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產讀博後副教授單方決意離職,是北大教授稱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嗎

2020-09-11 寫教育

對好讀書的人來說,若是條件允許,一定會不遺餘力向博士研究生發起衝擊。可是,現實是殘酷的。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很多人碩士研究生一畢業,就走上了工作崗位,而且還是條件好、待遇高、又穩定的那一類,比如那些普通的「雙非」高校。

最初進入工作崗位還不覺得,隨著地方加快發展,一些高校不斷提高人員招聘、職稱晉升等門檻。原來名校畢業碩士可進的大學,現在已要求博士研究生了;原來只有碩士學歷的個別優秀副教授,也可晉升正教授,現在都是「一刀切」,沒有博士學歷,想都不要想。

如此一來,不少只有碩士學歷的大學老師,千方百計要想脫產讀博。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裸職吧,年齡已經不小了,現在的單位工作條件、薪酬待遇還不錯,三四年後博士畢業說不定還找不到這樣的工作。不辭吧,似乎又不能有效兼顧工作與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學業。那就只剩下一條路可走,就是單位委託培養。

只有單位委託培養,可保留工作關係,「五險一金」不斷,工資獎金照發,前提就是博士畢業後要回到原校工作,且要達到委託培養協議明確的最低年限。尤其是西部一些貧困地區的高校,甚至還有專門的博士研究生培養項目,在入學門檻上略低。

這樣的機會和格局,對高校、對老師可謂是「雙贏」。高校通過委託培養的方式,獲得擁有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大學老師接受博士研究生委託培養,工作關係不斷,工資待遇不減,順利拿到博士學位,既提升了個人學識境界,在晉升教授等個人發展上,也擁有了更多的籌碼。

我的一個好朋友,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了211大學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畢業後按照約定回原高校工作,服滿5年的最低工作年限後,可自由流動。

但是,並非所有的高校委託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在畢業後都心甘情願地遵守當初的委託培養協議。總有極個別者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單方面提出辭職申請。若是按照協議約定履行違約責任,高校應該是無話可說。可是,那極個別接受委託培養、單方辭職的博士研究生,往往難以與校方達到一致意見,產生勞動糾紛,甚至鬧上法院。

忻州某學院的副教授J,就因為脫產讀博後離職,與校方發生了不愉快的事兒。J2008年入職該校,2015年保留工作關係、工資待遇脫產讀博士,2018年拿到博士學位後回到學院繼續工作。按照雙方約定,J要在2023年6月30日後方式自由流動。可是,在2019年9月25日,J就單方面提出了辭職申請。

就此,J與校方產生了糾紛,校方起訴了J並撤訴,之後又向當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提起了仲裁請求,要求J向學校補償42萬元。

其實,這本是一件很簡單的民事合同糾紛。辭職是J的權利,受勞動法保護。只要是依法依約定辭職,就再稀疏平常不過了。可是,J與校方就補償的金額各執一詞,達不成共識,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我注意到不少網友聲援J,校方最終同意執行仲裁裁決,按程序辦理J的離職手續,賠償另談。

可是,這件事兒卻不同尋常。按理說,校方與J約定有服務協議,關於違約責任的補償,如何計算、怎麼支付等等,當是清清楚楚的,不應該有爭議才是,更不至於鬧上法院、訴請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當然,J補償校方,這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兒。至少金額有多少,最終會以裁決書記載的結果為準。

J這樣的博士研究生、高層次人才,又是大學副教授,當作感恩的表率。自己能夠在保留工作關係和一定的工資待遇的情況下,順利地讀完博士研究生,拿到學位,這樣的機會是學院給的。如果學院不支持不同意,那他要想讀博,就只能辭去學院的工作,在讀博的幾年間經濟上必須蒙受一定的損失,並且還將面臨潛在的就業風險。

站在人文情懷的角度,J當有感恩之心才是。在最低服務期限未滿的情況下,單方面違反約定提出離職申請,打亂了學院的發展計劃,為學校帶來短期的困擾,這顯然不是感恩的表現。

說白一點,自己拿到了博士學位了,可覓得更好的去處了,現在也不管學院了。照顧母親治病是一個因素,但這絕不是其辭職的充分理由。相信每一個人都能看得清,J的真實之意在何處,這本質上是不講感恩、不講情義的表現。

J這樣的博士研究生、高層次人才,又是大學副教授,當作誠信的表率。不得不說,J在服務期內單方面提出辭職,這是違反最低服務期限的約定。這個時候只要按照協議約定履行違約補償責任,J仍然是誠實信用的表現。遺憾的是,他與校方就補償的金額卻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J一方面單方不顧校方的發展利益堅決離職,另一方面又不認可校方主張的補償金額,很難讓人認為J不是為個人利益在考慮。

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概念——「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錢老曾在演講中稱:「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培養了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其實,錢老不是平白無故提出這樣的概念,他在教學中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是有感而發,也是在為教育發聲,提醒要防止把大學生培養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那麼,忻州某學院那個辭職的博士、副教授J,算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個人認為,現在可以說他是利己主義者,至於算不算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還要看仲裁結果。若是仲裁結果明確的補償金額確實為42萬元,那麼J的身上很難逃脫精緻利己主義者的影子!

友友們,那個脫產讀博後離職被校方索賠42萬的副教授J,你認為算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不妥,聯繫速刪)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掌權危害更大
    說到北大,有很多優秀的大學教授,說到錢理群,相信沒有哪個北大學生不知道他,錢理群被北大的學生評為最受歡迎十大教授之一,錢理群是北大中文系的資深教授,他深受許多學生們的愛戴,錢理群1939年出生,退休前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也是博士生導師,而且是清華大學中文系的兼職教授,可以說錢理群很有本事。
  • 北大教授:中國大學正培養出一批可怕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文/老K很多人對北大錢理群教授這段話並不陌生:「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
  • 北大教授:中國大學培養的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錢理群教授,在2002年從北大退休後轉教中學,他始終關注著中學和農村教育。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它指的是自我偽裝過頭,虛偽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有自己人生信條和行為準則,但他們的行為無一例外的出於利己的角度考慮。
  • 北大教授:中國大學培養的都是精緻利己主義者,這句話對嗎?
    此前有一位北大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如今的大學,培養的都是精緻利己主義者。」事後教授感悟,現在的大學生,尤其是名校大學生雙商高,善於偽裝。教授說的話不錯,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現在的年輕人追求的無非就兩樣,財、色,以前有個笑話:富豪爸爸問兒子:「你將來有什麼理想?」兒子:「金錢和女人。」
  • 清華北大博士碩士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
    臨平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中國哲學碩士東湖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法律碩士南苑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地球物理學博士甚至,給他們戴上了北大錢理群教授打造那頂著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帽子!您不也一樣,您就不追求自己的利益嗎?
  • 我們真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
    [1]這裡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術語是由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錢理群先生(以下簡稱錢老)提出的,提出至今已經十年[2],而此術語大概在近五年成為網絡熱詞。筆者發現社會上近些年出現該術語不同的流傳版本,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讀,林建華校長也常被社會媒體問起如何評價錢老的觀點[3]。在北大120周年校慶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可以坦然地像林建華校長一樣正視「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話題。社會到底如何理解這個概念或術語?
  • 你真的配當「精緻利己主義者」嗎?
    「精緻利己主義」一詞是來自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的一段話: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 北大教授錢理群:我們正在培養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然而在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方思想文化的傳播,教育培養上的更加逐利化,傳統文化也是更加式微,而一如橫渠四句這般蘊含著古人宏圖大願、濟世報國思想的名句也逐漸被精緻利己主義所代替。 何為精緻利己主義?北大教授錢理群便是這一說法的提出者。
  • 北大教授:中國大學教出的都是不顧及他人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利己主義者是說那些經過精心的打扮,或者偽裝的利己主義者,她們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和品味,但一切活動的核心都是利己。而中國的一些大學,包括許多名校,培養出來的大多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雖然他們的智商很高,但是卻充滿著虛偽和世俗,並且她們喜歡用體制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 俞敏洪:北大越來越多「精緻利己主義者」
    近日,俞敏洪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了北大教授錢理群,他引用錢教授的話說:越來越多的北大學生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其實更關注自己的成功,在上學的時候爭取班幹部、學生會主席,其實目的就是為了給自己爭取更多的資源。
  • 提出精緻利己主義者的81歲北大教授,曾考上北大卻拿到人大畢業證
    說到「精緻利己主義」這個詞彙其實單單從表面意思來講就能了解一二了,其主要指的是通過各種精緻偽裝來表面上來講是為了別人為了大眾,但是最終目的卻是為了自己追求私利,而說到這個詞的提出者其實是北大如今已經年過8旬的老教授錢理群,當時他對這個詞的闡釋十分清楚,那就是當下我國的一些高校包括清北這樣頂尖院校,存在一些高智商和精通各種手段表演的人,通過偽裝自己利用各種掌握的資源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 俞敏洪:北大越來越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關於女性言論,我沒有錯
    俞敏洪:北大越來越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關於女性的那些言論,我認為我並沒有錯!俞敏洪在一次訪談中說:北大的老教授錢理群在十多年就說,北大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已經變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北大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我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反思的問題!我承認錢老師所說的是事實。而且情況比他說的還要嚴重!不但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且還是粗鄙的利己主義者!
  • 北大教授錢理群:中國大學生都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陶行知首卷語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先生在退休之後仍然置身於教育事業,他在南師大附中開了一門選修課,目的是完善學生的基礎教育。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對大學的教育失望。錢教授認為,現在的大學培養的大多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為何部分單位引進博後的待遇高過教授?不覺得怪嗎?
    為什麼現在有的單位讀博士後待遇比教授高?您覺得正常嗎?也許,只有在博士畢業後,自己經歷過博後階段才能對這個話題有著更深的感悟。不少博導人好,樂意幫扶自己學。在博士達到畢業要求後,願意放其早點畢業。科研成果不夠,再通過2年博後階段提升。
  • 什麼是精緻利己主義者?
    精緻利己主義這一詞,是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在談到中國當代教育狀況時說的一番話,他說到:「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 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大學教育的失敗,教育不能只為就業
    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曾經這麼說,但是也有反對者。或許要了解真相就是留意我們身邊的人,細細品味一番,也許就能找到答案。是不是存在這樣的人,在別人犯錯的時候,立刻要求對方道歉,可是換成自己,卻緘口不言。當有問題來臨,不假思索將錯誤推向別人,當證明自己錯了,卻從不道歉。
  • 北大包麗「走了」:珍愛生命,遠離精緻利己主義者的「精明」愛情
    4月12日,北大女生包麗腦死亡去世,在經歷半年多的治療以後,她還是選擇了離開!事件的起因,讓人難過得喘不過氣來!北大女生包麗事件始末包麗,北京大學法學院大三學生,文藝部部長,同學眼中,一個性格溫和,漂亮可人,讓人如沐春風的女孩!
  • 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潔潔良(真名:田佳良)
    即將讀博的田,即將政審的趙,已經不是初入大學乳臭未乾的孩子了。看過他們的微博截圖,讓你對現實中這個年歲的人有了一種發自心底的感嘆:圖樣圖森破。我甚至不願意用精緻利己主義者來評價二人。「精緻的利己主義」的說法來自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的一段話:「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 離職博士被索賠42萬,單位與個人都要兼顧「法理情」
    受到輿論廣泛關注的忻州師範學院副教授賈某青「脫產讀博後離職」事件,近日又被推上熱搜。賈某青與學校之間的勞動糾紛,在歷經差不多一年之後,最近取得了新進展。根據澎湃新聞報導,「這兩天校方終於同意了執行仲裁裁決,按程序辦理我的離職,賠償費用再另談。」賈某青說。
  • 「鑿壁偷光」的匡衡是一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長大後,也讀了很多書,發現匡衡原來是「鑿壁偷光」。「借」和「偷」一字之差,匡衡的人設就轟然崩塌。因為讀了歷史你會發現,匡衡的一生都在「偷」。年少偷光,為官盜名,老來竊田。漢元帝一看,嘿,你不就是溫良之人嗎,幹嘛說的這麼委婉。隨即提拔匡衡做了光祿大夫,兼任太子太傅。不久又升任御史大夫。就這樣,匡衡從一介寒士,打拼不到20年就進入了權力中樞。本該造福蒼生的大儒,嘗過權利的滋味,便開始了俗不可耐的爭權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