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別再被妄語所欺騙了!

2020-12-13 青衫菩提

佛教:「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別再被妄語所欺騙了!

「照見五蘊皆空」。當觀自在菩薩行持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就用般若智光照見五蘊悉皆空幻,無有實際。「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佛法中的「色法」,指物質現象。「蘊」是聚集之義,因緣和合是就會聚集起某種暫時的現象。五蘊中的「色蘊」特指與「心」相對的「色身」的聚集。

「色」,是一種總合的說法,如果分開來說,就是四大:地、水、火、風。我們身體比較堅固的部分,如骨骼、肌肉等,屬於「地大」。我們身體裡邊的水份,如血液、唾液、胃液、膽汁、其它體液,以及眼淚、尿等,當然也包括肌肉、臟器等裡面所含的水份,都屬於「水大」。

我們身體的能量、熱量屬於「火大」。大家知道,人要是死了,身體就冷了,因為「火大」散掉了。「風大」不僅指呼吸,體內氣血等的運行和肢體的一切運動都是風大的功能作用。

「四大」,實際上就是構成人體的物質的四種不同狀態。四大不是四種各自獨立的法,而是相互含攝,可以相互轉化的法。四大和合聚集起的暫時現象,就叫「色」或「色蘊」。

《心經》裡的這個色,既不是顏色的意思,也不是色情的意思,而是色身的意思,指我們的肉體。這裡還有一點要清楚的,就是有能造、所造兩種四大。能造的四大,叫大種性自性,或叫四大種,乃真心中所含藏之造色功能;所造的四大,叫四大所造色,即五根、六塵十一種色法。能造的四大是因,是種子;所造的四大是果,是現行。

「受、想、行、識」則是分開的說法。如果把它合起來說,就是「心」。所以,色蘊指身體,其它四蘊指精神。五蘊合起來,就指我們的身體和精神。也就是說,《心經》在講我們自己的事情,講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身心兩個方面。

「照見五蘊皆空」是說,如果我們破了迷,開了悟,有了智慧,學會用大乘般若智慧進行細緻入微的如實觀照,那麼我們就也能像觀音菩薩一樣真確地照見我們的身心虛幻不實。

這裡的「空」,並不是說五蘊不存在,而是說它雖然存在,卻變幻不定,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終必消失。人們往往誤解大乘佛法說的「空」,認為「空」就是什麼也沒有。什麼也沒有,那不是佛教的觀點,正是佛教毫不留情批判的「斷滅論」或「惡取空」。

佛教的觀點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緣和合,有生有滅,不真實,不長存。這個肉體,從小到大,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最後呢,任憑你有億萬財產,權傾朝野,文章蓋世,神通天地,你也一定會死。它只是一種非常短暫的物質現象,當然不真實。精神呢,我們觀察自己的念頭,剎那、剎那,生、住、異、滅,所以,也是不真實的。

相關焦點

  •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學了七十五法,知道五蘊——色受想行識裡邊,每一個蘊包含哪些法,具體有哪些東西都知道了,然後再進一步分析,要「照見五蘊皆空」。怎麼空呢?我們要了解五蘊皆空,第一步先要了解五蘊是什麼東西(比如打仗時先弄清楚敵人是哪個,就不會亂打了),然後,在五蘊裡邊看它到底空不空,一步一步來。  「照見五蘊皆空」這句話,就是觀自在菩薩深般若波羅蜜多的一個智慧。
  • 照見五蘊皆空
    還有早期佛法裡面的五蘊修行境界和心經裡面的照見五蘊皆空,兩者是不是一回事情?」一、按照早期佛法知識,要如何依五蘊展開聞思修行? 二、早期佛法裡面的「五蘊」修行境界,和《心經》裡面的「照見五蘊皆空」,兩者是不是一回事情?在辨析「五蘊」修行境界和「照見五蘊皆空」是不是一回事情之前,需要對各自的概念、定義和語境作出詳細說明,否則無法直接予以肯定說「是」或者否定說「不同」。
  •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智敏上師
    學了七十五法,知道五蘊——色受想行識裡邊,每一個蘊包含哪些法,具體有哪些東西都知道了,然後再進一步分析,要「照見五蘊皆空」。怎麼空呢?我們要了解五蘊皆空,第一步先要了解五蘊是什麼東西(比如打仗時先弄清楚敵人是哪個,就不會亂打了),然後,在五蘊裡邊看它到底空不空,一步一步來。
  • 時照見五蘊皆空
    第一,這裡說「時」,而實無時,皆是善巧方便故。所謂「時」,實在是由我們眾生的妄想構成的。過去,現在、未來、一瞬間、多劫等等,皆因分別而致,無不都是我們思想妄動之故。佛法亙古至今,始終不離當念,本無所住。心動時,因分別所致,有了前時、後時。心若不動,則時時刻刻都一樣,無有分別,還有什麼過去、現在、未來呢?還有什麼時間的分界線呢?
  • 一人之下536:無根生把吳曼推上了「照見五蘊皆空」的涅槃死路!
    本話原本講了一件很普通的故事,那就是在闡述無根生如何「坑」死的全性大佬吳曼,然而作者卻把這很普通的故事掛上了佛教的涅槃羽化之道。「無根生把吳曼推上了『照見五蘊皆空』的涅槃死路」!無根生用大手段去做了一件很「下作」的事。
  • 佛教的「妄語」的意思是什麼?
    在佛教中,妄語為十惡之一即虛妄不實的言語凡是存心騙人不論利用何種方法使得被騙的人領解之時不管能否達到妄語的目的即成妄語罪而在妄語中還有上人法妄語、大妄語中妄語、及小妄語之分上人法是指賢聖所修所證的法。所修法,如所修的三十七菩提分法以及種種的三昧法門;所證法,如所證得的三賢十聖的階位。自己並未修到或證到,妄言說自己修到證到了,或者沒有看到什麼鏡像,非說自己看到了,說的有聲有色。這些都歸於上人法妄語。出家人說此妄語破底子戒,居士說此妄語破五戒中的不妄語戒。有些人即便有必定的境地,也見到了一些景象,但也不能隨意說。詆毀佛法僧:這個罪很大。
  • 佛家常說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漫談品禪》第26回我們常常看到影視劇中,僧人們常說:「出家人四大皆空,出家人六根清淨等」,在《心經》中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分別是什麼意思?之間是否有聯繫?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
  •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說明「行深般若波羅蜜」,這是什麼境界呢?「照見」是一見一切見,見道位、修道位、證道位圓滿一體。沒有講看見,沒有講聽見,是「照見」。怎麼說是什麼初住位的菩薩?菩提還退轉嗎?「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也叫「五陰」。「蘊」字的結構,上面草字頭,下面是個絞絲,都是些糾纏人的東西;中間是個日,表智慧;下面是個皿字,表工具。重重複復,把智慧包在中間,所以「蘊」呢,帶有陰暗之義,非智慧而不可見。所表之義為:任何一法都包容無量法。
  • 心經:依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會有哪幾重境界
    那麼當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民經》後,遵循觀自在菩薩的教導,依止於般若波羅蜜多,去觀照五蘊時,祈願得證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是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後,一下子就照見了五蘊皆空的,還是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過程中漸次照見五蘊皆空的呢?佛陀當年的證悟也是有個修習過程的,因此照見五蘊皆空也絕不會是一蹴而就的。
  • 《心經》逐句解讀——五蘊皆空
    經文不但解釋了什麼是「空」,也解釋了如何「空」,中段的[究竟涅槃]也更能給修持之人信心。第一句「觀自在...渡一切苦厄。」像是全經總論,如果能做到"五蘊皆空"就不用往下看了,是給最有根器的人看的。後面兩句以「舍利子」開頭的是給第二等根器的人,「先破我執,再破法執」。
  • 你知道「五蘊皆空」中五蘊指什麼嗎?
    《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最廣為人知的佛經之一,目前最廣為讀誦的是玄奘大師譯著的260字版本的《心經》。那麼其中「五蘊皆空」的「五蘊」到底是指什麼您知道嗎? 五蘊的「蘊」是梵文的音譯,意義是積聚或者和合。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個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裡的精神現象。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諸多經典中,有一部佛經,只有260個字,雖然這部佛經字數較少,但流傳最廣,幾乎人人都會背誦此經。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什麼是五蘊,何為五蘊皆空?李雙林
    我們經常讀《心經》,《心經》上有一句話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裡提到了一個五蘊,那什麼叫五蘊?那麼這句話的大概意思也就是說啊,觀音菩薩在進入波若生觀狀態時,這是一個狀態,照見了五蘊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能夠去主宰決定的。所以能夠擺脫一切痛苦和災難。
  • 妄語第一惡!妄語是真正的'毒'
    實際上,如果他如實向對方解釋,對方也不至於強迫他,這往往就是他習慣了說妄語。 有些人覺得:現在經濟社會,不說假話根本活不下去.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正法念處經》中說:"實為第一善,妄語第一惡,舍過取功德,是人人中勝."什麼意思呢?
  • 《心經》中所說的「究竟涅槃」是什麼意思?了悟佛家終極之境
    《心經》 是大乘《大般若經》中的核心經卷,也可說是整個佛教的中心思想,其內容是已行深般若智慧的觀自在菩薩在佛國淨土之上的感悟及心得,就如同觀自在菩薩站在彼岸之上為還未開悟之人描繪「空境」之風景。藉此來引導眾生早登樂土。這便是經中所說的「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是大乘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典籍,《心經》的譯本很多,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心經》首句五蘊皆空,五蘊指什麼,為什麼觀自在菩薩說它是空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心經》《心經》第一句中的五蘊指什麼呢,為什麼菩薩說它皆空呢?而至於「空」也不代表沒有,佛法中所說的的空不是「斷滅空」而是「真空」,也就是空相,指的是不著虛相,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五蘊。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分三藏(經律論)十二部經(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官方刊刻的《大藏經》,收錄佛教經典1669部、7168卷,共計5600多萬字。
  • 《心經》中的「無無明」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又要「無無明盡」?
    那麼,這裡的「無無明」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又要「無無明盡」?在知道這個之前,我們首先要懂得,什麼是無明。佛教當中,把無明分為兩種,一種是來自自身的一種顛倒妄見。還有一種是無始以來,就存在自身內的。簡單點說,一種就是來自外界所引起的煩惱,另一種就是來自本身所引起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