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小驚喜在小區裡遛彎時候,結識一個比驚喜大四個月的寶寶,一直由媽媽帶著。一年後再見他,全程坐在推車裡,目光無神,時不時吃著媽媽遞過來的辣條(對!是辣條!我見過這個寶寶在九個多月的時候就吃媽媽在便利店買的火腿腸)。在互動中呈現出來的狀態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像一歲半孩子的樣子,很像不到1歲寶寶的狀態,甚至更低齡一些。而他的爸爸在旁邊自顧自地抽菸,媽媽在玩手機。
回想驚喜1歲左右我還在忙著做各種鍛鍊咀嚼能力的輔食,陪他做手指精細化動作遊戲,讓他到處爬,每天讀繪本互動。而那個寶寶的飲食還停留在每天只吃奶粉迷糊粥的階段,孩子鬧情緒了就是靠零食。
我便好奇他們平時是怎麼帶娃的?寶媽解釋到,自己全職帶娃,白天讓他在家看電視,晚上就帶著孩子到外面到處逛,孩子困了就抱著睡,餓了就衝奶粉,在家也很少互動遊戲更不要說讀繪本。按她的話講「孩子小,順其自然的長就行了。」
錯愕,原來有很多寶媽對育兒是這樣的認知。
是,孩子順其自然的長,終究會自己吃飯、自己走路。但是,未必是符合正常發育指標的(包含社會情感/認知/語言/運動發育4部分)。所以,一個孩子健康的成長絕不只是靠「順其自然」就夠的,還需要養育者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提供適宜的「養分」以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
都說養孩子和養植物差不多,一個沒有任何幹預的植物和一個及時提供養分施肥除草的植物,其生長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0~3歲的這三年,需要家長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提供給孩子大量的、豐富的感官刺激,促進孩子大腦的神經元連結。人的神經元連結類似城市的公路:越錯綜複雜,這個城市越繁華,農村就一兩條公路,自然落後。大腦同理。
而另一個極端的家長是「過度幹預」了,表現症狀就是特別愛比較、易焦慮:看到別人家會英語,也要給孩子上早教,上興趣班,不能落後於人!各種拔苗助長,「營養」 過剩。
那麼家長怎樣能提供給孩子恰到好處的引導?在此科普一個兒童心理學的知識「 最近發展區」,指「兒童現有的獨立解決問題的水平」和「通過成人的幫助而能達到的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作為養育者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就是我們要協助和引導的地方不引導就會遲緩,引導超前了又會打擊孩子積極性。當然,打壓、控制、摧殘孩子的發展不如順其自然不幹預,但不幹預又不如及時的給予滿足與協助。
所以,「看見」 孩子,遵從孩子的發展規律,在不同的階段給予匹配的支持,剩下的,才是順其自然,靜待花開。
我是 ,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