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懂事是好事?不一定!乖孩子往往易得一種「病」

2020-07-30 母嬰參考
孩子懂事是好事?不一定!乖孩子往往易得一種「病」

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節選自電影《陽光普照》

執筆:毛婷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別人家的孩子」是每個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敵人」,自古乖巧懂事的娃受盡喜愛與稱讚,看似一帆風順,但內心是否真的快樂呢?

孩子懂事是好事?不一定!乖孩子往往易得一種「病」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孩子懂事是好事?不一定!乖孩子往往易得一種「病」

案例

前段時間聽閨蜜抱怨,說自己姐姐的孩子從小都是尖子生,是所有家長和老師的寵兒,但卻突然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

後來聽閨蜜細問才知道,她一直以來的懂事都是偽裝,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父母和老師的喜愛。

「沒有人想要我自己,他們只要這個聽話懂事的人。」這正是因為這種壓抑和絕望,才導致這個乖孩子一步步邁向了「心理崩潰」。

孩子懂事是好事?不一定!乖孩子往往易得一種「病」

事實上像這樣的問題存在於很多「乖孩子」的身上,即使表面看上去風生水起,好比《陽光普照》中的好學生阿豪,看似榮耀加身,卻無法宣洩自己的脆弱,導致他毫無徵兆的從頂樓結束了自己,這些「乖孩子」長大後反而心理問題更多了。

孩子懂事是好事?不一定!乖孩子往往易得一種「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北大危機幹預中心的徐教授曾經說過:40%的北大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

很難想像在這樣的最高學府的天之驕子會存在這樣的情況,但越來越多的真實事例告訴我們,乖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源頭,其實在父母身上。

1、教育方式不對

《少年說》中有這樣一位女孩對著父親喊話,說自己手寫的52萬字小說被爸爸親手毀掉了,但父親卻堅持認為:「你現在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其他的東西以後再說。」

很多人看到這一幕都覺得心酸,「中國式父母」似乎總是這樣,他們不關心孩子的心理、愛好和思想,只在乎你是不是在全心學習,但這樣下去,孩子到底是有血有肉的人,還是你心中的那個模型?

孩子懂事是好事?不一定!乖孩子往往易得一種「病」

2、父母的權威意識

「懂事」、「乖」這些首先是長輩對晚輩的束縛,是「貼標籤」的做法 。而在兒童心理學上認為,這種給孩子貼標籤的做法,會使得他們下意識地將自己做出「印象管理」,往這種標籤靠攏。

父母在孩子面前都習慣於保持一定的權威感 ,你聽話我才會愛你,這是《快樂大本營》兒童特輯裡面孩子們最討厭的話之一,這種做法剝奪了孩子的基本認知,使得他在父母的框架下壓抑生長,自然會有過載的時候。

3、孩子的自我壓抑

父母在家庭中常常會忽略,孩子才是最敏感的那一個,他為了滿足家長的期待,會下意識的屈從,但內心長期處於壓迫之下,有了自我意識卻得不到基本的人格尊重。

孩子懂事是好事?不一定!乖孩子往往易得一種「病」

精神世界得不到滿足,自然會越來越找不到自我價值,《小歡喜》中的英子和丁一因為長期的壓抑,最大的渴望只是「睡個好覺」,難道這就是父母想要的「好孩子」嗎?

孩子懂事是好事?不一定!乖孩子往往易得一種「病」

父母應該怎麼做?

1、保持輕鬆有度的教育方式

「中國式父母」似乎從孩子出生開始就習慣於沉浸式的自我付出,小到幼兒園徹夜排隊報名,大到相親公園四處張羅,習慣於包辦一切。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壓迫,北大那位徐主任就說他看到某超級中學走廊和窗戶都裝滿了鐵柵欄,一時分不清這是精神病院還是學校。

孩子的學習生活都需要一定的自我放鬆,如果長期在家長的緊張中度過,很難保證有健康的心理狀態。

孩子懂事是好事?不一定!乖孩子往往易得一種「病」

2、學習也要勞逸結合

人畢竟不是機器,總是需要一點愛好來喘息,如果孩子並沒有影響學習成績,喜歡寫小說、踢足球,又有什麼不可以了,你說他這樣會影響學習,愛好也得「罪在將來」了嗎?

盲目扼殺一切學習之外的興趣,其實扼殺的是孩子自由健全的靈魂,素質教育為主的今天,全方位發展才是王道。

3、及時幫助孩子

如果孩子已經存在類似的心理問題,家長需要第一時間注意到,並且穩定孩子,及時的疏導溝通,再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孩子懂事是好事?不一定!乖孩子往往易得一種「病」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缺點,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陽光與陰影才能鑄就更好的日與夜。

孩子懂事是好事?不一定!乖孩子往往易得一種「病」

我國約有3000萬兒童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還有20%的孩子會出現自私、抑鬱和溝通障礙。

因此0-14歲的兒童心理與情緒變化是家長們的重中之重,這本《兒童情緒心理學》可以幫助家長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調解和疏導,裡面的內容更是分年齡階段地詳細介紹了兒童情緒與心理的特點:

1、0-2歲:主要是針對不同情緒孩子的自我安慰;

2、3-4歲:孩子開始理解簡單的快樂和難過情緒;

3、5-7歲:父母應該著重關注其自身主張和自制力;

4、8-10歲:孩子開始出現同理心和他人情緒;

5、11-14歲:進入最複雜的青春期心理。

每個階段都是孩子心理的重要養成階段,關注兒童心理健康,就是保護我們的下一代。

相關焦點

  • 你還在進行「乖孩子」教育嗎?不「乖」的孩子,往往能走得更遠
    很多情況下,在家長無法用自己的命令使孩子停止動作的時候,就會搬出「乖小孩」這個詞,「寶寶,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只有乖小孩才有糖吃哦...」小孩子感知世界,會通過各種各樣、自由自在的方式去看、去聽、去觸摸,但往往在家長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意的時候,就會給孩子貼上「不乖」的標籤。
  • 邦元英語:乖孩子≠好孩子,別讓「乖」束縛了你的孩子!
    「我家寶寶乖得很哩」「寶寶可乖!讓他不亂動就不亂動」「哎呀別提了,整個兒一熊孩子」「寶寶成天不省心,我都頭疼!」乖孩子一直都是家長口中的香餑餑,而熊孩子們「遭人嫌」。家長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多麼聽話、多麼懂事」,在我們的認知裡也把聽話和懂事作為一個優秀孩子的專有名詞,然而事實真的這樣嗎?那些聽話懂事的「乖」孩子到最後成了優秀的人?小時候小編就是乖乖女一枚,聽家長的話、聽老師的話,學習生活都循規蹈矩沒有絲毫的馬虎,活脫脫一個大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 從小是乖孩子和調皮孩子,哪樣的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能做個乖孩子,聽話懂事的,這樣做父母就能省心。但是有一點,一般乖孩子太聽話的長大後會有一種自卑感和寂寞感。從小就一直聽話的孩子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聽到這裡,家裡有「熊孩子」的家長是不是非常開心呢!而那些調皮的孩子會醒目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怕給父母惹麻煩。
  • 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但假如真的給他們換一個懂事乖巧的孩子,她們倒未必樂意了。 因為過早懂事的孩子,太讓人心疼了。 懂事的孩子,往往讓人心疼。 可讓孩子懂事,真的未必是一件好事。 孩子的這份早慧,對於大人來說也許是炫耀的資本,可對孩子本身來說,卻意味著要犧牲那個年齡段該有的任性和歡樂。
  • 當孩子長大以後就會發現,孩子太乖,未必是件好事
    在很多家長眼裡,好孩子那一定就是聽話的乖孩子。我們經常會聽到來自他人的誇獎:「你家寶寶真乖。」「你家孩子這麼聽話。」但是,孩子太乖真的好嗎?在我們看來,聽話不鬧就是乖孩子,但是等到孩子長大以後就會發現孩子乖巧未必是件好事,他們通常都有以下三點特徵:
  • 太懂事是好事嗎?這樣的孩子活得並不快樂,過早「成人化」罷了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懂事、聽話、乖巧」如果有人這樣評價你的孩子,我想你的內心定是欣喜的。做父母的都希望有一個懂事的孩子,毋庸置疑,懂事是褒義詞,可是孩子太懂事真的是好事嗎?聽完這位媽媽的話,大多數家長都投去了羨慕的目光,而我卻格外的心疼那個懂事的孩子,她承受了太多和她的年齡不相符的東西,過於懂事其實是過早「成人化」的表現,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未必是件好事。
  • 我們想要教育出所謂的乖孩子,其實是在坑孩子一生!
    從小父母都是教育孩子要聽話,要做一個懂事的乖孩子,這種教育潛移默化,讓很多人在成長後都變成了懂事的傀儡,聽一個朋友說過,一直在吃懂事的虧,這是他做人的最大敗筆。 為什麼?因為,懂事!懂別人的事!理解別人的苦楚!順從別人的意志!犧牲自己的利益!然而,從來不會為自己做點什麼,也不懂自己。為什麼有的孩子沒主見,總看別人的臉色做事?
  • 乖孩子往往都是「討好型」人格,一輩子不舒心,父母難辭其咎
    文/孕媽咪(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生活中,大家都喜歡聽大人話的乖孩子,但這種孩子長大後或許並不幸福,這是因為乖巧的孩子多數都是「討好型」人格,為人處世懂事、得體都是表象,在他們內心裡失去了自己的主觀判斷
  • 「乖孩子」式的教育,也在傷害孩子的內心
    其實早有醫學專家說過,乖孩子心理問題太過隱蔽,他們往往更需要親情的呵護和有效的親子溝通。經常對孩子說「不可以」,一方面,孩子的性格往往會內向,聽話,懂事;但若是「甘當配角」源於內心深處的恐懼和焦慮、自負以及焦慮,恐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人格心理及其社會化過程。「乖孩子」往往是對自我壓制和拒絕的結果,他們往往是「被乖孩子」,是被社會環境馴化出來的。
  • 有多完美就有多孤獨:乖孩子的人生,別讓自己的娃去複製
    在多數家長的眼中,童童也的確算不上乖孩子,紋身、輟學、個性乖張,但不可否認的是,她在自己的世界裡活得很瀟灑,很快樂。父母一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乖孩子,懂事、聽話、順從,最好無可挑剔,卻不知道乖孩子的內心其實很孤獨,在被外人羨慕的光圈下,「乖」仿佛是無形的緊箍咒,牢牢地鎖住了孩子的行為舉止,甚至連想一想出格的事,都覺得是有罪的。
  • 誰家孩子不叛逆 拒絕乖孩子的教育培養模式
    經常聽到有父母抱怨說自己家孩子叛逆不聽話,一點都不乖,總把自己氣得要死。其實在大叔看來孩子不乖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叛逆的孩子往往比乖孩子更有出息。你看歷史上有出息的人物,有幾個年的輕時候是個乖孩子,都是父母眼中不省心的孩子,讓父母操碎了心。比如漢高祖劉邦就是一個地痞流氓,蜀漢昭烈帝劉備年輕時候窮得叮噹響還遊手好閒。為什麼叛逆的孩子總比乖孩子有出息呢?
  • 乖孩子危機:懂事孩子的崩潰,都是靜悄悄的
    他認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回應和反饋。 如果父母選擇情感忽視,孩子發出的所有情緒信號,就如同石沉海底,沒有回音,這更像一種無形的精神虐待。 和家庭暴力相比,情感忽視的表現雖然隱秘,卻傷得最深。有人說:「在童年的記憶裡,有些父母從來沒有真正的在場過。」
  • 懂事就是好事?這3種懂事說明孩子情商低,父母別忙著高興
    為什麼小王這麼「懂事」反而沒有得到大家的喜歡呢?小王的同事好心告訴小王,這不是「懂事」,反而是情商不高的表現。為什麼很多家長都喜歡自己的孩子懂事,都認為「懂事」是件好事呢?如果別人覺得你的孩子是個「懂事」的孩子,那麼也就相當於讚揚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好,大家都羨慕別人家裡的孩子「懂事」,所以在父母的眼裡,如果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那是件特別自豪的事情。2.懂事的孩子少操心不聽話的孩子讓家長鬧心,然而一個「懂事」的孩子就不會讓父母過多擔心,不管是在日常生活還是在學習上,家長都不必擔心太多。
  • 孩子很懂事別沾沾自喜,心理過早「成人化」並非好事,要警惕
    凡凡的爺爺奶奶也去世了,看管他的是父母僱傭的一個阿姨,雖然阿姨把他照顧得很好,可是總能隱約感覺他不是很開心。一次過年,他媽媽帶凡凡過來我家拜年,凡凡一直盯著我家桌上那盒果糖,我把糖遞到他面前,他就一直搖頭,她媽媽就一直誇他家凡凡不貪吃,很懂事。
  • 親子節特刊:孩子太懂事,不見得是好事
    最近剛好看到一篇育兒的文章,說如果小孩子太懂事,未必是好事,可能從小就處在一種缺愛的環境下。站在我自己為人父母的角度來說,肯定也希望自己的小孩子可以乖巧懂事點,不要太過於任性蠻橫。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他自己肯定希望生活可以少點束縛,多點自由。
  • 馬伊琍直播中懺悔:我最後悔的事,就是把女兒養得太懂事
    馬伊琍直播中懺悔:我最後悔的事,就是把女兒養得太懂事再聯想到外人對女兒是「乖乖牌」的一致評價,以及自己平時聲音大點或表情嚴肅點,女兒都容易唯唯諾諾認錯的現狀,這才讓馬伊琍意識到把女兒養得太懂事不是好事,女兒遇事習慣屈從,不會也不敢說「不」。因此,馬伊琍十分擔憂女兒,今後遇到壞人也不敢反抗。
  • 「乖孩子」的悲劇人生
    教育家辦學多年,無數次近距離觀察發現:乖孩子的傷最重。這些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乖孩子缺乏自我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生來有一個願望就是成為自己,否則他會痛苦,會失去生而為人的意義,而乖孩子是一群沒有自我的人。存在等於被感知。孩子很小的時候非常在乎父母如何看待自己。
  • 太懂事的孩子,大都活得不幸福
    很多詞可以用來形容他們:自私、任性、不懂事。我不知道他們做得對不對,只是很清楚的知道,我不敢。我不敢和別人吵架,不敢讓爸爸媽媽買我很喜歡的東西,不敢對男友隨意撒嬌,不敢在公交車上看到老人不讓座……不敢自私,不敢任性,不敢不懂事。
  • 深度思考:你是乖孩子嗎?「乖孩子」是教育下的悲劇嗎?
    寫在前面對於大家來說,什麼樣的孩子是乖孩子呢?有的小夥伴可能會說乖孩子就是那些安安靜靜的呆著,對於父母禁止的事兒絕對不會去做,平時也不怎麼讓父母操心的孩子。可是這樣的孩子真的就是乖孩子嗎?如果對於家長和社會公眾來說這樣的孩子就是乖孩子的話,那麼他們無疑是中國式教育產生的悲劇。所謂的「乖孩子」通過很多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西方的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當中更注重實踐,也就是說不管是什麼事情都要讓孩子自己親身體會這才知道什麼事情是可以做,而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 家長眼中孩子這3種「懂事」的行為,未必是好事,多半是情商低
    孩子有這3種表現,看似懂事其實就是情商低,家長別再得意了!帶娃的辛苦,只有為人父母者才能感同身受,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懂事聽話,覺得這樣帶娃才會輕鬆。殊不知對於孩子來說,有些小情緒才是正常現象,處處「懂事」的娃,多半是情商低,未必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