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危機:懂事孩子的崩潰,都是靜悄悄的

2022-01-01 掌門1對1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爸,我今天被老師罵了,心裡好委屈…」

「老師怎麼會無端端罵你呢,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嗎?」

「媽,我數學考了95分,全班前三!」

「又不是考了第一,這就驕傲了?」

「那幾分錯哪了,現在搞懂了嗎?」

每當我們向父母分享喜怒哀樂,對方總能用短短幾句話,讓我們硬生生憋回去。

 

好像永遠無法感受我們的情緒。

 

他們也許認為,只要通過這樣嚴格、冷漠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就能培養孩子獨立,良好的抗挫精神。

 

卻不曾想,這些有意無意的「忽視」,會成為多年後我們難以解開的「癥結」。

 

臨床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提出一個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視(CEN),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創傷。

 

他認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回應和反饋。

 

如果父母選擇情感忽視,孩子發出的所有情緒信號,就如同石沉海底,沒有回音,這更像一種無形的精神虐待。

 

和家庭暴力相比,情感忽視的表現雖然隱秘,卻傷得最深。

有人說:「在童年的記憶裡,有些父母從來沒有真正的在場過。」

 

這句話是用來控訴那些,從小忽視孩子情感的家長。

 

但在100年前,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機器孩子」論。

 

他認為,「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

 

也就是說,母親只需給孩子提供足夠的食物就可以了。

 

在這個基礎上,「孩子可以像機器一樣,被訓練和塑造。」

 

華生宣稱,只要通過一套規範的行為矯正養育體系,不需要任何感情交流,就能把孩子培養成任何他想要的樣子。

 

為此,他還做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兒童行為實驗——「恐懼實驗」。

華生找來了他的實驗對象,一個名叫小艾爾伯特的孩子,並支付給他母親每天1美元的報酬。

 

剛開始,華生向他展示兔子、小白鼠、小狗等動物,小艾爾伯特非常喜歡,不停觸摸它們,臉上充滿了笑容。

 

然後,當小艾爾伯特觸摸動物時,華生就突然敲擊鐵棒,製造巨大的聲響,讓他感到恐懼。

 

經過一周的刺激,小艾爾伯特對動物產生了恐懼。他害怕兔子、狗等帶毛的動物,甚至看到毛巾都會躲避。

 

到了後來,只要一看到動物,小艾爾伯特就會低聲抽泣,然後放聲大哭。

 

這個恐怖的實驗,持續了整整3個月。

 

最終,華生得出結論:

情緒,包括恐懼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人類就像機器,環境怎麼塑造、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對此,華生還發出了堪稱教育心理學史上最狂妄的宣言:

「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以及適合我培育他們的環境,就能把他們訓練成任何我想要的樣子,讓他們成為醫生、律師、藝術家、企業家,甚至乞丐小偷。」 

他試圖給兒童構建一個徹底程序化、沒有情感的理想國。在那個世界裡,人再也沒有神聖的精神存在。

 

他認為,「對待孩子就要像對待成人一樣,不要親吻和擁抱,不要讓孩子坐在母親大腿上,不要輕易地滿足,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以免他們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耳目一新的理論一出,立即成了千萬父母的福音。

與此同時,華生也把這種持續高壓、缺乏感情的教育施加在自己3個孩子身上……

 

結果,這3個可憐的孩子都得了嚴重的抑鬱症。

 

其中一個兒子更是在30歲時自殺身亡。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當人的情緒被長期忽略,在遇到外界刺激時,大腦就不能形成正常的反饋。

 

長期以往,情緒便彼此糾纏、失調,用自責代替憤怒,用冷漠代替恐懼,用麻木代替悲傷,最終演變成抑鬱人格。

 

可華生不懂這個道理,他把情緒量化,衡量著對孩子的給予與獲得。

 

這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讓他們下半生都活在了無限痛苦之中。

 

要知道,孩子是人,不是程序,程序異常的時候,好可以採取一些措施,讓其重回正軌。

 

但孩子內心受創,則可能留下一輩子的禍根。

 「乖孩子」危機,情感忽視的逆效果 

關於情感忽視,中國的父母特別有發言權。他們有個奇怪的思想,就是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

 

他們樂於接受別人誇讚「你家孩子真乖!」,好像「乖」就是好孩子的一個關鍵品格。

 

只要夠乖、夠聽話,就能繼承家長的所有優點。

 

但在我看來,每件事都順從大人的孩子,會漸漸的無法擺脫對大人的依賴。

 

最終引發「乖孩子」危機。

 

《非誠勿擾》有一期讓我印象深刻,瀋陽的肚皮舞教練郭寶俊,是典型的人來瘋、自來熟。

 

不僅嘴巴特別甜、人也實誠,和女嘉賓各種唱跳,氣氛很是歡樂。

 

但這麼一個陽光大男孩,卻是一個深度「媽寶男」。

 

郭寶俊表示:「在我的生命裡,母親永遠是第一位。只要是媽媽喜歡的東西,一定想方設法給她買。」

當女嘉賓問到婚後居住的問題時。

 

他明確地說,「結婚以後一定要跟父母一起住,這一點沒有商量的餘地,這一點是必須的。在婆媳關係上,我也會偏向媽媽多一些。」

 

關於時間和金錢分配的問題,郭寶俊更是直截了當回應,「錢我肯定會給我媽多一點,但我可以在時間上多陪老婆一些。不過,我必須每天都得跟我媽見面。」

聽到這些,現場女嘉賓們唏噓不已,紛紛滅了燈。

 

相信在母親眼裡,郭寶俊是一個十足的「乖孩子」,但長大後的他,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男人。

 

媽寶男的人生宗旨是媽媽,他們沒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對媽媽的孝順沒有原則,無法像個男人一樣去承擔,去經營愛情與婚姻。

 

心理專家武志紅說:「媽寶男的形成,主要源於在嬰幼兒時嚴重缺少母愛。」

 

他們只能通過對媽媽言聽計從而得到關注,成為一個絕對的「乖孩子」。

 

因為只有這麼做時,才可能得到父母的讚揚,讓自己有存在感。

 

而另一方面,長期的壓抑讓孩子形成對母親的不滿,但又不能表現出來,所以當他們進入戀愛婚姻後,就會把對媽媽的不滿轉移到妻子或女朋友身上。

 

這些,就是「乖」的代價,在他們的人生中,永遠無法擁有面對正常生活的力量。

 

只能在媽媽的陰影下,做一個被忽視情感的自卑且自責的「孩子」。

 04 

溺愛,也是一種情感忽視 

 

有的父母可能會產生疑惑。愛少了會造成情感忽視,愛多了又怕演變成溺愛,那到底該怎麼辦?

 

其實,很多人都理解錯了「溺愛」的概念。

 

表面上看,溺愛是一種父母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的,是一種過度的愛。

 

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他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卻忽視了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

 

所以,溺愛,也是一種情感忽視。

 

舉兩個典型的例子:

 

 ① 你媽覺得你冷 

 每當天氣轉涼,街上的孩子一個個包得像粽子似的,穿衣風格一下從夏季變成冬季,有的甚至還穿起了羽絨服。

 

每當孩子喊熱,要脫衣服時,一旁的媽媽總會告訴他,「天氣冷,不能脫!小心感冒了。」

 

可小孩子每天活蹦亂跳的,新陳代謝很快,不一會兒就滿頭大汗,衣服又不能脫,只能憋著,別提多難受了。

 

有的因為長期捂汗,又無法散熱,得了熱感冒,還會被媽媽責怪:「你看,還說不冷,感冒了吧!」

 

於是又給添上一件衣服……

 ② 奶奶覺得你餓 

有人說,每次去奶奶家,都感覺以後不會再餓了。

 

「吃多點,看你瘦的……」是奶奶在飯桌上的常規用語。

 

要是你表現出絲毫拒絕,或者說吃飽了的時候。得到的回應都會是:

 

「亂說什麼,小孩子哪有這麼容易飽?現在是長身體的時候,怎麼還挑食?再添一碗飯,把湯喝了!」

我們都知道,吃飽的感覺很好,但吃撐的感覺就很不好。在奶奶眼裡,吃多點是愛,其實是一種傷害。

 

以上這些,看似溺愛,其實是懶惰的愛。

 

父母只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卻披著愛孩子的外衣。

心理學家榮偉玲說:

「溺愛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內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愛的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看起來,他們是不讓自己現實的孩子吃苦,其實是不想讓自己「內在的小孩」吃苦。

 

他們對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視而不見,這樣一來,孩子也就無法認識自我。

 

正如帕萃絲·埃文斯在《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書中寫道:「如果我們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通過別人來認識自我,只會使對自我的認識更加模糊。」

 

所以,溺愛並不是真正的愛,它只是父母自我需求的滿足,剝奪孩子自主探索的機會。美其名曰愛,卻比恨更可怕。

 05 

其實,真正的愛並不存在「過度」一說。

 

如果是真愛,無論父母給孩子多少,都不會對其造成依賴、無法獨立等後果,相反,真愛越多,孩子的成長就越健康。

 

武志紅說過:「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被情感忽視造成的。」

 

所以,只要是以孩子成長需要為核心,再多的愛都不需要吝嗇。

 

要想做到這些,父母首先得承認一個事實: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我」的附屬品,他有通過自主探索,形成自我的權利。

 

當孩子的真實需求得到滿足,自然會有自我意識,變得獨立、健康。

 

而父母能做的,只有陪伴、守護和提供情感支持。

 ① 看到,確認感受 

當孩子產生情緒,或是表達情緒,你不能視而不見,而要去確認他的情緒。

 

這一確認,是真正從感情上建立聯繫,必須是身體對身體,心對心,而不是頭腦對頭腦,語言對語言。

 

承認情緒的存在是合理的,理解情緒的產生是有原因的。而不是簡單地說「不要哭,要堅強」這樣的話。

 ② 包容情緒 

心理學家比昂提出了「心理容器」概念,他認為,如果我們能作為一個大的容器去包容孩子的的情緒,接住他的眼淚,悲傷,無力,甚至是攻擊。

 

能夠共情的去理解TA的情緒,承受住TA的情緒帶給你的焦慮,而不是抽身離開,或是攻擊回去,

 

這樣,你就能看到他情緒外表下隱藏的脆弱,接納這部分脆弱,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建設性的。

 ③ 探討,支持和引導 

探討建立在理解和包容之上。

 

當孩子產生不良情緒,可以和他耐心談一談,這個過程中,不指責,不控制。

 

利用共情心理,更多去發現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一起去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你的鼓勵和支持,可以幫助孩子度過脆弱的階段。

 

最後,是適當的引導,幫助他看清生活的本質,能夠更有力量的去面對這個世界。

 

要記住,情感支持是關注孩子需求的正確連接方式。

 

它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能夠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溫度。

 

這也是人類區別於機器的真正意義。

*來源簡介:國館(ID:guoguan5000)用文化溫暖人心,讓好書滋養心靈,以好物點綴生活。每天8點,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內涵的好書,遇見精緻有品的美物。圖片來源於攝圖網。

相關焦點

  • 孩子懂事是好事?不一定!乖孩子往往易得一種「病」
    ——節選自電影《陽光普照》執筆:毛婷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別人家的孩子」是每個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敵人」,自古乖巧懂事的娃受盡喜愛與稱讚,看似一帆風順,但內心是否真的快樂呢?案例前段時間聽閨蜜抱怨,說自己姐姐的孩子從小都是尖子生,是所有家長和老師的寵兒,但卻突然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後來聽閨蜜細問才知道,她一直以來的懂事都是偽裝,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父母和老師的喜愛。「沒有人想要我自己,他們只要這個聽話懂事的人。」
  • 懂事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崩潰
    過於明智的孩子總是會變得自卑和膽怯。好像只有變得聽話才能得到喜歡和認同,於是便將這份懂事做到了極致,即使手裂了一小口,仍然對媽媽說我沒事,我可以自己洗衣服,可自己內心會不斷的比較別人的媽媽,無比的渴望媽媽能多給我一點關愛。
  • 孩子也要學會情緒管理,怎樣才能讓你的孩子變成「乖孩子」
    你是不是見過不分場合就大吵大鬧的孩子呢?比如在家長不給買玩具時、家長在別人家串門時、或在親戚逗他玩時,情緒很容易崩潰。相必這樣的孩子一般人都不會很喜歡,因為大家都喜歡懂事的孩子,懂事的孩子不是沒有情緒,而是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怎樣才能讓你的孩子變得乖巧懂事呢?
  • 邦元英語:乖孩子≠好孩子,別讓「乖」束縛了你的孩子!
    讓他不亂動就不亂動」「哎呀別提了,整個兒一熊孩子」「寶寶成天不省心,我都頭疼!」乖孩子一直都是家長口中的香餑餑,而熊孩子們「遭人嫌」。家長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多麼聽話、多麼懂事」,在我們的認知裡也把聽話和懂事作為一個優秀孩子的專有名詞,然而事實真的這樣嗎?那些聽話懂事的「乖」孩子到最後成了優秀的人?小時候小編就是乖乖女一枚,聽家長的話、聽老師的話,學習生活都循規蹈矩沒有絲毫的馬虎,活脫脫一個大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 「乖孩子」的悲劇人生
    乖孩子的傷在哪裡?教育家辦學多年,無數次近距離觀察發現:乖孩子的傷最重。這些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乖孩子缺乏自我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生來有一個願望就是成為自己,否則他會痛苦,會失去生而為人的意義,而乖孩子是一群沒有自我的人。存在等於被感知。孩子很小的時候非常在乎父母如何看待自己。
  • 孩子懂事就好嗎?不一定,也有可能限制了他的高度
    我想沒有媽媽會不喜歡懂事的乖孩子,乖孩子不惹事,也更好教育。雖然乖孩子好,但是各位寶媽可千萬不要把懂事的孩子和「太懂事」的「乖孩子」搞混了,太懂事的乖孩子未來發展可不想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好。,所走的道路,甚至於上大學之間相處的人,基本上都家長精心挑選的。
  • 深度思考:你是乖孩子嗎?「乖孩子」是教育下的悲劇嗎?
    寫在前面對於大家來說,什麼樣的孩子是乖孩子呢?有的小夥伴可能會說乖孩子就是那些安安靜靜的呆著,對於父母禁止的事兒絕對不會去做,平時也不怎麼讓父母操心的孩子。可是這樣的孩子真的就是乖孩子嗎?如果對於家長和社會公眾來說這樣的孩子就是乖孩子的話,那麼他們無疑是中國式教育產生的悲劇。所謂的「乖孩子」通過很多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西方的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當中更注重實踐,也就是說不管是什麼事情都要讓孩子自己親身體會這才知道什麼事情是可以做,而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 從小是乖孩子和調皮孩子,哪樣的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能做個乖孩子,聽話懂事的,這樣做父母就能省心。但是有一點,一般乖孩子太聽話的長大後會有一種自卑感和寂寞感。從小就一直聽話的孩子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聽到這裡,家裡有「熊孩子」的家長是不是非常開心呢!而那些調皮的孩子會醒目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怕給父母惹麻煩。
  • 馬伊琍:孩子,你不想你那麼懂事!不那麼懂事的孩子,活得更幸福
    乖,要懂事啊!「這成為每個爸爸媽媽的口頭禪,好像我們對孩子的全部要求,就是希望孩子聽我們的話,一切順從我們的意思去做,在我們給孩子鋪設好的「鐵軌」上穩步前進,達到我們希望的目標。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如果你真的擁有一個時時處處聽話懂事的乖孩子,你真的會幸福嗎?實力派演員馬伊琍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她說:「我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孩子成為太過懂事的孩子!」
  • 「乖孩子」式的教育,也在傷害孩子的內心
    他們會頻繁的給孩子說「不可以這個」,「不可以那個」,總之,一切違反成人世界思維的事情都貌似不可以。但是培養一個「乖孩子」真的好嗎?這些「不可以」真的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真的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嗎?經常對孩子說「不可以」,一方面,孩子的性格往往會內向,聽話,懂事;
  • 乖孩子的傷最重!最好的家庭是,我們各自獨立優秀但彼此深愛
    那些從小被教導要當乖孩子,最終也成為乖孩子的你們,過得好嗎?乖孩子的定義,最基本就是能體察父母的辛勞,同理父母的感受,完成父母的需求。「乖孩子」是大家的期待,從小到大就乖乖的,品行、課業都不需擔心,「這是來報恩的孩子」。「壞孩子」或說「叛逆的孩子」讓人頭痛,犯不完的錯、擔不完的心,以及道不完的歉,相信沒有一個家庭願意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是來討債的」,爸媽有時也會這麼說。
  • 我們想要教育出所謂的乖孩子,其實是在坑孩子一生!
    從小父母都是教育孩子要聽話,要做一個懂事的乖孩子,這種教育潛移默化,讓很多人在成長後都變成了懂事的傀儡,聽一個朋友說過,一直在吃懂事的虧,這是他做人的最大敗筆。 為什麼?因為,懂事!懂別人的事!理解別人的苦楚!順從別人的意志!犧牲自己的利益!然而,從來不會為自己做點什麼,也不懂自己。為什麼有的孩子沒主見,總看別人的臉色做事?
  • 萌娃靜悄悄「作妖」,寶媽一看崩潰了,連姥姥看到都無奈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育兒小知識,請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哦~文|護苗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靜悄悄,肯定在作妖,會進行各種不同的搗亂,等到家長發現的時候,已經是難以挽回的情況網友們看到這個熊孩子也紛紛在底下評論道:「確實該回家了,要不然被打的就不是萌娃,而是寶媽了」、「孩子靜悄悄
  • 你的孩子「特別懂事」?對不起,這可能是作為父母最大的失敗
    可是今天想問問大家,懂事的孩子真的是「懂事」嗎?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當我們的孩子和另一個小弟弟一起吃巧克力。當盤子中的巧克力只剩下最後一塊的時候,我們的孩子也想要,但是那個小弟弟也想要,會怎麼樣?當他把最後一塊巧克力給弟弟的時候,當他連問一句都不會問的時候。
  • 莫讓你家的"乖孩子"變成"怪孩子"
    他們都是乖孩子其實大部分孩子一開始都是比較乖巧的。他們小小年紀會明白父母掙錢的的辛苦、不容易。所以會主動分擔家裡的活,比如生長在農村的孩子會內外活兼幹:洗衣做法掃地無所不會;放牛打豬草砍柴無所畏懼。他們會覺得這是他們理應做的事,很少抱怨,所以父母會覺得很開心。
  • 做一個乖孩子好不好?
    做一個乖孩子好不好?曾經有位媽媽留言,我的孩子平時很乖,說幼兒園是非常順利,不哭不鬧,但是一兩周後卻出現了愛打人半夜哭醒了問題,為什麼?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了,她知道不哭了才會讓你們更喜歡他,換句話說他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可是小孩子的感受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宣洩出來,他上幼兒園以後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心的宣洩,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
  • 乖孩子往往都是「討好型」人格,一輩子不舒心,父母難辭其咎
    文/孕媽咪(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生活中,大家都喜歡聽大人話的乖孩子,但這種孩子長大後或許並不幸福,這是因為乖巧的孩子多數都是「討好型」人格,為人處世懂事、得體都是表象,在他們內心裡失去了自己的主觀判斷
  • 別讓自己的孩子輸在「做一個乖孩子」的路上
    一個「乖孩子」往往是大人引以為傲的一個成功作品,這個尺度也只是父母主觀判斷得來的結果。 在強大的控制欲面前,「乖孩子」被當成了好孩子。事實真的是這樣嗎?1.「乖孩子」模式,做到不等於做對 我是不是永遠都做不到讓你滿意呢?
  • 孩子靜悄悄,肯定在作妖:如何面對調皮的孩子
    近日,孩子搗亂的老話題又重登熱搜榜,視頻中孩子將幾瓶純牛奶倒在床上,老母親手掌輕輕按壓床墊,溢出濃濃的牛奶,不僅感嘆:能睡上這正宗的牛奶床,真是奢侈。孩子靜悄悄,肯定在作妖。 家有萌娃的都會感同身受,網友們紛紛發表了自家的作妖事件。
  • 「懂事」的孩子其實並不快樂,想讓孩子快樂成長,別強迫孩子懂事
    一、為什麼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們懂事>1、父母的傳統觀念:懂事的孩子是好孩子在父母的固有觀念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好孩子,成為自己的驕傲,好孩子是要懂事的,能夠聽父母的話,不哭不鬧,不耍小脾氣,即使父母滿足不了自己的要求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