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小組作業獨自熬夜流下的淚,都是當初分組時腦子進的水…

2021-03-01 中國青年報

"為小組作業獨自熬夜流下的淚,都是當初分組時腦子進的水。」凌晨兩點半,楊武在穿著「馬甲」的微博裡寫下了這句話。

對於即將進入大三的某師範院校學生楊武來說,上學期期末簡直就是一場「噩夢」——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他獨自一人完成了4份小組作業。(文章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長大大 ID:cydgrowup)

之所以獨自完成,是因為楊武不得不「放棄」他的3個室友組員:一名「考研黨」屏蔽各種聯繫方式泡在圖書館裡,早出晚歸像失蹤一樣;一個「偽出國黨」在校外機構陪女朋友參加雅思考試培訓,對安排和分工「萬般推脫」;另一個「跑出去騎行」,撒手不管……就這樣,小組作業成了楊武的「個人秀」。

如今,小組作業形式在大學課程平時成績或者期末考核評價中並不鮮見,甚至有些泛濫。然而,以培養合作、溝通等能力為初衷的小組作業卻在現實中越來越貌合神離,不少學生吐槽其「變味兒了」。

而小組作業背後的「江湖」也令人擔憂:有學生稱期末小組作業是一部虐心大戲:「三年閨蜜能反目成仇」「讓友人變路人,路人變仇人」「簡直是破滅友誼的大神器」……甚至有學生認為小組作業是一面「照妖鏡」,稱「小組作業見人品」。

「要是能少點套路,多點真誠,也不會那麼心累了。」在楊武看來,小組作業簡直是「組長不動沒人動,小組永遠一動不動」。那麼,小組作業為何「組」不動?小組作業又該如何「動」起來呢?

儘管熬得辛苦,但楊武的努力沒有白費,4份小組作業中,1份拿到全班最高分,另外3份的分數也排在各小組前列。

但他心裡仍有些「不平衡」,因為其餘3個「毫無貢獻」室友的成績和他一模一樣。「自己完成的作業要『主動』署上別人的名字,不是小氣,而是不甘心」。

同樣是「組」不動,相比楊武「順利」完成了作業,師妹李敏的遭遇令人遺憾。

李敏上學期一共有3個小組作業,小組成員均為宿舍另外3名室友。可同樣,她們也是自顧自,全仰仗著班級排名第一的李敏完成。

一天晚上的臥談中,由於李敏「抱怨」了兩句,整個宿舍為了小組作業這事「吵翻了」,室友們反而「孤立」起了她,這讓委屈的李敏決定狠下心來把最後一個未完成的小組作業交給了室友們。

「原以為我徹底不管,他們指望不了了,就會動起來。沒想到,居然真的沒有一個人出來做。課堂展示那天,最後竟然沒有一個人上臺。」李敏覺得,「如果小組作業沒有了合作,還不如個人作業來得『痛快』。」

在她看來,小組作業就是個「險惡的江湖」,它根本體現不出團隊合作精神,除了湧現一波又一波渾水摸魚的人,還會把原本不錯的關係推向崩潰的深淵,「在小組作業中,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楊武的同班同學張媛算是小組作業江湖裡的「紅人」。每次老師布置小組作業後,她會不斷收到熱情洋溢的微信「求組隊」,追隨者們蜂擁而至。

可「受捧」的時間非常短暫,一旦小組確定後,這些送上門的組員只會做一件事——拖後腿:「你成績那麼好,靠你咯」「我成績差,做了也白做」「組長大大,小組作業就拜託你了」……

同樣的,浙江某高校廣播電視專業吳嘉寶也嘗到了這種「抱團卻不能取暖,反倒心寒」的滋味,每次分組確定後,她的周圍便一下子冷清下來——組員們把「出謀劃策」全權授予給她,讓她這個為了出國爭取門門85分以上的小組長獨挑大梁。

張媛說,做小組作業最怕遇到的就是「不靠譜隊友」,這些隊友一般將「三不原則」堅持到底——小組討論不參加,任務分工不參與,最終成果不漏名。而且他們深信:「「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沒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四個和尚沒水喝……」

「不要和你最好的朋友一起開公司。」現在,吳嘉寶非常後悔沒有汲取電影《中國合伙人》中這句臺詞的深層含義:「友情遮蓋不住合作的縫隙,平日的友情也會變成分組合作的犧牲品。」

完成一學期5門課程的小組作業後,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的邵竹如今只想「騎單車」。她倒是不介意多承擔一些工作,令她爆發的,是吃力不討好的評價機制。

在一刀切的評分體系下,無論是「搭便車」的、「蹭快車」的,還是小組出成果時祈求加上名字的「程咬金」,最終的成績和挑大梁的自己根本沒有區別。甚至有時還會有風言風語飄進耳朵:「她那麼拼,不還是和我們一樣?」

就這樣,「拖後腿」「坑隊友」現象在沒有合理的評價機制下紛紛被「合法化」。

面對「不靠譜隊友」,邵竹很無奈,因為手中根本沒有能夠約束他們的方法。因此,在她的團隊中,組員人數的疊加並沒有產生1+1>2的效應,反倒拖住了能力強的同學,造成1+1<1的困境。

有資料顯示,小組合作學習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後被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普遍採用並實效顯著。但一般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分組時需要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然而,大學小組作業的分組在現實中卻充滿隨意性。楊武說,如果是班級課程的小組作業,大多數都以宿舍為單位組合;如果是校內公選課作業,一般是熟悉的人自由組合,或者老師按照學號進行隨機分組。

「基本上沒有老師會在分組時強調這個『組內異質』原則,也沒聽說過。」楊武調侃說,現在小組內確實異質,分「做事」和「不做事」的。

「大家一聽到小組作業都有些怵了。」雖然張媛的3個室友組員都很認真,但由於期末要忙著考試以及英語四六級,只好每人負責一門課的小組作業,最後互相署上名字。

在張媛看來,原本作業多的時候,小組合作是可以讓效率更高、質量更好,可現在如果認認真真按小組合作步驟走,反而成了很大的負擔。

「現在很多老師都把小組作業當成一個比較時尚的教學手段來用,不管作業內容適合與否。」東北一所二本院校的新聞系教師王曉認為,小組作業其實需要有嚴格的運行和考評機制來制約,教師也應該適當參與其中。但是,現在很多大學生的小組作業並沒有「過程性」環節,不管是否有合作、合作分工如何,最終就有一個統一的分數,「已經和真正意義上的小組作業沒啥關係了」。

上學期,張媛的6門課程考核中有4門是小組作業形式,邵竹的10門課程中一半都有小組作業,吳嘉寶甚至所有課程都以小組作業形式結課……小組作業的「泛濫」讓學生們有些頭疼。

「我覺得像新聞片拍攝就很適合小組完成,但讀書報告、文獻綜述等其實一個人完成就可以。」楊武認為,除了作業內容不適合,老師對過程的忽視也是導致小組作業變味兒、變水的原因。

他說,大多數課程的小組作業流程和個人作業幾乎沒差別,作業完成情況如何一般只看最後的展示環節。一般老師都不會去詢問、關心合作過程,即使要求展示合作過程,也都可以編造一些應付了事,並不影響最終成績。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校老師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其實一部分老師之所以喜歡小組作業形式,是因為「省事」:最終作業用課上時間展示,課上統一打分,這樣就不用花課後時間一份一份單獨批閱,「甚至有的老師為了不在分數上『難為』學生,就讓各小組互相打分了事」。

此外,這位老師認為,不排除一些老師是為了讓教學方案更「現代化」而採用小組合作、小組展示等課堂手段。在他看來,任何形式的教學手段都應該有基本效果的設想,許多老師應該在作業展示時分析學生們的成果是否達到要求,從而考慮它的存在合理性。

「是一個人完成的,還是一組人完成的,是長時間合作完成的,還是熬個夜趕出來的,其實老師是可以敏感地判斷出的。」王曉覺得,雖然學生們也常常懶惰、懈怠,但一些問題是可以通過機制來避免的。

在東北財經大學的創意思維課上,經過與同學們的頭腦風暴,會計學專業的張佳書引用了社會學關於「社會懈怠效應」的理論解釋小組作業1+1<1的困境。

他說,個人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起完成某種事情時,或個人活動時有他人在場,往往個人付出的努力比單獨時偏少,不如單幹時出力多,個人的活動積極性與效率下降。

張佳書嘗試用「三劑藥方」來調動團隊積極性:首先是在公布整個團體工作成績的同時,也公布每個成員的工作成績,使每個人的工作在監控下得到評價;其次要幫助群體成員認識到他人的工作成績;最後是不要將一個群體弄得太大,要使更多的成員能夠受到外在影響力的影響。

那麼,評價機制之外,過程中的機制又該如何設定呢?

經過討論,學生們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師宋雙峰教授的新聞編輯課上提出了解決方案:每個教學班成立編輯部,分成五六個部門。學生競選主編和部門主任,其他同學報名參加,每個部門製作出一份報紙、雜誌或者門戶網站作為小組作業成果。

在評分時,部門內部組員平時成績由部門內部互相打分,部門主任成績由部門主任之間相互打分和本部門組員打分,主編由老師打分,最終每個人獲得的分數即是平時成績,佔到最終成績的六成,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原本組員貢獻和成績不匹配的問題。

上海政法學院教師馮浩文曾撰文提到,團隊合作分為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在組員能力相近的同質分組中,存在行動與等待的博弈。當一方選擇等待而另一方選擇行動時,選擇等待的組員得到的受益最大。而在組員能力相差較大的異質分組中,團隊合作陷入著名又尷尬的「智豬博弈」,優等生是不得不充當悲劇「大豬」,辛苦努力,完成小組作業,普通生則繼續舒服地充當機智「小豬」,坐享其成,不勞而獲。

馮浩文認為,不論是同質分組還是異質分組,都存在「偷懶」「搭便車」等消極現象,責任心強的或在乎學習成績的積極的學生或者優等生不得不主動努力完成作業,而偷懶的學生或普通生不僅可以袖手旁觀,而且可以獲得好成績。這種結局肯定不是教師布置小組時的預期結果。

為此,馮浩文建議,在成立小組之前,應當制定小組章程,包括小組願景、小組價值觀、小組決策規則和小組交流方式等,且成立的小組人數應當不超過5人。在工作進行之前,指派小組角色。每一位小組組員需要各盡所能、各司其職,只有明確合理的分工,才能有良好順利的合作。分配角色時,要儘可能詳細地描述角色的任務。

「小組作業看上去是件極其普通的事兒,但其實通過多年實踐,這種形式特別是在強調自我學習能力的大學校園中,如果能按照原本面目進行的話,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小組作業鍛鍊出來的溝通、協調、領導能力非常實用。」王曉認為,小組作業的運行和評分機制並沒有一套固定的模板或者方法,老師應該可以根據作業內容情況等靈活地設定,主要目的就是讓小組作業能夠發揮出本應具有的功能。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除宋雙峰、張佳書、馮浩文外均為化名。)

文/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諸葛亞寒,實習生袁澤昊

相關焦點

  • 校園小組作業為何「組」不動
    然而有人將它稱為虐心大戲,「三年閨蜜能反目成仇」「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還有的把它視為「照妖鏡」,從作業中看見人品。日前,有媒體以《「組」不動的大學小組作業》為題,描繪了小組作業背後的「險惡江湖」。小組作業為什麼遭人「嫌棄」?歸結為一點,就是很多時候流於形式、背離初衷。
  • 「組」不動的大學小組作業: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為小組作業獨自熬夜流下的淚,都是當初分組時腦子進的水。」凌晨兩點半,楊武在穿著「馬甲」的微博裡寫下了這句話。  對於即將進入大三的某師範院校學生楊武來說,上學期期末簡直就是一場「噩夢」——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他獨自一人完成了4份小組作業。
  • 大學裡的小組作業,讓我看清了太多人!
    有道是:「小組作業見人品。」現在獨自熬夜趕作業留下的淚,都是當年分組時腦子進的水。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 做作業答應得好好的同學,說消失就消失。電話不接,簡訊不回。
  • 大學最頭疼的事:為什麼大學裡的小組作業這麼讓人抓狂?
    現在獨自熬夜趕作業留下的淚,都是當年分組時腦子進的水。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做作業答應得好好的同學,說消失就消失。電話不接,簡訊不回。已經分好組了,作業都快做完了,突然一個關係還不錯的同學說要加入,你一心軟允許了,結果這人什麼都不做,最後還要平白給她分一個工作,簡直像吞了一千隻蒼蠅一樣難受。微博上有個話題,#你喜歡個人作業還是小組作業?
  • 「組」不動的大學小組作業
    原標題:「組」不動的大學小組作業 「為小組作業獨自熬夜流下的淚,都是當初分組時腦子進的水。」凌晨兩點半,楊武在穿著「馬甲」的微博裡寫下了這句話。 對於即將進入大三的某師範院校學生楊武來說,上學期期末簡直就是一場「噩夢」——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他獨自一人完成了4份小組作業。
  • 為了家裡環保裝硅藻泥牆時腦子進的水,入住後都化為苦澀的淚!
    導讀:為了家裡環保裝硅藻泥牆時腦子進的水,入住後都化為苦澀的淚!大家知道甲醛的危害性,所以在家裡進行裝修工作的時候,都會重視環保問題,不僅是家具要重視環保,牆面也有環保乳膠漆,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家屋主,更先進,直接用了最新的環保硅藻泥牆面,一般來說,硅藻泥是用在電視牆上、臥室背景牆或者是兒童房裡的裝飾牆,屋主為了讓家裡更加環保,為了家人的健康,選擇了這種材質作為家裡的牆面,只是屋主萬萬沒有想到,入住以後有多麼悔恨,當初為了家裡環保裝硅藻泥牆
  • 大學還有很多作業嗎?網友:不僅有,而且很真實
    有道是:「小組作業見人品。」現在獨自熬夜趕作業留下的淚,都是當年分組時腦子進的水。已經分好組了,作業都快做完了,突然一個關係還不錯的同學說要加入,你一心軟允許了,結果這人什麼都不做,最後還要平白給她分一個工作,簡直像吞了一千隻蒼蠅一樣難受。
  • 你都學了哪些大學坑爹的專業?網友:都怪當初腦子進了水
    你們知道就算你過年在野外度過卻連加班費都沒有是什麼感覺嗎?去學地質吧,以上的感覺你就能自己體會了!華南理工大學李同學:富學金融窮寫代碼是不變的道理。這四個條件都滿足的話報了也不壞,畢竟能熬出來的話將來還是比較穩定的。我就是醫學生,反正我們的朋友圈,一到期末就是又通宵了,又猝死了,又救護車拉走了……每次考完期末都有種浴火重生的感覺。四川大學餘同學:畢業找工作時流的淚,都是當年選專業時腦子進的水。
  • 騙子日記:你們被騙後留下的眼淚,都是當初腦子進的水.
    去洗手間抽菸的時候碰到表哥,把這個事和他說了,他一個大嘴巴子把我打醒了:這些大肥豬腦子都進了水,我看你腦子是不是也進了水?如果對豬動了情,你和一頭豬有什麼區別?表哥的一番話讓我幡然醒悟,當即就把心理諮詢師拉黑了,我要把有限的時間用在殺更多豬上。今天和小菲分手了!她說我變心了,無法給她幸福。
  • 現在流的淚是當初選Professor時腦子裡進的水 吐槽我的奇葩教授
    老美在吐槽Professor這件事上是不遺餘力的:在美國上大學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能布置出這樣的家庭作業的老師...(港真,小編也很好奇:洗澡的時候先用護髮素再用洗髮水會發生什麼...)你當萬聖節就你自己會玩?? 老師照樣...
  • 當媽後流的淚,就是當初找對象時腦子進的水
    (像山一樣一動不動……)一直以來,尤其是在我大天朝,媽媽帶孩子已經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什麼事情都是媽媽去,什麼問題都由媽媽來解決(老媽子瀑布淚)。要是由寶爸帶孩子去上課或者玩耍,在旁人看來居然很驚訝,甚至是值得表揚的事。這種「喪偶式育兒」,到底是怎麼來的?
  • 輔導孩子作業時流的淚,都是找對象時腦子進的水……
    前不久,畢業班孩子陸續開學,一個朋友跟我吐槽:「孩子終於要開學了,終於解放了,這一天天的,又要提醒上課時間,還得操心他們的作業,吃喝拉撒睡,哪樣都得管!」       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真不少,有個媽媽說:「我感覺我的家庭好像偽單親一樣,爸爸什麼都不管,孩子都是我來弄,三四歲歲的男孩,還跟著我一起洗澡,他爸爸根本不管!」
  • 大學「分組」那些事兒
    一年多之前,我還是那個剛進大學的freshman,由於大學之前所有的學習任務都是獨自完成,完全對「分組」沒有清晰的了解,至多的理解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第一次小組合作有點甜在第一節「綜合英語」的課上,老師讓我們進行分組,完成每個單元文化閱讀的presentation,。我很自然地和坐得近的同學組成了一隊。輪到我們組做展示之際,因為是第一次合團體作業,大家都顯得很興奮,對整個過程充滿了新鮮感,齊心協力、完美地完成了任務。那時,我初嘗到的是小組合作的甜頭。
  • 「小組作業是大學生活裡最令人作嘔的事之一。」
    「嗯我沒意見」「就這樣吧」「我沒別的想法」「就按你說的做吧」……老師希望我們在小組作業中能夠取長補短集思廣益,但在一片死寂毫無進度時,一旦有一個或幾個為學分和成績擔心的同學率先發言,其他人往往不再進行權衡和考量而是直接同意;在明顯有人積極建言獻策、對別人的質疑和意見一一駁回時,其他組員也很可能為了減少衝突而收回自己的想法。
  • 坐月子時我眼裡流的淚,是我找男朋友時腦子裡進的水
    因為這次情緒波動太大,我的奶水堵了,兒子吸奶時,我疼得鑽心,兒子也因吃不到奶急得哇哇大哭。幸虧請的月嫂有經驗,她幫我按摩疏通,調理了幾天,情況好轉。我對老公非常失望,俗話說,「月子仇,記一世。」直到現在想起當時老公猙獰的面孔,我都恨得咬牙切齒。也就是從那以後,我跟老公關係急轉直下。
  • 大學分組沒什麼的,想退學而已.
    ,由於大學之前所有的學習任務都是獨自完成,講真,我對完全對「分組」沒有清晰的了解,至多的理解可能就是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吧。 有一個朋友跟我吐槽過,遇到過幾個那種只喜歡選資料收集的同學,媽的,打開百度,然後複製,粘貼在word文檔就交給我了,看也不看,腦子都不帶,信息剔除都不會,幾千字的資料只有那麼一小段能採用,發過來也好歹改一下格式啊。
  • 大學生的崩潰,是從「分組作業」開始的
    大學裡最怕老師說的一句話就是:好了,大家可以分組完成作業了。有的人輕鬆了,而有些人的噩夢卻才剛剛開始。上個星期,老師布置要以小組為單位做電影分享PPT展示,作為實踐考核作業。這種反人類操作,大概是為了鍛鍊出社會後,別人划水時自己攬下小組活的能力吧。02.分組合作,或許意味著獨角戲即將拉開序幕,比如這樣。
  • 小組合作模式的分組
    公平性就是各組之間相對比較均衡,既有表現上的、也有學業上的,每個小組有比較優秀的同學,也都有待進步的同學,各組之間的學習成績相對也比較均衡。競爭性很好理解,組間良性競爭,組內體現相互幫扶共同促進,若一個小組都是成績好或都是非常自律的孩子,其他組怎麼努力都超越不了,就會缺乏競爭的信心與動力。不管哪種方式,都要參照學業成績,以某次具有參照意義的考試成績為基礎進行分組。
  • 被「小組作業」支配的恐懼,我到現在還記得!
    被小組作業支配的恐懼 你還記得嗎? 小組作業,又稱大作業,是一種多人合作完成任務的新型教育模式,廣泛應用於大學課堂。 小組作業的困難從分組環節就開始了。這個環節往往發生在開學第一課小組往往是被隨機分配在一起的,或是好朋友一起組隊。尤其對於「社恐」者來說,分組實在是無比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