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裡達在病床上畫出生命傳奇,馬蒂斯在輪椅上剪出另一片天地

2020-12-17 中國網文化

無論對於弗裡達還是米開朗基羅,繪畫都是他們挑戰命運以及自我實現的方式

「痛苦沒有盡頭,它有具體的形式。有時,它是物質方面的凌虐,比如災難、疾病、命運多舛、人類的惡意。有時,它藏在人的內心。」法國著名文豪羅曼·羅蘭在《名人傳》中說。

前一種痛苦,墨西哥傳奇女畫家弗裡達·卡羅可謂嘗盡了。死亡的陰影,幾乎籠罩了她的一生——六歲時患上小兒麻痺症,致使右腿萎縮;18歲遭遇嚴重車禍,脊柱、骨盆、腿骨等身體多個部位斷裂,腹部和子宮更是被一根鐵欄杆刺穿;至少經歷過32次外科手術,大多數在脊椎和右腿上……

床上作畫的弗裡達

車禍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弗裡達不得不躺在床上。無意間,她開始以塗塗畫畫作為消遣。最終,繪畫重塑了她的人生。日後弗裡達在寫給畫商好友朱利安·利維的一封信裡,提到了自己與繪畫的結緣,稱當時由於出了車禍,她被石膏胸衣禁錮在床上,非常煩悶,所以決定做點什麼。靠著從父親那裡偷拿的一些油畫顏料和母親為她定做的特殊的畫架——因為她坐不起來,「我就這樣開始了繪畫。」

弗裡達的畫

久病對弗裡達形成的禁錮,使她的繪畫世界是那樣獨特。她畫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她坦言這是因為「我常常獨在」「我就是自己最熟悉的最好的主題」。弗裡達將自己看成了一個私人的世界,將其投射在畫布上。其間能夠讓人感受到累累病痛給她帶來的變化,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狀態上的。例如,她筆下自己的身體常常是裸露並且帶傷的,甚至有時把身體裡外翻了個個兒,心臟被置於胸前,並如X光那樣顯示自己斷裂的脊柱。即便她畫水果或花卉,其意象往往也經過她自己的形象來加以過濾。她也畫了自己的很多想像與夢境,「正如那場車禍改變了我的道路,許多事情阻礙我去實現一般人所認為是正常的願望,而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比畫出那些難以實現的願望更正常了」。

弗裡達的畫

弗裡達憑藉自畫像所展露的才華,讓畢卡索都自嘆不如。痛苦與力量都滲透在她的繪畫中,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讓觀者面對她的畫時很難不有所動容。繪畫,成了弗裡達抗爭命運也是自我創造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樣是一生為痛苦所困,一生以藝術來對抗痛苦,「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米開朗基羅的痛苦,屬於羅曼·羅蘭所言的後一種。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出生於佛羅倫斯的一個中產者家庭,他的一生也堪稱富有。他卻從來捨不得享受,過著僧侶般的貧苦生活,結石、痛風等各種疾病纏上了他,傲慢的脾氣、猜忌的性格也讓他缺乏人緣。最讓他感到痛苦的,其實來自靈魂。

1508年,為西斯廷教堂畫天頂及牆壁的壁畫,米開朗基羅開始了生命中最暗淡也最崇高的歲月。這是體量巨大、難度非凡的工程。整整四年,他把自己鎖在教堂裡,不知疲倦地幾乎是獨立進行著這項工程,還要應對來自家庭成員的索取、盤剝。在此期間,他曾給二弟弟寫信道:「我在這兒生活得很苦悶,身體極度勞累。我什麼朋友都沒有,而我也不想有朋友……我很少有時間自由自在地吃頓飯,別再讓我煩心了,因為哪怕再多一丁點兒的煩惱,我都受不了。」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天頂壁畫

此後,羅馬綿延的戰禍、橫行的瘟疫,加上疾病的侵襲,讓米開朗基羅始終陷入痛苦,他卻一直忘我地工作著。他將奮鬥當成了一種精神需要,把一切虛無狂亂發洩在工作中。米開朗基羅最終活了89歲,也將自己活成藝術史上「最接近神的人」。

百年前,一場流感曾席捲全球,蒙克和蒙德裡安卻都因此迎來創作靈感的迸發

困局、險途、逆境,誰能終其一生有幸避免?而那些堪稱偉大的藝術家,往往格外能夠抓住面對挑戰時的機遇,讓人生從罅隙中開出花來。

1918年至1920年間,「西班牙流感」曾席捲全球,甚至波及偏遠的太平洋島嶼和寒冷的北極地區,總共感染了全世界大約五億人,佔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造成大約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兩位藝術大師——愛德華·蒙克和皮特·蒙德裡安,卻都因此次流感,迎來了創作靈感的迸發。

蒙克《西班牙流感後的自畫像》

對於蒙克是否「中招」過此次流感,學界眾說紛紜,他卻通過一系列自畫像和素描作品,確鑿地將這場流感帶給人們的恐懼傳遞出來,甚至能讓觀者從中看到無聲的尖叫。名為《西班牙流感後的自畫像》的油畫,蒙克至少畫了三幅。它們是少數根據這一流行病創作的藝術作品,也是蒙克藝術生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少時目睹多位親人因病離世,自己也一直體弱多病,這使得疾病和死亡給了蒙克尤為深刻的感觸,也成為貫穿蒙克一生的創作主題。在其中一幅《西班牙流感後的自畫像》中,畫面中間坐在椅子上的人,罩在過於寬大的晨袍之下,顯得格外瘦削、憔悴、怪異,橙紅的色調讓人不免察覺到他或許正在發燒。而在蒙克的另一幅同名油畫中,他則畫了虛弱的恢復者雙腮塌陷,畫面左上方的白色窗戶,似乎表明光線從外面照了進來,隱隱給了人們些許希望。作品儘管同名,但構圖、著色均完全不同,由此可見藝術家面對流感題材的思考絕非浮於表面。

蒙克《西班牙流感後的自畫像》

據說蒙德裡安曾感染此次流感,病症持續了數月。而在養病的這段時間裡,蒙德裡安反而格外安心地在自己的工作室裡進行繪畫創作。日後他曾在給友人的信件中寫道:「當我染上流感時,我注意到一個人可以多麼極不情願地變得全神貫注,而且隨之而來將有更好的藝術品出現。」

蒙德裡安1919年的作品

養病的這段時期的確對蒙德裡安的繪畫產生了幫助。蒙德裡安藝術風格上最為關鍵的轉變,自1919年開始,他使用直線、直角、三原色等更基本的元素創作組成了獨具辨識度的抽象畫面。日後蒙德裡安最廣為人知的「格子畫」正來自於此。

即便在人生暮年,遭遇突如其來的病痛疾苦,仍有藝術家能夠從容應對,甚至「衰年變法」,從中可以見出的,是他們對於命運的不懼。

晚年的馬蒂斯

72歲的「野獸派」繪畫創始人馬蒂斯在經歷過腸癌手術之後,身體虛弱得難以站在畫布前揮筆作畫了。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輪椅上,他將藝術創作轉向了一種新的媒介——剪紙。為了剪出花花綠綠、色彩豔麗的作品,他親自動手染出需要的彩紙,拿著剪刀、別針、圖釘變著紙上魔術,創造出充滿幻想情調的動植物、人物、圖形。停下來時,他會久久凝視貼上牆面的剪紙,讓助手一遍又一遍按照他的心意組合粘貼。在馬蒂斯位於南法的工作室裡,他的剪紙作品幾乎貼滿了房間牆壁,從大小適中漸漸發展到牆壁和房間般大小。

晚年的馬蒂斯

「我現在雖然不能站起來走動,但我為自己創造了一個進去散步的花園,一切都在這兒,水果、花朵、樹葉,還有飛翔的小鳥……」在人生的最後十多年,馬蒂斯的精神狀態非但不似一個飽經磨難的老人,反而像是返老還童,有著孩子般揮霍不完的創作熱情。剪紙給病痛中的馬蒂斯帶來了快樂,也成為他藝術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章,使得馬蒂斯晚年的作品炙熱而富有生機,創造了「大裝飾藝術」的概念。

馬蒂斯的剪紙

晚年棲居在吉維尼花園的印象派藝術大師莫奈,患上了嚴重的眼疾。他的視網膜嚴重病變,以致無法分辨色調,繪畫時只能憑顏料錫管上所標的字母來辨別顏色,憑記憶對事物作畫,且提筆時不得不把眼睛湊得很近。對於這樣一種痛苦,他曾在給友人的信裡提及:「我畫畫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困難得多,我希望我能做好,如果有雙好眼睛的話,我還能畫到100歲。」可莫奈仍在畫,畫一幅比一幅大的《睡蓮》,畫那些水上花園的旖旎風景。

莫奈晚年畫下的睡蓮

這一時期莫奈的繪畫風格的確相較從前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畫面更為模糊朦朧、色彩濃重。他卻也仿佛掙脫了色彩的束縛,更加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作畫。有藝術評論家稱,此時正常人對睡蓮形象的固有感知已無法禁錮莫奈,他用畫筆繪出了內心視界睡蓮的色彩,那是精神的顏色,真實屬於他的個人意識。

莫奈晚年作品

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在生命的尾聲,馬蒂斯剪出了不朽的《藍色裸體》
    這些僅僅用一些紙張、別針和剪刀變換出的作品奇妙地好似被施了魔術,讓人不可思議。同樣不可思議的還有它們誕生的環境——它們出自一位老人之手,他甚至沒有攙扶都站不起來,常常只能靠輪椅度日,直到最後不得不臥床休養。
  • 傳奇女畫家弗裡達:跌宕起伏的血色人生
    ——迭戈·裡維拉弗裡達·卡羅,墨西哥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女性畫家。她一生與磨難為伴,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床上度過,但依舊成績斐然,作品價格更是高居全球女畫家之首。她信仰共產主義,她酗酒、雙性戀,她渴望重生又迷戀死亡,她以挑釁的神情掩蓋孤獨而沉重的靈魂,用支離破碎描繪絢爛人生。
  • 以「亡靈節」菜譜展現弗裡達傳奇一生,F.G.哈根貝克:
    「我想讓魔幻現實主義回歸墨西哥主流」本報記者 趙妍 發自上海墨西哥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女畫家弗裡達?
  • 弗裡達,20世紀最獨特的女性藝術符號,痛苦澆灌出的生命之花
    為了減輕弗裡達困在病床上的枯燥感,父母為她改造了房間,並在她頭頂上安放了一面鏡子,讓她能夠看到自己。也正因為如此,弗裡達開始了對自己的觀察和描繪,最終導致她留下的一百五十多幅作品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是自畫像。如果說車禍是弗裡達開啟繪畫的意外的話,與迭戈的結合,則讓弗裡達幸運的站到了當時藝術圈層的最中心。
  • :弗裡達為何在疫情期間大受歡迎?
    病床在弗裡達本人到達之前,就被卡車運到了展館外,靜候著主人。觥籌交錯,龍舌蘭飄香。這位藝術家彼時46歲,這個世界留給她的日子不到一年。在弗裡達短暫一生的大多數日子裡,她都不得不臥病在床,飽嘗傷痛與疾病之苦。然而她的藍房子,這個墨西哥城裡的禁錮之家,在她的魔法下成為了一個聖堂,一個五彩斑斕的展覽館,弗裡達就在這裡開出藝術之花。
  • 馬蒂斯的剪紙,一生的修行(圖)
    馬蒂斯60年藝術生涯的全部樂趣全都凝聚在這些炙熱而美麗的晚期作品之中了,如此生機勃勃、慷慨而又強烈,從一個展廳綿延到另一個展廳,讓人仿佛置身一個鮮花盛開的大花園。  這些僅僅用一些紙張、別針和剪刀變換出的作品奇妙得好似被施了魔術,讓人不可思議。同樣不可思議的還有它們誕生的環境—它們出自一位老人之手,他甚至沒有攙扶都站不起來,常常只能靠輪椅度日,直到最後不得不臥床休養。
  • 送你一份馬蒂斯的剪紙鍊金術指南
    馬蒂斯不得不放下畫筆,轉而用彩紙和剪刀進行創作。雖然他生命的最後時光幾乎都在病榻上度過,但馬蒂斯的創造力卻從未停息。馬蒂斯 - 《藍色裸體》創作剪紙時,馬蒂斯先把畫紙塗上顏料,再剪出形狀進行構圖。一般而言,馬蒂斯會將上過色的畫紙按色系擺放在工作室的地板上,比照搭配形成畫面。
  • 蓬皮杜將紀念馬蒂斯誕辰150周年,在插圖與剪紙裡與他相遇
    馬蒂斯用簡單的線條勾勒了牧神半人半羊的形象,他正吹著雙管蘆笛,身邊躺著六個懶洋洋的裸女。除此之外,他還為《窗口》一詩配圖,這是一張出色的銅板風景畫,畫面上寥寥幾筆,卻把遠山、浮雲、叢林、行船和大氣都表現出來了。畫面的一角是被風吹動的窗簾,窗簾上的阿拉伯式花紋很有馬蒂斯的特色。整個畫面給人清新明快的感覺。
  • 輪椅上的小作家 妙手譜出多彩「奇遇記」
    ……中國童話節童話故事創作大賽上,一篇名為《浪浪奇遇記》的童話深深吸引了評委們的眼球,將比賽的銀獎收入囊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手創造了這場神奇冒險,賦予主人公浪浪「溫柔」魔法的小作家,竟是一名坐在輪椅上的11歲小男孩。他的名字叫陳昌辛,是龍崗區平湖中心小學五年級6班的一名學生,儘管雙腿無法行走,但他只要拿起紙筆,便可以輕鬆開啟令人心曠神怡的多彩「奇遇記」。
  • 永安:蘇豔紅 輪椅上的「電商夢」
    在一次體育訓練中,蘇豔紅不慎跌落,造成脊髓嚴重損傷,下肢癱瘓,從此坐上了輪椅。「當時,摔下來的時候,感覺腿都不是自己的,不知道腿去哪了。」蘇豔紅回憶道。正是花季的青春時光,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蘇豔紅迷茫過,傷心過。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蘇豔紅看著年邁的父母忙著照顧自己,心裡愧疚。手術後初期,蘇豔紅每天堅持康復訓練,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練習站立。
  • 一生支離破碎卻又色彩斑斕:墨西哥傳奇女畫家弗裡達卡羅
    墨西哥最富傳奇色彩的女畫家:弗裡達卡羅。作為女人,她的一生支離破碎卻又色彩斑斕。作為名人,她集才女、蕩婦、酒鬼、殘疾、女同等多重身份於一身,極富爭議。在上世紀,她擁有著全世界的崇拜者,甚至連畢卡索都曾主動宴請她,還說畫不出她那麼好的頭像來。她有著「雌雄同體」般的相貌;標誌性的連成一條線的粗眉;烏黑的杏仁狀的眼睛;眼神稍稍有些向外睥睨,性感的嘴唇上依稀可見一撇鬍子;認識她的人都說,她的智慧和幽默就在那雙眼睛裡。她的目光銳利,讓人覺得無從掩飾,同時也表達她不屈服的人生態度。
  • 坐著輪椅 也要「站」上三尺講臺
    如果說世間上確有平凡而偉大的工作那麼一定是教師這一職業在永州有這樣一位教師輪椅限制了他的身體卻無法阻礙他的夢想他10年如一日地堅守在教書育人第一線他就是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張瓊宇■張瓊宇名片他2009年博士畢業後因突發疾病導致雙下肢截癱,劃著輪椅「走」上了講臺。10年來,他一邊在輪椅上與殘障和病痛作鬥爭,一邊紮根於講臺堅守教書育人的第一線,深受學生喜愛。曾獲全國優秀教師、湖南省優秀教師等榮譽。問起堅守的動力,他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像我這樣的身體,不可能再去追求生命的長度。但老師這個職業讓我有信心和力量去追求生命的寬度和厚度。」
  • 主演《弗裡達》,身高158cm的墨西哥一姐,勵志硬核薩爾瑪·海耶克
    薩爾瑪·海耶克薩爾瑪·海耶克在《紐約時報》上發布了一篇長文,揭露了在拍攝電影《弗裡達》時,哈維·韋恩斯坦像陰魂不散的惡魔一樣騷擾她,並提出了很多令人作嘔的要求。上大學時,讀到一半的她為了追求演藝事業,又背著父母偷偷輟學跑去演戲。
  • 百位世界繪畫大師之馬蒂斯,藝術設計素材,高清作品,珍藏
    總評:馬蒂斯被稱為與畢卡索是20世紀最重要的兩位畫家,野獸派創始人。小編的絕對偶像,其作品趣味性十足,適合做裝飾畫、衣服等衍生品。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出生在法國北部-加來海峽諾爾省勒卡託康布雷西,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野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豪華、寧靜、歡樂》《生活的歡樂》《開著的窗戶》《戴帽的婦人》等。
  • 《薄荷心:弗裡達卡羅的秘密筆記》:亡靈祭臺上的苦痛綻放
    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薄荷心》中,墨西哥作家F.G.哈根貝克用墨西哥國寶級女畫家弗裡達·卡羅和死亡教母的一場交易勾畫了弗裡達在死亡獻祭過程中苦痛綻放的傳奇一生。弗裡達·卡羅是享譽世界的墨西哥女畫家。她幼年曾患小兒麻痺症,青春時期經歷一場致命、影響終生的車禍。她一生做過31次手術,她信仰共產主義,她多情卻又深愛自己的丈夫迭戈,終生彼此傷害卻又無法分離。
  • 輪椅上的科學巨人:霍金的傳奇人生
    他的專著《時間簡史》,1988年首次出版,截止2019年,已再版十餘次,被譯成40多種語言,全球發行量超過2500萬冊,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著作。一提到霍金,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是一位坐在電動輪椅上的科學家形象:
  • MoMA裡浪漫而尖銳的她她她:弗裡達,朵拉·瑪爾,卡恩
    「超現實主義」陣營裡缺失的名字20世紀20年代,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拉下帷幕,為了抗議戰爭而生的達達主義也失去了其生命活力。本是達達主義追隨者的巴黎作家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扛起了一面新的旗幟:超現實主義。
  • 剪出紙上「表情」送到天南地北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秋瑜 通訊員 李秋實「從小剪紙剪到老」李楓從小就和奶奶學剪紙,「小時候,看奶奶用攢起來的包裝紙剪蝙蝠等圖案,我就很有興趣也跟著學,開始的時候只能剪一些洞洞,到六七歲的時候,能剪出各種樹葉的形狀,家裡人都誇好看。」
  • 輪椅上「走」出美麗人生
    輪椅上「走」出美麗人生 2012-10-29 來源:《中國教育報》   一進門,輪椅上熟悉的身影一如往常地出現在眼前。清爽的短髮,秀氣的面龐,侯晶晶正面帶微笑地等著自己的學生上課。  提前10分鐘到教室,和學生們課前略做交流,從2004年留校任教至今,這個習慣侯晶晶堅持了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