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孩子跟我談條件,從心理的角度看,我開心極了

2020-08-21 擺渡幸福金子


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只有一個字——推!

把孩子一步一步從我們的懷裡,身邊、家裡,安全、平穩、快樂、有愛的推出去,讓他們可以獨立自主的,有尊嚴的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那麼我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寶貝:「媽媽,到幼兒園,你抱著我,親我兩下,我哭一會兒,好嗎?」

我笑著說:「好呀,沒問題,媽媽在幼兒園門口看你哭兩分鐘。」


眼淚汪汪,聲音都是帶哭腔的。

寶貝:「媽媽,到幼兒園,你抱著我,親我兩下,我哭一會兒,好嗎?」

我:「好的……」

一句話,從開始送她去幼兒園出門開始,像複讀機一樣不斷重複,我不停的回應。

這是送她去幼兒園的第二周,這句話重複了一周!

九月份,我的小寶貝剛好三歲,是去幼兒園的年齡,這個時期是人生的重要時刻——分離焦慮!是每個父母和寶貝都要面臨的相互的分離焦慮!



如果沒分好,後期我們有可能養一個經常生病的孩子,如果沒分好,可能會成為人生中的心理創傷!

很幸運,我學習了很多關於寶寶的發展規律,更神奇的是寶寶的現實劇情都和我學到的一模一樣!

當我們了解了人類的發展規律和路徑,分離焦慮處理起來並沒有那麼難,完全可以是平穩過渡,提前籌謀。


第一步,在寶寶一個月左右就可以這麼做,寶寶的睡覺其實就是和媽媽的自然分離,等她睡醒的時候,媽媽即便是知道了寶寶已經醒了,我們也不要急著過去看她。



如果您喜歡觀察,您會發現,其實寶寶可以自己玩一會兒,東張西望一會兒,發現沒人,才會用「哭聲」叫人來。這時我們就可以有意為之。


第二步,在寶貝一歲半左右的時候,我們可以跟她玩分離遊戲。


有一種情況是,寶貝自己玩的正專注,我們可以離開幾分鐘,站

到一個我們可以看到她而她卻看不到我們的地方,觀察她。


你會發現,幾分鐘一點兒問題都沒有,她發現媽媽不在,到叫人,中間會有五到十分鐘。另一種情況是,跟寶貝玩躲貓貓,媽媽藏起來,但是給寶貝的有可以找到媽媽的提示。


第三步,等寶貝上幼兒園半年前,我們就要物色好我們要去的幼兒園,多帶寶貝去幼兒園逛逛,玩玩,熟悉環境,和老師打招呼,聊聊天,鍛鍊人際交往能力。


第四步,到了入園的時候,階梯入園的方式是很好的,現在大部分幼兒園都是這樣的操作模式。前三天都是由爸爸媽媽陪著一起上半天,第四天就要自己在幼兒園半天,第五天按照正常的時間,放學會稍稍早一點。


那麼第二周開始,寶貝會不會哭著不去呢?當然會了,秘訣只有一個,溫和而堅定的送她去幼兒園,哭兩天,只要我們保持溫和不發火,她只會哭幾分鐘而已,接下來她會幹嘛呢?


我們可能想不到一個三歲的孩子會談條件!

寶貝:「媽媽,你是不是最愛我了?」

我:「是呀」

寶貝:「那你別送我去幼兒園好不好?」

我聽後哭笑不得,一個三歲孩子還挺有邏輯的!

我淡定的說:「正因為媽媽最愛你,才要送你去幼兒園,讓更多好玩的小朋友陪你玩。下午我第一個來接你。並且可以給你帶禮物。待會兒到了幼兒園,我親你一下,你可以哭一會兒。」

寶貝:「媽媽,我不想哭一會兒了。」

我:「那我親你兩下。」

寶貝:「好的。」



可能我們覺得事情到這裡應該是結束了,寶貝肯定都適應了,事實並不是這樣,寶貝依然不想上幼兒園,大家仔細回想一下,寶貝們一般會在上幼兒園大概三個星期的時候,大部分寶貝會生病。

小雨會繼續跟我說:「媽媽,我害怕老師。媽媽,我在幼兒園吃不飽。媽媽,有小朋友很煩人,他氣我。媽媽,今天我幫你幹活吧……」就是每天都有好多事,我心裡暗自想笑,心想,你可真聰明可愛,這些路數,若不是你老娘我提前學習過,還真會相信你說的,會發愁頭疼的。

我淡淡的說:「哦,媽媽聽到了,抱抱吧。」然後問她:「媽媽更想知道幼兒園裡有什麼更好玩的事情,芳芳老師今天有教你們遊戲嗎?教教我唄。」

那麼我成功的轉移了她的注意力!

一個月後基本上就穩定了,可以高高興興的去幼兒園了。


那麼寶貝真要生病了怎麼辦呢?

他怎麼說不去幼兒園,我們都不同意,但是有一天早上,你一摸他頭好燙呀!生病了,我們會怎麼辦?慌亂的趕緊給老師請假,然後去醫院,然後回家後,好吃好喝伺候著,平時不讓吃的薯條漢堡可樂,都可以吃了,不讓看的手機電視讓看了,也不吵她了……

父母的心思沒錯,我們一門心思想讓寶貝快點好起來,可是方法錯了,大錯特錯了!寶貝的感覺恰恰相反,生病簡直太好了,這麼美的生病,我要經常生,生的時間夠長才好。所以我們會聽說過有些孩子會生各種怪病,不能上學,一上學就有病,且各大醫院查不出原因。

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我在胸前掛個孕婦牌都不好使,但是我掛了個精神病牌,我發現整個世界都友好了很多!一樣的道理。

那麼我來說說,我的大寶當時生病時,我是怎麼做的。我帶他去我們經常看病的醫生那,跟醫生商量好,先說要給他打針,他當然不打了,(嚴重的必須打針的除外)不打可以,吃藥,都是比較苦的,回家之後,我說生病了,你就休息吧,吃完藥,就睡覺。



我做的飯,全是清淡的,他最不喜歡的,我說沒辦法,你好了,給你做雞腿,咱們吃漢堡薯條可樂。他說媽媽能看電視嗎?我搖搖頭。那能出門玩嗎?我說生病是玩不動的。


半天之後,他覺得無聊,然後說,媽媽我想去幼兒園,我說可以呀,幼兒園飯好吃,還好玩,帶著藥去吧。第二天,他說,媽媽你摸摸我頭,我好了,不吃藥了。

在他幼兒園的日子,我還會時不時請假帶他出去玩。然後他很上進,早上要早早去幼兒園得全勤寶貝和小紅花。三年內基本上沒有生過病。

最後,想給爸爸媽媽們談點注意事項,我常常聽到很多朋友們給寶貝這麼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再不聽話送你去幼兒園讓老師管你。」「你怎麼這麼調皮搗蛋,明天就該去學校了,趕緊送去……」


孩子的感覺是:學校是個什麼地方?太可怕了,我媽那麼厲害,還有比她更厲害的地方和人(老師)!!他自然跟學校的正常功能聯繫不到一起。

送寶貝去幼兒園的時候,我們都是依依不捨,淚眼婆娑,一步幾回頭的,孩子怎麼認為呢?他通過對媽媽表情的觀察,得出一個結論,這個地方不安全!

如果我們常常說老師一些不該說的話,那麼孩子也不會對老師有正確的認知,有可能會認為老師是壞人!


我是金子,觀生活,聊感悟,遇故知,等有緣,擺渡幸福!入世的修行,大我的平靜!

希望我們的教育更加科學,減少創傷,增加愛意!希望我們的父母也更加的輕鬆快樂!

相關焦點

  • 知愈心理:我要看電視,不然不吃飯!當孩子學會談條件怎麼辦?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有朋友經常跟我抱怨說,我家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了,老愛跟我談條件。「你不讓我看電視,我就不吃飯了」「你不給我看電視,我就不寫作業了」「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不吃飯了」「你不帶我去遊樂園,我就不去興趣班了」 ......
  • 「讓我看一集動畫片,就去做作業」,面對孩子孩子談條件怎麼辦?
    「讓我看一集動畫片,就去做作業」,面對孩子孩子談條件怎麼辦?當3、4歲的小孩開始談條件,無疑會強力消磨老母親的耐心。「你給我買那個小汽車,我就早點睡覺」,「如果爸爸明天帶我去遊樂園,我就吃一個星期蔬菜」,「讓我看一集動畫片,我就去做作業」……
  • 4歲的孩子講條件:「不給看手機就不吃飯」,原因在於父母
    最近發現家裡的「熊孩子」越來越不像話了,讓她做點事就給我談判,講條件。我那個氣呀,有時恨不得打她,是不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這樣?讓她吃飯,她會說:「媽媽,我要看手機,你不讓我看我就不吃。」真的很難想像的到,4歲的孩子怎麼這麼多的理由和藉口,不是談條件就是「威脅」,步步緊逼,不依著她,就開始哭鬧,要不就告狀搬救兵(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使我不得不妥協,她就得逞了,唉,我的耐心被她消磨的一點一點的殆盡了。忍不住的對她大聲吼叫,甚至是想「躲著」她。
  • 跟孩子談條件,不如劃底線(父母必讀)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來源:張德芬空間(ID: tefenchangpublic)上次去吃火鍋,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子拿著一輛玩具車跑來跑去,服務人員端著鍋碗瓢盆穿行,他還是橫衝直撞。一旁的媽媽看見了,趕緊去制止:「別跑了,這樣很危險!」小孩子不管,繼續跑。
  • 離婚之後,離婚後前夫頻繁看孩子,我心裡不舒服,該怎麼做?
    文|朱身勇今天想要給大家談的是:前夫看孩子對生活造成影響。朱老師非常想請教你一個困擾了我很久的問題,我們離婚有半年,孩子9歲,孩子以前都是我自己帶的,一直在孩子面前也是在幫他維護好一個好爸爸的形象,孩子也非常的敬畏他的爸爸。
  • 我的「情人」,我的家(散文 心理篇)
    圖文 / 怡心理大觀心理說:成功的父母一輩子都是孩子的專屬心理諮詢師,我渴望我是兒子一輩子的心理諮詢師。都說兒子是媽媽前世的小情人,這話讓人覺得貼心、幸福。我的小情人今年13歲,在家排行老大(只生他一個),名喚張老大。他爸爸在兄妹當中排行老三,故稱張老三;我則排行老二,所以是曹老二。
  • 我如何跟孩子談錢?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童行學院(ID:tongxingplan) 童行學院是為3-12歲孩子提供系統性通識教育的課外學院,致力於成為兒童通識教育的引領者。中國人很少談「錢」,尤其認為和孩子談錢是件粗俗的事情。坊間流傳的說法是,不希望孩子從小太看重金錢,以免日後變得斤斤計較。
  • 孩子早戀了怎麼辦?跟李玫瑾教授學,技巧性地跟孩子談「愛」
    為了防止孩子早戀,父母首先要自我反省,在孩子16歲之前,父母一定都要給孩子足夠的重視和陪伴。如果孩子早戀,就要正確引導,比如寫封信告訴孩子,愛是什麼:女孩不要覺得相愛就是一生,買衣服況且貨比三家;男孩要明白自己日後要什麼,未必就會局限於當前的城市和工作。給孩子聊聊人生,聊爸爸媽媽的愛情,人能相扶到老一輩子,除了情愛,更有錢和健康都很重要。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靠譜嗎?我從心理學角度給你解釋,一次說透
    導讀:中國有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是不是靠譜呢?真的三歲定終生?我用我的知識,來給你做個解釋。文/37度暖爸首先,不賣關子,表達下我的觀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我並不完全認可,它的確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說它有一定道理,是因為這句話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
  • 9歲孩子失去父親,我是如何跟孩子談死亡的?
    而我一直在想,當一個孩子失去自己的親人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除了物質上的一些幫助,我認為,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安慰。   如何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談死亡?   1   因為不懂死亡,所以無法面對死亡   我們國家,幾乎沒有什麼關於死亡教育的書籍,也沒有任何課程。
  • 股神巴菲特:在「炫富」和「哭窮」的世界裡,要如何跟孩子談錢
    父母也要清楚的知道,和孩子談錢,並不單單是教他如何用錢,其背後有遠超錢本身的意義。錢的教育藏在細節裡巴菲特是一個成功的商業巨賈,那他作為父親,教育孩子是怎樣的呢?會怎麼跟孩子談錢?跟孩子談錢要趁早有人問巴菲特,父母在教育孩子理財時,犯的最大的錯誤是什麼?
  • 從心理學角度看15歲少女殺母案背後的悲劇根源
    女兒15歲,目前讀高一,就讀於某教學比較好的私立高中。據周圍鄰居講,女兒微胖,個頭比媽媽還高,以前比較愛說話,但近幾年卻不愛說話了,母女一直相依為命,當年張女士離婚時女兒才三歲,一直由媽媽帶大。事情的發生很突然,但據後來女兒的口供說她已經計劃一段時間了。這個答案讓人細思極恐。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女兒狠心殺了自己的媽媽,卻又沒有後悔,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把其中的真相一層層揭開。
  • 從命理學跟父母談孩子青春期心理輔導重要性
    12、從命理角度講,凡是八字身弱食傷旺的命局組合,這樣的孩子,包括成年以後也一樣,都屬多愁善感,容易被感情所左右的人,這個孩子在2013年因為青春叛逆行為,導致中斷讀書以後,在家裡成天喜歡看與靈魂、靈界有關係的劇情片,沉默寡言,沒有引起父母的注意,所以也就沒有去分析原因。13、問題出在哪裡?
  • 「不讓我玩手機,我就去死!」和孩子講條件,是最愚蠢的教育!
    杭州15歲男孩,因為媽媽不讓他玩手機,便一氣之下打破了12支水銀體溫計,將水銀全部吞下;一對年輕父母,想要二胎,跟大孩子商量,孩子脫口而出「你敢要二胎,我就敢去死!」……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學會了用「籌碼」來跟大人談條件?
  • 「給我看電視我才吃飯」:跟孩子講條件,是最愚蠢的教育
    「不給買玩具我就不寫作業!」「媽媽陪著我我才練琴!」想必很多媽媽都會遇到孩子跟自己講條件的問題,滿足他,下次可能還會這樣,甚至「得寸進尺」;不滿足,孩子真的不去做。所以孩子總講條件,家長該怎麼辦呢?1)孩子自我意識發展孩子跟大人講條件,其實是思維逐漸成熟、自我意識不斷發展的一種表現。2歲以後,孩子的身體迅速發育,自我意識也開始建立。這時候他們容易出現反抗情緒,喜歡以我為中心,也喜歡說「不」。
  • 如何跟三歲小孩溝通?
    01如何跟三歲小孩溝通?老弟的兩個雙胞胎女兒,轉眼間已經兩歲多了。兩個小侄女活潑可愛,性格迥異,給家裡人帶來了很多歡樂。做父母的人,往往都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經歷這樣一個階段:本來很聽話的小朋友,突然有一天開始學會跟你說不。而且,不僅是說不,他們常常還會問你為什麼,要跟你討價還價。這個階段往往出現在孩子2歲半到3歲期間。
  • 三歲孩子稍不順心就掀桌子,三歲看大,規矩要趁早給孩子立
    三歲的甜甜,脾氣有點大,奶奶做了麵條,甜甜非要吃米飯,奶奶說,下一頓給你做米飯,甜甜當即不開心,甚至掀起了桌子現在生活條件好,家裡孩子少了,很多都是獨生子女,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對孩子的寵愛可以說是有過而無不及。這樣的家庭氛圍,就導致了孩子任性、自私、沒規矩。
  • 《為何爸媽看不見我》:孩子拒絕交流,三個辦法提升父母感受性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會有這樣的感受,原本喜歡嘰嘰喳喳圍著自己說個不停的孩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只會跟父母說:「嗯」、「 哦」、「 好」了。曾幾何時,我們是否這樣和孩子交流:「媽媽,我不想上學了。」「你這小孩,小小年紀,咋就能不上學,長大想當環衛工人啊?」「我就不讓著妹妹。」「你是姐姐,比妹妹大,就應該讓著妹妹。」
  • 6歲兒子給爸爸寫信:我長大了 請在天堂看著我吧
    2017年12月,丈夫突然離世,年僅44歲。「孩子還小,我不知道如何告訴他這個事實。」劉女士說。「我就告訴他,爸爸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叫天堂。我沒有讓孩子參加追悼會,但是起靈的時候,他在場。」丈夫去世後,芋涵喜歡一個人獨自呆在房間裡,不希望有人打擾,他經常對媽媽說:「我感覺家變了。」
  • 「我14歲的女兒,寫了一封遺書」:孩子的不快樂,不是勸勸就能好
    「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幾乎每位家長都說過。作為父母,我們一直在以過來人的角度教育孩子,就是為了避免孩子走彎路。可孩子的成長有他們自己的軌跡,有時候家長的過度幹預只會讓孩子喘不過氣。一、「我14歲的女兒,寫了一封遺書」前些天,網上有條新聞吸引了不少家長的關注,從而引發了為人父母的一系列思考。有位媽媽,在14歲女兒自殺後發現了一封遺書,看完非常心痛!這個女孩像普通孩子一樣,每天都為學習而努力著,從表面上看你絕對發現不了她有任何自殺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