支持。
中心句:做好手邊的每一件事。
角度2:取捨
解讀:滾石樂隊因狀態不佳,毅然放棄登臺。即便是像奧運會這樣盛大的舞臺,也沒有留戀。面對取捨,我們都會猶疑。但是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智慧,放棄是得到的開始。
中心句:想要有所得,就要有所捨棄。
角度3:信譽
解讀:對於一個樂隊來說,演出的質量,觀眾的口碑,就是生命。盡力排演,是對觀眾的負責;放棄演出,則是另一種對信譽的守護。任何時候,我們都應當將信譽常掛心間。
中心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四)
薛譚學歌
萬能敘述:
《列子》記載,薛譚曾經拜秦青為師,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就覺得自己已經可以出師了。於是他向秦青辭行。秦青並未勸阻他,還站在路邊高歌一曲為他送行。歌聲震動林木,遏止飛雲。薛譚震驚不已,趕忙回來向秦青道歉,想要繼續學習。
角度1:知錯就改
解讀:一開始薛譚沒有意識到自己仍然才疏學淺,他狂妄自大地以為已經盡得秦青技藝之精髓。在他意識到錯誤之後,便懸崖勒馬,痛改前非。犯錯不可怕,只要能及時回頭,錯誤也是寶貴的經驗。
中心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角度2:學無止境
解讀:做事驕傲自滿,只能學得皮毛,不能學到精髓。很多人如同薛譚一樣,稍有成就便忘乎所以,目中無人,這是膚淺和無知的表現。須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求學之路沒有盡頭。
中心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角度3:榜樣/言傳身教
解讀:面對無知自滿的學生,秦青沒有嚴厲地斥責,而是選擇了一種溫和而深刻的方式。用自己的歌聲來「教育」學生。作為老師,秦青是言傳身教的典範,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學習。
中心句:身教,比言傳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