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隨著大腸癌篩查的火熱進行,很多大腸息肉被醫生朋友們的火眼給發現。今兒個就跟大家講講大腸息肉那些事!
(圖片來自網絡)
什麼是大腸息肉呢?大腸息肉是指一類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在沒有明確病理性質之前,統稱為大腸息肉,包括結腸息肉和直腸息肉,多見於直腸和乙狀結腸。通常無任何症狀而被人忽視,少數患者因息肉大而引起腸道症狀:腹部不適、便血、大便性質及排便習慣改變等。
大腸息肉的病因有哪些呢?
遺傳因素
若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有大腸腫瘤病史,則患大腸息肉的風險明顯增高。
飲食因素
長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會增加發病的機率。據統計在北美、歐美國家更容易出現大腸息肉患者。
炎性刺激
大腸黏膜長期慢性炎症,腸黏膜受到反覆刺激,從而形成局部的息肉病變。
疾病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者,動脈粥樣硬化者,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老年人群更容易造成大腸息肉的可能。除此之外過於肥胖,又或者是接受放療,也同樣會導致這類情況的出現。
(圖片來自網絡)
根據息肉的病理分型
可將大腸息肉分為以下類型
腫瘤性息肉(癌前期病變,癌變率為40%以上)
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
管狀腺瘤
圓形或橢圓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徑在1釐米以下。80%有蒂。其癌變率在1%~5%左右。
絨毛狀腺瘤
較管狀腺瘤少見,絕大多數為單發。一般體積都較大,直徑大多在1釐米以上,大部分為廣基,約10~20%可以有蒂。分布以直腸最多,其次為乙狀結腸。其癌變率是管狀腺瘤的10倍以上。
管狀絨毛狀腺瘤
同時具有上述兩種結構的腺瘤。其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圖片來自網絡)
非腫瘤性息肉(也可發生癌變)
炎性息肉
腸黏膜長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樣芽腫,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腸病等炎性腸道疾病所致的息肉。常為多發性,多數較小,直徑常在1cm以下。
增生性息肉
最常見的一種息肉,又稱化生性息肉。分布以遠側大腸為多,一般較小,直徑很少超過1cm,一般不發生惡變。
錯構瘤性
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著息肉症候群。
(圖片來自網絡)
欲知大腸息肉後事如何,
且看下回分解!
相關閱讀
做了白內障手術還會復發嗎?
能不能用茶服「藥」?
冬令進補,首選膏方
非油炸食品真的比油炸食品更健康嗎?
得了皮膚病,為什麼要看腎內科?
原標題:《大腸息肉 知多少(一)》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