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3種表現,看似懂事其實就是情商低,家長別再得意了!帶娃的辛苦,只有為人父母者才能感同身受,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懂事聽話,覺得這樣帶娃才會輕鬆。殊不知對於孩子來說,有些小情緒才是正常現象,處處「懂事」的娃,多半是情商低,未必是一件好事。
小劉的女兒冉冉今年四歲,是街坊鄰裡之間公認的「別人家的懂事孩子」。每次見到長輩都會乖乖的打招呼,在幼兒園裡也非常聽老師的話,即便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冉冉也總是會率先道歉,從不與人發生爭執。
小劉夫妻二人也為此洋洋自得,認為自己的確教育有方,所以才會培養出這麼懂事的孩子。然而前不久,小劉卻偶然發現冉冉偷偷的躲在被子裡哭。女兒都是媽媽的心頭肉,小劉見狀,急忙把冉冉抱在懷裡,追問究竟發生了什麼。冉冉如同往常一樣,搖搖頭表示沒有事情。
小劉見怎麼也問不出原因,只好暫時放下,隨後打電話詢問了冉冉的同學家長。原來幼兒園新到了一批玩具,其中有一個公主娃娃冉冉很喜歡,抱在手裡開心極了。不過另一個同學也想要,就讓冉冉讓給她。冉冉雖然不舍,卻習慣了不拒絕別人的要求,只好忍住心疼放手,回到家裡卻還是委屈的偷偷哭泣。
這個時候,小劉才意識到,原來所謂的懂事,是以犧牲孩子的情緒為代價的。冉冉被「懂事」的要求所束縛,才會變得沒有主見,不懂得爭取自己應得的利益。孩子的「懂事」行為,其實多半是一種沒有情商的表現,對於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1,過於乖巧聽話,其實是沒有主見。
有些孩子看上去乖巧聽話,別人說什麼都表示認可,其實這是一種沒有主見的體現。孩子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看法,所以才會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主性,不能夠明確自我的目標和思維,無法成為優秀的人。
2,無條件順從,其實是不敢反抗。
還有一些孩子無論他人提出什麼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有損自己利益的,依舊會無條件服從。因為他們害怕與他人發生爭執,害怕自己成為父母心中的「問題寶寶」,為了做一個「懂事」的孩子,只好壓抑自我的需求,不敢提出異議,也不能反抗不合理要求。
3,過于謙讓,其實是不會爭取。
過于謙讓也是一種常見的「懂事」行為,小孩子往往具有極強的表現欲,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與誇獎。當一個孩子表現的非常謙讓,總是把表現的機會讓給他人,其實也證明了他不會爭取。這樣的孩子沒有辦法抓住命運給予的機會,只會一退再退,最終一事無成。
幼兒的心理還沒有發育完善,對於事物的認知比較淺顯,所以才會出現一些幼稚的小情緒,顯得不那麼懂事。但是這種情緒外露的表現,才是真正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現象。過於懂事的孩子,往往是情商較低,所以才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
1,關注孩子的情緒表達,包容尊重。
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孩子的情緒表達,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要大聲吼叫。即便孩子的意圖和父母出現分歧,也是要以包容和尊重為主,鼓勵孩子多表達、多溝通,讓孩子成為一個敢於發聲的、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2,鼓勵孩子進行交流,加強信任。
家長要與孩子建立彼此信任的親子關係,信任是溝通的基礎,否則孩子不會敞開內心與父母交流。孩子對於父母有著先天的信任,我們要做的是保護好孩子的信任,不要一味的表示否定,更不要打罵孩子。而是應該鼓勵孩子敢於表達自我,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
3,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放手獨立。
孩子總要獨自面對人生中的鮮花和風雨,我們不能永遠把孩子放到暖房當中,所以才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學會自主思考。遇到事情,家長先不要提出結論,可以引導孩子進行邏輯思考,嘗試著提出自己的看法。擁有獨立自主思維的孩子,才能成長為自信積極的優秀人才。
法國心理學家愛爾維修認為:「即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當,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自己想要「懂事」,而是覺得懂事才能得到父母的愛,所以才會壓抑自我情緒,變成父母想要的樣子。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更應該檢討自身,不要讓自己的錯誤教育理念,影響孩子的一生!
今日互動話題:您是否也會要求孩子必須「懂事」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