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的寒冬,放在網際網路上,卻是另一番春天的模樣。面對疫情的反覆,在線教育成為常態化。隨著在線教育風口的興起,一大批在線教育平臺迎來了發展的紅利期。整個2020年,從小學到大學再到出國留學,幾乎所有學生都是對著屏幕上課的狀態。學霸君作為在線教育平臺中的一員,憑藉著8年來打造的1對1輔導特色,頗受家長與學生們的青睞。
然而,就在2021年初,學霸君瀕臨破產的雷轟然炸開,創始人兼CEO張凱磊發布公開信承認資金鍊斷裂,民生銀行、海爾消金等十餘家金融機構均牽扯其中。
但是,同行業的競爭對手們卻有著另外一番景象:作業幫完成超16億美元的E+輪融資,猿輔導獲得雲鋒基金3億美元融資,品牌發展如火如荼。
暴雷與爆紅,在線教育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市場競爭?細究原因不難看出,除了自身經營的問題外,頭部資本間的競爭打壓,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千億市場的背後,是巨頭們的瘋狂湧入
在線教育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僅僅是因為恰好的時機,將這條賽道點燃為新的爆點。早在在線教育起步的階段,作業幫、猿輔導第一梯隊積極打造特色,學霸君這樣的第二梯隊教育品牌緩慢探索,整個市場不能說是一片和諧,但也並未達到競爭激烈的地步。
雷軍早年間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2020年的風口,便是「在線教育」,而一切的轉變,皆因資本的瘋狂流入。
據IT桔子的數據顯示,整個2020年,教育市場中共有223起融資事件,融資金額達到了680億元。
資本逐利,毋庸置疑,在高利益與低風險的「安全賽道」的誘惑下,無數網際網路巨頭們拿起餐叉分起了蛋糕,騰訊、字節跳動、網易、拼多多、滴滴等網際網路企業紛紛涉足市場布局。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從事在線教育相關業務的企業共有超過25萬家,平均每天新增140家。
馬太效應顯現,學霸君融資難獲資本青睞
除了少部分網際網路巨頭傾向於培養自身旗下的教育品牌之外,更多的網際網路巨頭選擇對在線教育品牌進行投資融資,據《商業數據派》最新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2020年在線教育行業披露的融資金額共計約388億元。
有投資就會有競爭,有競爭力就會有放棄。當一個資本強勢進入市場,他不會去冒著虧本的風險扶持一個小品牌,而是會選擇早已經營多年的成熟品牌,在線教育行業的分水嶺也就此呈現。
最典型的案例,當屬學霸君,早在8年前,學霸君便開始布局「1對1」教育的市場,卻因教學模式轉化率過低,難以實現降成本增效的原因,始終無法擴大規模成為頭部品牌,也始終難以獲得資本的青睞。在馬太效應的影響下,學霸君的融資難度不斷增大,據天眼查顯示,學霸君在2017年初完成高達1億美元的C輪融資,此後3年再未獲得任何融資。
當面臨2020年資本的瘋狂湧入,失去了「陽光」和「土地」的學霸君更是在夾縫中求生存。最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學霸君在收取家長預付款後被爆資金鍊斷裂,背後更是涉及民生銀行、中銀消金、中信消金、河北幸福消金、海爾消金以及小恆錢包、TCL小貸等十餘家金融機構。
砸錢,燒錢,流量覆蓋下是競爭的無力
春節疫情期間,可能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猿輔導在線教育的廣告。而隨著越來越多教育品牌的出現,在坐公交、刷手機、乘電梯時都能看見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
一時間,「流量」成了在線教育的主戰場。
要想保持品牌的知名度,就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做廣告與大品牌抗衡。對於艱難求生的第二、三梯隊的教育品牌來說,這無異於是雪上加霜。
教育本該是發自內心的育人活動,何時成為了資本手下的競爭手段?
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在線教育平臺的發展真的只能靠資本而不能靠良心嗎?那些還在圍觀的金融機構,是否應該對真正有良心的教育品牌伸出援手,讓其能在資本的競爭中,發現一絲生機呢?
來源:搜狐壹周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