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的在線外語教育App,靠什麼增長到3億用戶?

2020-12-1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作者深入研究一下這款APP,主要搞清楚兩個問題:一是「知識免費」靠什麼商業模式賺錢;二是實現從0到3億的增長,其核心策略是什麼。enjoy~

筆者最近和國內不少知識付費公司都聊了一遍,發現國內的知識付費市場還是相當野蠻的。除了爭相模仿和同質化的競爭,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問題:

目前,絕大部分知識付費公司的核心指標是銷售量和銷售額,這就導致公司必然是銷售和營銷導向型的。這也導致大家更注重對課程的包裝,而不是質量,變相地使得完課率和復購要畫個問號。賺錢的秘密武器自然是收割用戶的焦慮,而這種行為也容易被人聯想為割韭菜、收智商稅。

只有少數公司將完課率和課程效果作為核心指標,而這樣做的問題在於服務和運營成本會變重,賣課的數量反倒不一定能多起來。最終導致認真打磨課程的公司可能賣不過那些營銷做的好的公司,成功實現劣幣驅逐良幣,最終使得知識付費行業的市場變得混亂。

不過,目前來說頭部公司還是那些用心做產品的,例如國內英語類的知識付費產品——薄荷閱讀。他們就屬於深耕英語教育行業,又專心打磨用戶體驗和產品內容的那種,所以自然也成了大家競相模仿的對象。

知識付費到底還有什麼玩法?我們不妨放眼全球,來看看國外教育類App下載排行榜榜首之作——Duolingo (多鄰國)。

這是一款神奇的語言學習APP:沒有買過付費廣告,僅通過遊戲化的設計和口碑傳播,七年時間在全球做到3億用戶,2500萬月活,並在去年估值超過7億美金。多鄰國的用戶還包括很多大咖,例如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

如果只是這樣也就一般神奇,更神奇的是:這家公司的口號是學語言永遠免費,不收用戶一分錢!

於是,我決定深入研究一下這款APP,搞清楚兩個問題:

  1. 「知識免費」靠什麼商業模式賺錢?
  2. 實現從0到3億的增長,其核心策略是什麼?

1. 價值觀和商業模式探索之路

2009年——從知識付費到知識免費

神奇的公司必然有神奇的創始人,多鄰國創始人Luis von Ahn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教授,曾經做過一個驗證碼公司reCAPTCHA後來賣給了Google。

reCAPTCHA這個系統,使得驗證碼不僅可以驗證用戶是否為真人,同時這些人填寫的驗證碼還能幫助機器識別難以辨別的文字。最終,大家的眾包勞動,會把一些老舊而經典的書籍給數位化,正所謂一箭雙鵰。

賣掉公司後,Luis開始尋找新的市場,而他看中的是外語學習的「知識付費」領域。

在2009年,美國市場上混的風生水起的外語學習軟體是Rosetta Stone。他們於2009年上市,公司年營收超過2.09億美元。

但Luis並不喜歡這樣的模式,這裡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他意識到這樣的商業模式想像的空間小,市場有限,一眼就望得到頭。(畢竟之前一箭雙鵰,要求有點高)更重要的是,這樣簡單粗暴地賣語言學習課並不是他的目標,他想做更加普惠的語言教育。 這也是他的聯合創始人Severin Hacker(並且也是他的學生,名字裡自帶黑客)一直以來想要做的事情。

他們會這樣想,也是源於他們兩個人自身的「痛點」:

Luis來自瓜地馬拉,位於加勒比海沿岸,他們那裡有很多人想要去美國學習和工作。但是對於動輒上千美金的外語學習資料來講,這實在是許多人一輩子也不可企及的夢想。而Severin來自瑞士,一個有4種官方語言的國家,在他成長過程中有一段很困難的學語言的時期。

所以他們不想把自己圈在知識付費軟體的條條框框裡,而是決定通過「知識免費」切入更廣闊的增量市場。

可以說這是個超越時代的想法。不過,從這些年的谷歌趨勢可以看出來,多鄰國確實是比Rosetta Stone更具成長性。

2011年——宣布永遠免費的外語學習產品

「We believe true equality is when spending more can’t buy you a better education.」

永遠免費,成為了Luis在創辦多鄰國的時候立下了一個flag。競爭對手還在銷售昂貴學習軟體的紅海裡拼得你死我活,Luis開始把腳步邁向了「知識付費」的進階版「知識免費」。

這大概和當年360開始免費殺毒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付費軟體你死我活的時候,免費就是最好的獲客手段,然後再想辦法開發出「二級火箭」的商業模式來掙錢。

2009年Luis把reCAPTCHA賣了,正在尋找新的項目;而付費英語軟體Rosetta Stone剛好在同年上市,生意如日中天。Luis留意到教育行業的火熱,但又不認可這種昂貴付費學習軟體的商業模式,就開始自己搗鼓產品。2011年,終於有了多鄰國Beta版本可用於測試,而如何冷啟動一個產品?還是最小化可執行產品,這又是一個難點。

這裡要給創業老手Luis點個讚,他深知PR的玩法,尤其是如何發布一款全球性的、免費的語言學習工具。對於這麼有前瞻性和話題性的產品,TED演講是一個值得一試的渠道。

於是Luis以一個創業者的身份登上了TED演講,上來先闡述了自己之前一箭雙鵰的reCAPTCHA項目。之後,他順著reCAPTCHA的邏輯,講了自己想要做的新項目,這個社區有可能成為免費學習英語的網站。不僅如此,你在學習一門外語的同時,還在翻譯全球的網頁內容。

在那個線上軟體和線下紙質書都很貴的時代,免費學習加全球協作翻譯這個概念引起了轟動的效果。

該視頻當時在網絡上就被觀看100萬次(七年後累計達到300萬),這個零成本的「冷啟動」最終篩選到了10萬種子用戶,並且有多達50萬人在排隊(waiting list),效果可以說是完美。

2013年——模仿reCAPTCHA,開始眾包翻譯

既然承諾了用戶「免費」,那就必然要想辦法嵌套一個二級火箭的商業模式來掙錢,有過reCAPTCHA眾包經驗的Luis早已準備嘗試「眾包翻譯「這個模式。

體驗過多鄰國的朋友應該比較容易理解,多鄰國的基本學習邏輯就是「母語和目標語言互譯」,通過單詞、句子和圖片的翻譯達到練習和強化記憶的目的,從而掌握一門語言。

它一開始會讓你翻譯一些簡單的單詞和句;到了學習的高階,它會將CNN(美國CCTV)上的新聞報導拆分成小章節交給用戶翻譯,通過多個用戶對同一素材的翻譯得到精準的翻譯結果,再整合成一整篇賣給媒體。

這種「眾包」的模式不僅不會傷害到用戶體驗,反而讓用戶感知多鄰國的語料素材豐富且擁有相當高的時效性。而多鄰國自己,把翻譯內容「眾包」出去,降低了翻譯的人力成本,讓價格有很大的競爭力。

一般的翻譯公司給的價格是6-10美分一個詞,而多鄰國可以壓到4美分,且由於用戶數量大,產量可以保證平均每天600篇,這才讓CNN和Buzzfeed(美國今日頭條)都來和它合作。

於是,這個模式成功地跑了起來。

2014年初——開始做外語培訓的認證

雖然翻譯業務可以讓公司有一定的營收,但整個公司並沒有停止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暗自決定縮小翻譯業務的規模了,具體原因後面會介紹。

那有什麼新的盈利方向可以參考呢?大家可以想一下傳統教育行業是如何為結果負責的。

那就是先不管你學沒學到,最終來一場考試,通過了就給你發證書,而且證書認可範圍越廣越好。

一份獨立的調查顯示,多鄰國的英語測試結果跟託福分數有很強的聯繫。此外,全球有8億人希望獲得一個英語水平驗證以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是標準的英語能力測試,如託福、雅思對於普通人來講太貴,並且還要負擔去考試中心的差旅費。

獨立調查報告連結:https://s3.amazonaws.com/duolingo-certifications-data/CorrelationStudy.pdf

基於這些內部和外部的調研,多鄰國上線了測試中心,只需要託福考試的10%價格 —— 20刀就能在家裡考試(現在已經漲價到49刀了),通過了考試即獲得英語學歷證明。

可是,一個App開出的認證資格,別人認嗎?

不要忘了,Luis可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教授,又是被Google收購過的創業者。有願景,有實力,有過硬的產品和用戶口碑。你沒有看錯,這個認證資格從一開始就聯合了大公司、高等學府和機構。

Uber、哈佛繼續教育學院、哥倫比亞政府等紛紛站出來給它站臺,測試既有權威性,還順便拓展了一下「職場人士學外語」這個細分市場。

2015年初——砍掉眾包翻譯業務,拒絕銷售導向

根據Techcrunch(世界最大的科技媒體之一)報導,多鄰國在15年初又獲得Google領投的D輪融資,此時他們已經有一億用戶了!

在這篇融資採訪稿中,讓大家沒想到的是,Duolingo的發言人透露其實他們一年多以前就已經沒有再去擴大翻譯業務,只留下了CNN一家合作夥伴。

他們認為如果全力去做翻譯業務,會需要更多的人員去把控翻譯質量,並僱傭更多銷售。這樣的商業模式有悖於做普惠教育的初衷,且極有可能傷害用戶體驗。

2015年——做B端的外語教學工具

在拿到融資後,多鄰國又開始探索新的增長方式和盈利模式。

在和企業、學校、機構打交道的過程中,Luis又看到了和B端合作的巨大潛力。

當D輪融資後多鄰國把團隊從30人擴大到了50人,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去開發一個呼聲很高的功能 —— Duolingo教育版。

很多教育機構、企業、政府都曾經向多鄰國提過需求,說希望發布一個供機構使用的Duolingo版本,方便老師統一管理學生的學習進度。

多鄰國據此開發了一個新的版本Duolingo for Schools,幫助老師建立錯誤答案看板以及學生學習進度表。

這本是個掙錢的機會,但是Luis最終還是堅持了「免費教育」的初衷,最終決定對老師和學生端完全免費。

這個嘗試雖然沒有給多鄰國帶來任何收入,但是給多鄰國帶來了別的收穫——爆發式用戶增長。因為良好的體驗、免費的價格、長期用戶使用習慣的培養,多鄰國一下子打入學生個人市場,在廣大的學生群體中間流行起來。

同時也在企業用戶中流行起來,類似Slack(國外企業版qq群)的增長方式 —— 與機構合作,通過機構層面切進用戶使用場景,培養用戶習慣。

幾個月後,教師端用戶數從0增長到10萬;與此同時,在16年年初,多鄰國的用戶規模突破1.5億。

17年——上線App內購和廣告

經歷過這麼多商業模式的探索,多鄰國一直在堅持自己的承諾——不向用戶收費。

不僅如此,之前App內也沒有任何道具內購和廣告。

只不過,在團隊擴招後,考試認證和翻譯那點營收似乎不夠看了。17年4月的一篇報導中(前往查看),CEO Luis說公司已經有多達150人,每天需要花費約4.2萬美金,於是他們選擇了App變現的一些常規方式:

  • 免費版App中加入了廣告,用戶可以選擇觀看獲得額外獎勵。
  • 同時上線了付費版(Duolingo Plus),每月9.99美金訂閱可以取消廣告,並且可以離線學習所有內容。
  • 加入了遊戲化道具的內購,生命值、寶石等等,可以幫助你加快學習進度。

App內的廣告還是比較克制的,比如在課程結束後,會出現廣告頁面,有兩個「按鈕」可以選擇:「觀看加倍你的生命值」和「不看,謝謝」。

廣告一般是一個20s的手遊推廣,右上角有倒計時告知你廣告進度,左下角還可以關掉聲音。

雖然用戶多少會有些抱怨,但是絕大部分用戶還是表示可以接受的,他們的IOS App Store評分還是有4.7分之多。

那麼,「知識免費」究竟能賺多少錢呢?Luis在最近的採訪透露,多鄰國2018年的營收估計會達到3000萬到4000萬美元,公司有望在明年實現盈利,希望在最近2-3年內上市。

2. 以留存為核心的增長策略

從12年上線到18年8月9號,多鄰國用戶突破了3個億,雖然營收沒有做的那麼漂亮,但是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用戶增長效率,而且關鍵是沒有燒錢買量。那麼,多鄰國是如何用具體的技巧和策略來推動增長呢?

多鄰國擁有一支頂尖的增長團隊,幾乎所有內容都經歷過AB測試並且在不斷優化。

多鄰國的增長總監Gina Gotthilf曾在Growthhackers.com(世界最大的增長黑客社區)舉行過一次問答活動 – 就連「增長黑客之父」肖恩·埃利斯都藉機說明自己是多鄰國的「上癮」用戶,並向她請教:多鄰國究竟是如何做增長的?

Gina坦言,他們的增長策略就是:

  • 將留存和完課率的重要性放在首位
  • 採用遊戲化的產品設計
  • 數據驅動,用A/B測試等實驗來增長各種指標

教育應該是以「結果」為導向,產品關心的指標應該是「留存」、「完課率」或「復購」等一系列持續使用的行為,所以在多鄰國的增長策略裡留存才是是核心。

但是,學習是反人性的,讓人長期堅持並掌握一門語言,難度是超乎想像的。全球都在研究的,也是被認為最有效的留存手段就是Gamification(遊戲化),多鄰國的增長團隊甚至參考了消消樂和憤怒的小鳥這些遊戲的原素,讓用戶愛上學習,上癮學習。

多鄰國將產品遊戲化放到了僅次於產品免費的戰略地位上,甚至在官網清晰的展現了自己這種理念:

比如,眾多遊戲化設計中,每日連續學習(Day Streak)是多鄰國最重要的一個用戶留存的手段,圍繞它有很多玩法。用戶每天完成10分鐘的打卡訓練,獲得升級條(Streak)作為憑證;升級條作為連續的系統,如果間斷一天不練習,前面的升級條也會失效,而且還會失去「特別獎勵」。

為了讓用戶堅持每日學習,團隊煞費苦心做出了這些有趣的產品功能。但用戶究竟買不買帳?這些功能真的能提高用戶留存嗎?

在增長總監Gina的帶領下,多鄰國貫徹了增長黑客最經典的策略:高頻實驗 – 針對產品的各個模塊循環進行「試錯 – 分析 – 改進」,從而達到不斷優化用戶體驗、推動留存提高的目的。

多鄰國做實驗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在一次採訪中,Gina表示,增長團隊大概每天會做5-8個增長實驗。而在Gina的帶動下,整個公司都產生了一種熱衷實驗的習慣 – 在增長團隊之外,其它部門也會主動去做各種實驗,全公司加起來甚至能達到每天80次!

Gina坦言在多鄰國,他們幾乎測試每個細節,只要能上線AB測試的,不多囉嗦,直接上線測試、觀測結果、作出決策。

下面,我們就來看三個提升留存的有效策略,以及它們背後的實驗細節:

(1)善用推送信息

用戶萬一真的一狠心「前功盡棄」,就真的不會再回來了。所以Gina的增長團隊決定給用戶適當的提醒,讓用戶成功地回歸。

比如他們在一個法語課程的推送文案中,他們做了一組善惡分明的測試。

善良版:嗨!友情提示,親愛的你應該練習法語了!

刻薄版:餵傻x,為什麼不治好你的懶癌,去練習那該死的法語呢?

但是這兩種推送效果都不理想,收到「善良版」的用戶數量在一周後開始明顯下降,而收到「刻薄版」的用戶數量在一天後明顯下滑。

所以團隊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把文風保持在「善良」和「刻薄」之間,於是就有了這條充滿「喪文化「的推送——

「反正給你發提醒也沒用,再不來學我們就停止給你推送了。」

這招還是挺奏效的,用戶數量維持了三周才開始出現明顯下滑,不少用戶被這條「傲嬌」的自殘式推送嚇到了,趕緊拿起手機學習。但這個「被動積極」的方式畢竟用力過猛,像「狼來了」的故事講多了就不嚇人了,所以「有效」也「有毒」,基本上用過幾次就沒什麼用了。

(2)周末保護盾牌

多鄰國從數據洞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周一到周五大家都是精神飽滿地學語言,但一到了周末,DAU平均下降9%,並且有一部分人在周末擱置任務之後永遠地流失了。這時他們提出了一個「周末保護盾牌」的實驗想法。

用戶可以並且只能在周五買到「盾牌」,盾牌可保護用戶在周末不上線的時候「每日連續學習」(day streaks)狀態不會丟失。這個盾牌的效果就是它把7天的留存率提高了2.1%、14天提高了4%。

(3)徽章制度

徽章是遊戲化很常見的一環,團隊自然也做了大量測試。

一開始,他們試圖在用戶註冊的時候就送徽章,但這個數據結果差得令人影響深刻,日活無變化,14天留存無變化,其它數據也都沒有變化,於是團隊就把這徽章設計這部分擱置了一年。

但在這一年中他們參考了大量其它打卡類app和遊戲化設計,比如國外的大眾點評「FourSquare」,感覺這個「徽章」項目還有的做,在一年之後的一次增長會議上,團隊提出了70多條優化建議,決定再優化一次。

相比於上一次只測試一個徽章在一個場景的使用,這一次團隊引入了多個徽章,並且分為不同等級,安排在App不同場景測試。比如在這些不同場景可以獲得徽章:

  • 鼓勵完成學習任務
  • 邀請朋友
  • 在App內體驗更多產品功能和經驗

但不同行為都有一個導向——讓用戶在app內留存久一點。

實驗結果竟然與原來有驚人的不同,徽章剛上線不久,日活上升了2.4%;用戶開課率提高了4.1%;完課率提高了4.5%。另外,上線徽章還有預料之外的收穫:

  • 虛擬商城購買率增加了13%
  • 加好友的行為增加了116%
  • 他們復盤一年前的實驗,發現當時疏忽了以下幾點:
  • 使用場景不對,用戶在剛進來註冊好的時候發徽章沒有成就感
  • 徽章數量太少,徽章的背後是收集的邏輯,單個的徽章對留存作用不大
  • 人們喜歡與朋友攀比徽章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會有個疑問:Gina提到的三個策略,都在強調留存環節。那多年來,新用戶究竟是從哪來的呢?畢竟冷啟動只有幾十萬用戶,後期幾乎也沒有營銷預算,為何會有源源不斷的人來使用這個App?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首先畫出了多鄰國的用戶增長曲線:可以看出,它的病毒係數k值約等於1,曲線平穩上升,而不是幾何級數式爆發。根據我的經驗,這意味著多鄰國一直保持著有效且長期的「裂變」,用戶增長的驅動力來自留存的老用戶持續帶來新用戶 – 不靠各種花哨的拉新活動,而是靠產品本身的自傳播。這樣一來,不僅獲客成本極低,用戶還非常精準,從而實現了正向循環。

因此,多鄰國的留存策略確實是增長的基礎。而合理的自傳播設計,卻是另一個重要的增長要素。Gina並沒有提到這點,所以我簡單調查了一下,發現多鄰國的自傳播機制還是歸結於遊戲化。

多鄰國設計自傳播的理論基礎是:「輕量化」的小遊戲可以幫助增強社區內「人與人-點對點」的聯繫,他們常常可以通過大社區的人際關係網絡來加速小社區的成長。有人曾對多鄰國的facebook傳播網絡進行過可視化分析,如下圖所示,是很明顯的「由小到大」:

連結:https://medium.com/@jensenloke/duolingo-a-user-retention-case-study-7ebabf6c8853

舉個例子,在多鄰國內玩小遊戲,你不僅可以邀請現有的好友來玩,還可以從更大的通訊列表(比Facebook 通訊錄)中邀請朋友,召喚玩伴。就像小遊戲裡常常鼓勵分享,並邀請你的微信好友加入,即從大的流量平臺裡導流。

除了小遊戲,多鄰國還把推薦內嵌到其它功能裡面,比如前文提到的「徽章」。用戶只要邀請朋友加入多鄰國,就可以獲得徽章一枚,比起起早貪黑背單詞,這種動動手指就能得獎的方式豈不更好?

用大社區帶動小社區、呼朋引伴、分享趣味,其實跟我們現在的教育類產品付費是同樣的邏輯。只在自己封閉的生態中實現用戶增長是不行的,要打通與更大社區間的聯繫,從那裡穩定引流。

正如我們上次做的增長實驗復盤《微信裂變一定要刷屏才好嗎》,增長不一定要刷屏才好,把K值穩定在1左右,有助於觸達到更精準的用戶、注重服務和品牌口碑。

最後,我們可以總結:多鄰國增長策略的核心是留存+自傳播的強效配合,是K=1的「長期裂變」。同時又將遊戲化的各種增長的技巧應用到這兩個環節,以測試循環來不斷優化。微小的改變能對用戶增長帶來強力的拉升作用,比如:

  • 優化打卡文案使學習學習效果更明顯,提高了1%的DAU;
  • 推遲強制註冊頁面提高了20%的DAU;
  • 優化推送文案使用戶平均留存時間增加了3周;
  • 上線徽章功能提高了2%的DAU,雙周留存提高了2%,App內購收入增加了5%;
  • 引入打卡對賭功能,14天日活提高了5%,App內購增加了600%!

我做了一張圖進行簡單的總結:

多鄰國的產品一直保持著「小步快跑」的迭代速度,在每一個微小的改變中打磨產品,在關鍵節點上提高轉化漏鬥效率,才有了當前3億規模的用戶體量。

3.「知識免費」的啟示

多鄰國從10萬用戶漲到2億,7年估值7億美金,堅持不收用戶一分錢,旨在向全世界想學語言的人提供免費的線上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它一直在優化用戶體驗、打磨產品,變現就是個順水人情。那麼,對於國內的在線教育、知識付費來說,能夠從多鄰國身上得到什麼啟發?

3.1 價值驅動,以用戶為中心

B2B的翻譯業務既輕鬆,又有一定營收,多鄰國卻放棄去擴大它 ,而是回歸到為用戶創造價值。教育不能以銷售為導向,而是要為用戶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賺快錢的想法永遠要放在第二位。我用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案例來類比一下:不久之前,羅振宇曾經談到,自己曾想過給得到App做一個付費會員制 – 只要一次性付一年的錢,就可以全平臺聽課了!這一方面是部分用戶的建議,另一方面,會員制非常賺錢 – 有羅振宇自身的背書,售價可以賣的很高。但是,羅胖最後放棄了這個想法,他說:

以to B業務為導向,就必然會讓公司重心向銷售傾斜,團隊自然不再有熱情去打磨產品。而多鄰國的願景是為全世界提供免費的、高質量的語言教育,用戶的體驗才是真正的核心和驅動力。

3.2 長遠來看,留存>獲客

短期來看,很多知識付費販賣的是焦慮。這就導致,獲客環節聲勢浩大,但完課率和留存率十分慘澹。如果用戶在後續學習過程中沒有獲得足夠好的體驗,這只能是一錘子買賣 – 再有新課,很可能他們就不會來購買了。

我們經常看到的裂變分銷,確實是有效的獲客手段。但我們需要深刻思考:自己是否有能力在下遊承載這麼多用戶?課程質量是否經過了驗證?售後服務是否能跟得上?

過度追求拉新規模、只看重裂變係數K,這是「收智商稅」的典型表現。K值過高的最大缺陷,就是帶來大量不精準用戶,嚴重影響留存。一時衝動的消費,雖然能化解焦慮,卻不能真正創造價值。我個人認為,真正健康的模式是通過低頻的拉新活動,吸引精準的目標用戶,然後依靠超高的留存以及合理的分享機制,讓產品實現自發傳播,從而能在長期內將K值穩定到1左右。「老帶新」的前提是不論新老用戶,都對產品價值產生了認可。

我觀察發現,大家都很熟悉用戶獲取的指標監測,比如K值、裂變層級等等,但很容易忽略留存的關鍵指標:用戶滿意度和NPS。各位回想一下,在課程結束後,普遍會給你一個二維碼,讓你加客服、加群,或者推薦其它課程,卻並沒有問你對課程是否滿意,願不願意推薦給朋友等等。課後的調查問卷,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 根據用戶洞察,我們才能對產品做到心裡有數。

3.3 從小處著手,逐漸積累優勢

很多人十分看重爆發式增長:課程一定要裂變出幾萬人才算成功。但很多時候,這是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從細節入手,慢慢改進產品,才能真正讓用戶滿意。A/B測試和數據驅動,就是最強大的武器。

多鄰國是高度實驗導向,數據驅動的。通過微小的改變,持續不斷的優化,多鄰國一點點地積累起增長和留存。這些微小的改變可能在當下看來是個不值一提的提升,但是每天提升的那百分之幾,成就了他們7年增長2000倍。

「高頻實驗」的策略已經被矽谷眾多增長團隊驗證過,不論是facebook這種巨頭,還是airbnb這些獨角獸,每天都用驚人的速度在做測試。

回歸到知識付費領域,除了產品本身,其實最容易入手測試的地方就是裂變海報。大家是否還記得今年鑑鋒團隊操盤的「網易微課」?看起來似乎是一夜之間就刷屏了,但實際上他們預先對4種不同的海報進行了測試,最後挑選了裂變層級最高,也就是傳播潛力最大的那張(第一張)。

3.4 快速的商業轉型

在矽谷流行的精益創業理論中,有個概念叫做pivot(本意:中心點、支點、樞軸) – 這裡是商業模式的轉型。創業公司一定要擁有及時「掉頭」的能力。

做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當時多鄰國一直守著B2B業務的模式不放手,那結果會怎樣?

他們可能會建立企業級銷售團隊,攫取用戶價值來保證翻譯數量?反正不可能打磨出現在這款有趣又有用的產品的。

在商業模式探索上兼具靈活性和實驗性,讓他們能夠在關鍵時刻不拘泥於自己的成就,做出重大的變革,推動公司向前。

一個好產品,有靈魂才能生長!

 

作者:AngryAlan,微信公眾號:增長黑盒

本文由 @AngryAlan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3月中小學教育APP排行榜:一季度用戶規模近乎翻倍,高達2.5億
    藍鯨教育智庫選取易觀千帆數據中心收錄的共143家中小學教育APP,為大家盤點中小學教育APP 2020年3月末數據情況,這143家APP,幾乎包含了我們使用過或者聽過的所有中小學教育APP。第一季度需求爆發增長,各家廠商集中發力,排名靠前的APP均實現了用戶規模大幅擴張,競爭空前激烈,馬太效應進一步強化。
  • 極光2020年K12在線教育行業數據研究報告:作業幫APP穩居行業第一
    作業幫超級APP9月市場滲透率行業第一 垂直化app增長快速  報告顯示,疫情為K12在線教育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行業滲透率及月活在2020年2月達到一年的峰值,分別為39.0%和3.4億(包含K12適齡人群、家長及教師用戶群體);隨著疫情好轉,全國各地學校陸續恢復線下教學,行業的滲透率及MAU逐步回落,但整體來看,行業仍處於增長的態勢
  • 2017中國在線教育App排行榜:K12、英語培訓未來的發展,可能要問AI
    這兩個領域的獲益者中,必定有在線教育。根據CNNIC的數據,截至2017.6,手機在線教育課程是半年內增長第二的行業,漲幅達到22.4%,僅次於外賣。教育,在中國是最經久不衰的關注點和話題,「知識改變命運」,是每對父母、每個個體對教育的信仰。80-90後一代人,經過了艱難的應試教育,結婚生子買學區房,現在到了投注在線教育的時候。
  • 有道詞典用戶量破6億 牽手朗文共促在線教育發展
    日前,網易有道詞典7.0新版正式亮相,並攜手擁有292年歷史的全球最大出版教育集團培生以及中國最大外語出版機構外研社,收錄享譽全球的《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第5版》,免費開放給用戶在線使用。網易有道CEO周楓宣布,有道詞典的用戶已突破6億,並將為有道的在線教育戰略提供流量支持。
  • 3億全球用戶、15億美元估值,這款學習APP要來中國搶用戶了
    創辦之初就立下「永遠免費」的flag,從比爾·蓋茨、湯姆·漢克斯,再到敘利亞難民,它的用戶囊括了不同階層。不愛花錢買流量,重視口碑營銷和自然增長,多數收入來自向2%的用戶收取的會員訂閱費。7年前,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路易斯·馮·安恩(Luis von Ahn),和他的博士學生聯合創辦了這家公司。由籍籍無名起步,平臺的全球用戶快速增長至3億,體量不小。
  • 在線英語教育搏殺開始,355億大市場誰主沉浮?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44億,較2016年底增加662萬人,半年增4.8%;在線教育用戶使用率為19.2%,較2016年底增加0.4個百分點。
  • 在線少兒英語用戶增長領銜在線教育潮頭
    疫情之下,在線教育行業迎來了一輪新的增長。在錯綜複雜的市場環境中,YiYi英語以不變的教育初心和更有趣高效的課程體驗脫穎而出,以驚人的增長速度領銜在線教育行業潮頭,成為了家長和孩子們信任依賴的心頭好。YiYi英語平臺CEO譚佳璐表示暑期課程的增長是一種必然趨勢。「與寒假的學員情況相比,目前YiYi英語的學員增長很是驚人。」
  • 疫情下,K12在線教育產品如何實現用戶增長?
    但隨著「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線上教育」作為一枝獨秀,成為當下最主流的學習方式,並逐漸深入的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在過去三年中,超過4400億的熱錢流入在線教育市場,線上教育通過其便捷性、普惠性成為線下教育的一種補充。
  • 3月外語學習APP排行榜:流利說跌出千萬級,冀教學習升至前三
    本次藍鯨教育智庫繼續聯合易觀千帆數據中心,為大家整理疫情之下外語學習賽道的發展趨勢,截止3月末,在線教育領域數字用戶高達45,022.5萬,其中外語學習賽道共有活躍用戶7,238.4萬,佔比16%,2019年年末該比例為14%,外語學習第一季度增加了2300萬用戶,從下圖可以看出,中小學教育APP活躍人數、啟動次數、使用時長數據從2019年1月至今穩中有升,2
  • 4月教育平臺APP榜:跟誰學、新東方在線無緣用戶規模TOP 10
    圖中,中小學教育月活用戶最大,佔據著教育領域的半壁江山,且該賽道擁有唯一一個億級用戶應用——「作業幫」,相關報告請查閱《4月中小學教育APP榜:一起學首破千萬,小猿口算入圍TOP 10》,緊接著是教育平臺賽道,月活1.5億,在教育領域總量中佔比35%,啟動次數約64億次,與最高的中小學教育65億次不相上下,本次我們就首次對用戶規模僅次於中小學教育賽道的教育平臺賽道做一詳細分析
  • 2020中國在線教育用戶將達3.51億,51Talk等頭部企業迎來二次騰飛
    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最新調研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預計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到3.51億人。中國在線青少兒英語市場規模在2020年第一季度達260億元,用戶規模約580萬人,市場滲透率達22%。預計到2021年底,中國在線青少兒英語市場滲透率將達到37%,2022年將達51%。
  • 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將達3.51億人 倒逼行業下沉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到3.51億人,市場規模將達到4858億元,倒逼行業下沉,三四線城市成重要增量市場。隨著消費升級,我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也在增加,家長在K12教育上的投入逐步加碼,受升學壓力、社會競爭壓力等影響,K12教育成為剛需。
  • 在線外語教育:自我增值需求下的風口行業
    在線外語教育是指以網際網路為載體進行的語言類教學與學習行為,與傳統線下外語教育一致,涵蓋文字形態、發音、詞彙、語法、聽說、閱讀、寫作等內容,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語言基本技能和語言運用能力。自2017年3月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後,在線教育在以往政策紅利等基礎上成為政策鼓勵的熱門領域。
  • 案例分析:『斑馬AI課』app的增長之路
    兩年內app的下載量有2800W,單月營收破3億,斑馬ai課是如何做到的?本文作者結合AARRR模型對斑馬ai課進行了拆解分析,帶我們回顧了斑馬ai課app的增長之路。
  • 【報告下載】中國成人在線外語教育行業白皮書
    目錄開篇摘要1 中國成人在線外語教育行業概況1.1 中國成人在線外語教育行業的發展歷程及特點1.2 中國成人在線外語教育行業的發展驅動力1.3 中國在線語言教育市場的市場規模1.4 中國在線語言教育市場的用戶規模
  • 極光:疫情帶來K12在線教育新機遇
    極光觀點:1、疫情為K12在線教育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行業滲透率及月活在2020年2月達到一年的峰值,分別為39.0%和3.4億(包含K12適齡人群、家長及教師用戶群體),3月行業人均時長最高達單月4小時,家長對於在線教育產品的接受度有了較大的提高;2、2020年9月,K12在線教育行業用戶規模環比有所增長,而人均時長卻呈現下降趨勢,說明開學之後,用戶對於學習輔導工具類的
  • 讓全球3億人免費學習外語之後,多鄰國想來中國做什麼?
    讓全球3億人免費學習外語之後,多鄰國想來中國做什麼?發布時間: 2019-07-22 15:27 讓全球3億人免費學習外語之後
  • 喜馬拉雅,從有聲書到學習超市
    此前喜馬拉雅第一增長曲線被認為是知識付費,現在語音直播、會員經濟、智能硬體等業務正成為新的增長點。同時,教育板塊則要成為第二增長曲線。喜馬拉雅做教育的邏輯是由下往上的,依託龐大的知識付費用戶群,一層層搭建內容的「貨架」:從免費課、低價課,到精品課、訓練營。隨著自研內容的增加,喜馬拉雅身上的教育標籤,將不斷向素質教育類「學習超市」靠攏。
  • 老外也要學外語,中國在線教育產品全球化之路
    主播丨CC,「到海外去」第二季主播嘉賓丨魏立華,HelloTalk 創始人兼 CEO 由於語言、文化、教育理念和體系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教育一直是出海公司中發展較慢的行業,但在今年的疫情隔離居家期間,人們對新技能學習的需求日益增長,教育科技產品受到更多關注,外語學習應用 HelloTalk 就是其中的一個。
  • 2019兒童在線教育app排行榜!最受歡迎的教國內教育app
    兒童教育是眾多家長的問題,據了解國內家庭支出中教育佔很大部分,教育app通過和兒童在線交流來輔導孩子的學習,也讓很多價值比較滿意,下面一起來來看看2019兒童在線教育app有哪些。2019兒童在線教育app排名1、作業幫2、小猿搜題3、一起作業4、快對作業5、猿題庫6、學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