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了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數據。從近5年的數據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態度已經從不信任到觀望最終轉向了主動購買。這其中固然有政策推動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車的電池技術、整車性能等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市場主流產品的續航裡程已經從100公裡提升到了400公裡,有些新能源汽車續航裡程超過了500公裡。可以說,裡程焦慮的緩解對新能源車的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提升電池性能,是增強新能源汽車續航裡程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徑。不過,在現有條件下,電池重量和體積在整車中佔比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電池組數量的增加對車輛整體性能的提升已非常有限。畢竟,誰也不願意駕駛一塊「大電池」上路行駛。為此,眾多企業轉而研究如何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1月17日,位於安徽的國軒高科宣布,已開發出新一代軟包電芯,能量密度可達302wh/kg,計劃2019年建設生產線。目前量產的高能量密度圓柱磷酸鐵鋰電芯,年內能夠達到170wh/kg。如果按照現有的步驟演進,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裡程未來還將有穩步提升。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電池性能的提升離不開原料性領域的科技創新。從現有條件看,鋰電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仍是動力電池的最佳選擇。從鹽湖提鋰到鋰、鈷、鎳等關鍵元素的整體技術協同,可以說鋰化工行業的發展水平已成為動力電池技術進步的關鍵節點。
在電池技術穩步提升的同時,汽車輕量化也成為眾多車企關注的焦點。大眾集團北美公司(VWGoA)日前正式加入了「面向未來輕量化創新中心」(LIFT)並成為銀卡會員,目的是推動大眾集團研究輕量化金屬材料,為實現汽車輕量化做準備。事實上,從合金輪轂到碳纖維車身,汽車行業在輕量化領域中的探索從未停步。這是因為輕量化材料對車輛至關重要,它不僅可以提升車輛的經濟性,還能提升車輛的動力性能和續航能力。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在輕量化方面的需求更為迫切。相比之下,1噸重的新能源汽車和1.5噸的新能源車在續航方面的競爭優勢顯而易見。
與科學家們的技術攻關相比,在更大範圍內建設充電樁是緩解車主裡程焦慮的最現實方法。截至2017年底,我國充電樁建設數量達到45萬個,其中公共充電樁達21萬個,公共充電樁總量同比增長51%。然而,這些充電設施的布局不夠合理,利用率不足15%,可持續的商業發展模式尚未形成。不僅如此,在很多二三線城市充電樁的建設更為滯後,車主如果想選擇新能源汽車只能通過「飛線」的方式才能充電。
車,說到底還是人們的出行工具,能跑多遠,能不能順利回家是影響消費者選擇的最重要因素。無論是提升電池續航能力,還是大範圍建設充電樁,都是為了讓新能源車跑得更遠。在這方面,無論是科學家還是政府都需要再加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