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靜 盧志坤 濰坊報導
12月3日,由中國經營報社和山東省委宣傳部、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共同主辦,濰坊市委宣傳部協辦的「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峰論壇在山東省濰坊市舉行,就新舊動能轉換的經驗做法展開深入交流。
在論壇上,《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表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著力點在於對已有產業的深入研究,「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李鴻谷認為,新舊動能轉換,意味著經濟發展不是要搞顛覆式的創新或變化,而是要平衡過去和未來,找到合適的轉換點。
《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
這個轉換點如何尋找?需要將自身嵌入到整個經濟循環的鏈條中去。結合當前的經濟形勢,即是從國內國外的「雙循環」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和著力點。
他認為,從產業鏈布局的角度出發,是看待全球化以及「雙循環」的一個切入點,而全球化的根本,在於產業鏈的布局。
「全球化發展到新的階段,國內哪些產業已經轉移了,怎麼轉移的;哪些沒有轉移,為什麼不能轉移……這些產業鏈內部發生的變化會形成怎樣的格局,是我們理解全球化的一個根本的觀察角度。」李鴻谷認為,實際上產業鏈的布局也在進行著新舊動能的轉換。
因此,在落實經濟的新舊動能轉換時,深入到產業鏈背後去研究其布局和變化十分重要。他指出,這種研究不能只是書面式地收回反饋信息。目前已有媒體等社會組織做出「走進超級工廠」的課題研究,探討那些佔據全球70%~80%市場份額的中國製造業是怎樣運行的,在全球的布局是怎樣的。
而類似的研究,是政府、企業各界作出經濟決策的重要支撐。比如,山東濰坊市的壽光是全國重要的蔬菜供應地,弄清在這裡出產的蔬菜是通過什麼樣的產業鏈和運輸渠道到達全國各地,以及這些產業鏈是否發生新的變化很重要,這也是未來繼續在這些農產品上「做文章」的關鍵,無論是增加其附加值抑或是優化原有渠道,本質都是推動農業新舊動能的轉換。
以濰坊為樣本,當地政企各界需要研究當前的國內外經濟格局所面臨的新變化,以及這些變化之後孕育著怎樣的機遇。結合自身所具有的優勢,這些機遇是否能讓濰坊嵌入到「雙循環」的「齒輪」中。
具體來看,過去山東已經形成了雄厚的農業基礎,以濰坊壽光為代表的蔬菜產業模式全國聞名。此外,還形成了以濰柴動力、歌爾股份為代表的重工業和高端製造業鏈條。
李鴻谷認為,現在這些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優化升級。以農業為例,山東是國內較早一批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地區之一,但現在山東農業的困境是,在產業化之後,農產品所面臨的「太便宜」的煩惱。
除此之外,李鴻谷認為,與產業升級並行的是農村的社會化進展。實際上,我國對於農村振興的相關政策舉措,以「安居」為主體,不僅包含經濟指標,還包含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建設。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逐漸轉變思維,將農業的新舊動能轉換從一個單純指標的產業變成為一個社會化的產業。這樣良性的鄉村建設未來將會反哺其他產業的發展。
(編輯:盧志坤 校對:彭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