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證

2021-01-08 中國法院網

2017-10-16 09:49:26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王群

  摘要:我國在2013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在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上作出了一些努力,對於在偵查階段的具體權益作出了一些保障。但是畢竟法治社會的建設剛剛開始,因此在法律條文的規定上還存在著不足之處。並且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社會形勢也趨於複雜,因此必然會面臨許多問題,所以今後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將不可避免。基於此,本文針對犯罪嫌疑人全力保障進行研究,以期對我國的法律完善起到一定的參考幫助作用。

  關鍵詞:刑事訴訟;犯罪嫌疑人;權利

  前言:尊重與保障人權是我國在法治社會中需要遵循的永恆主題,不論時代如何進步,這都是需要被重視的立法的基本目的。在刑事訴訟的主體中,犯罪嫌疑人往往處於弱勢地位,由於偵查機關和司法機關具有國家的強制力,因此其往往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當具體案件發生時,一方面,此類機關由於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壓力有可能會不顧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來推動案件的進程,如果此時犯罪嫌疑人也不懂得保障自身的權利,那就會使得權利遭到濫用,不利於維護我國法治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而偵查階段作為整個訴訟的前置程序,是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容易受到的侵犯的階段,因此必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犯罪嫌疑人權利保障的必要性

  (一)有利於防止司法權的濫用

  保障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訴訟進程當中的合法權利有利於防止司法權的濫用。用權必受監督,尤其是掌握生殺大全的司法權,權力濫用必然導致腐敗,就沒有辦法維護司法程序的權威性與公正性。

  (二)有利於及時準確的查明案情、實現刑事訴訟的目的

  保障人權和懲罰犯罪是刑事訴訟的兩大基本目的,如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進而司法權遭到濫用就會使得冤假錯案的發生,從而使得真正的犯罪分子逍遙法外。犯罪嫌疑人也應當積極行使法律賦予的基本權利,不能僅僅等待被動的保障,要維護自身的權利,使得法院爭取作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決。

  (三)法治社會偵查程序的價值追求

  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也要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權利,做到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二者的有效結合已實現訴訟目的。要求偵查機關在刑事訴訟的進程當中不能僅僅要求追求實效,也要注重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利益,以期在整個犯罪進程中訴訟被有效地推進。

  二、我國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權利保障存在的問題

  (一)強制措施方面存在的問題

  1.拘傳存在的問題

  新刑事訴訟法對於拘傳的規定作出了一些改變,加上了案情重大複雜時可以將拘傳時間延長到24小時的規定,這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但是,新刑事訴訟法在一些規定上並不明確,仍然導致了變相拘禁以及疲勞審訊的現象不時發生。比如說對於新增的犯罪嫌疑人在審訊過程中的飲食和必要休息就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以及關於拘傳間隔時間以及頻率等都沒有做出適當的說明。

  2.取保候審存在的問題

  新刑事訴訟法修訂之後,雖然對取保候審制度有了進一步的規定,但是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漏。比如規定的取保候審最長期限12個月的決定,對於12個月就沒有詳細的規定,是連續計算還是分段計算都沒有特別的說明。再比如對於取保候審的條件即危險性的消滅的規定也含糊不清,怎樣才算時不具有了人身危險性,考察的方法、手段以及標準都沒有明確的規定。除此之外,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審這一制度中無法適當的行使救濟權也是問題之一。3.監視居住存在的問題

  (1)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仍然不明確

  對於新法中規定的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問題規定得十分不明確,比如居所和住所,究竟是指犯罪嫌疑人居住的房屋,還是其所在的市縣,若是前者則存在著變相拘禁的嫌疑,若是後者則就與取保候審雷同,難以體現制度之間的差異性。

  (2)監視居住所耗執行機關的物力、財力很大

  如果是在羈押場所以外的監視居住實際上應用中是需要較大的成本的,我國的監視居住的適用率較小就是其中的一個表現,往往會造成財政的負擔。

  (二)技術偵查措施與存在的問題

  技術偵查手段是在我國具有偵查權的主體具有的可以進行的一些秘密性的偵查行為,這些偵查手段通常具有較強的科技性與隱秘性,但是是經過國家法律的明確授權以及嚴格規定的,是一種高效的偵查措施,和那些盜取個人隱私,侵犯私人權利的手段是不相同的,並且只能夠被特定主體來使用。

  第一,法律中對技術偵查問題的具體規定,存在「授權有餘、約束不足」的問題。

  我國目前法律對於線性的技術偵查手段存在規定不詳盡沒約束性不強的特點,比如說技術偵查的使用要求中明確指出有罪名類型、偵查需要和審批程序,但是對於後兩者並沒有明確規定,而僅僅是對於罪名作出了一定的要求,這使得司法機關的權利有被濫用的風險。

  第二,技術偵查措施的批准程序應當完善。

  雖然我國對於對於技術偵查措施的批准在法律上要求有明確的審批程序,但實際上也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規定而已。從批准程序上來看,應當有兩點應當被重點完善,一是對於批准主體的規制是直接適用還是經過了審司法審查了之後適用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第二點就是應當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監督與控制技術偵查措施的使用。

  第三,技術偵查措施缺乏救濟程序,被調查人的權利易被侵犯。

  即是偵查措施作為在實踐當中被廣泛應用的偵查手段在實際的應用當中難免會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一定的權利,因此規定救濟程序能夠有效地解決此類問題。

  (三)律師權利保障存在的問題

  在司法實踐中,律師往往存在「會見難」的問題,下面我們來做進一步的討論:

  1.律師會見權受限

  我國在司法實踐當中一直都存在在律師會見難的問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律師會見的程序比較複雜,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手續,而審批的主觀性較強,因此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偵查人員常常用案件涉及國家秘密這一說法來阻礙律師會見,使得律師往往無計可施處於被動地位。

  2.會見持續時間和次數受限

  會見權是律師權利中的重要一部分,可以使得律師更快地了解事實情況,做好訴訟準備。但是,在實踐當中,偵查機關卻處於各種原因極力阻撓會見權的行使,比如說無故打斷或者是縮短犯罪嫌疑人與律師的會見時間,或者是限制會見的次數,使得律師的會見權行使的效果往往不明顯,我國在這方面上的立法缺陷應當受到重視並且要加以完善。

  3.會見效果不大

  我國法律對於偵查人員在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是否可以在場規定是「可以」,而這就為偵查人員阻撓會見的進行提供了依據,當偵查人員在場的情況下,犯罪嫌疑人出於畏懼的心理往往難以透露事情的真相,如果此時再任由偵查人員隨意縮短會見時間或者是在會見當中做出幹涉的話,效果就更加的不明顯。

  三、我國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權利保障之完善

  (一)強制措施的立法完善

  1.拘傳

  我國拘傳的期限在短時間內被縮短是不符合社會現狀的,因此在今後的刑事法律的修改中,要穩步地進行改變,而不能要求一蹴而就。兩次拘傳之間的時間間隔應當作出有效的規制,24小時是恰當的時間。並且拘傳與留置不得被交替使用,進而被變相延長羈押時間。我國的新刑事訴訟發實際上已經開始重視這一問題,並在法律條文出做出了一些規定,要保證犯罪嫌疑人適當的休息和飲食時間。並且對於傳喚次數應當作出具體的規定,筆者認為應當以三次為宜。

  2.取保候審

  社會危險性評估應當被納入取保候審的評估範疇,應當建立系統合理的社會危害性的評估標準和方法,可以制定標準化的表格來對犯罪嫌疑人進行一項一項的具體評估。具體可以包括有無犯罪前科、犯罪情節是否嚴重、是否在偵查審訊的過程當中出現過激行為,這些都是需要被考慮在內的。只有在建立了社會危險性的評估機制,才能夠使得取保候審的制度適用變得合理。

  (二)技術偵查措施完善建議

  完善技術偵查的措施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首先,應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犯罪嫌疑人的知情權,其實雖然技術偵查手段是推動案件偵破的有力手段,但是畢竟在一定程度上獲取了一些犯罪嫌疑人的隱私信息,因此,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具有知情權。即在實施技術偵查手段之後應當讓犯罪嫌疑人知情。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救濟權,不知情則無救濟。其次,在進入法庭審理階段之前,犯罪嫌疑人若認為技術偵查的手段不當,則有權基於合理理由來進行申訴,並且具體的處理結果應當向公眾公開以維護制度的合理性。再次,事後審查也很重要,事後審查的主體是人民法院,若在庭審的進程當中,被告人對於偵查機關的技術偵查手段的合理性提出質疑,一般法院需要進行審查,偵查機關應當提出能夠證明手段和理性的確鑿證據並且進行說明。最後,對於二審程序的要求是在一審法院並未對被告人的要求進行審查或者認定合法而被告人仍不服上訴時,二審法院也要對於技術偵查手段的合理性加以審查。

  上述這些規定的實現有賴於一定的制度層面的構建,比如權利告知制度,或者一些救濟制度,並且要附加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法院在法庭審判的過程當中對於相對人提出的質疑意見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並且建立合理的程序性裁判機制,來明確雙方的證明責任以及維護權益的具體流程。

  (三)律師權利保障與完善

  1.確立律師在偵查階段辯護人的身份

  律師介入司法程序的時間實際上已經被法律提前到了偵查階段,但是身份仍然受到限制,並沒有被規定為是「辯護人」的身份。應當確立律師的合法身份有益於其更好地行使權利。

  2.完善律師獨立會見權

  針對前委提出的我國律師會見難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改善。第一點是法律要對於偵查人員在場進行規制,規定只有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才可以允許偵查人員在場。並且在場並不等同於要幹涉會見的進行,不得隨意打斷律師說話或者無故中斷律師的會見。第二點是審批也應當被限制,法律應當規定在律師的有效證件均被認可時,律師就應當被賦予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權利,而不是要受到重重阻礙。第三點是律師在會見犯罪嫌疑人時,所攜帶的物品除了違禁物品外不應當受到限制,對於一些錄音錄像設備,如果是有利於案件的,應當可以允許攜帶。第四點是偵查機關不能夠對於律師會見的次數和頻率有所限制,只要是不違反法律規定的情形,就應當被允許。

  3.建立律師會見權保障體系

  保障律師的會見權利的有效途徑是要建立完善的律師會見保障體系,使得律師的會見權被明確下來,進而才能體系化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相關權利。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保障律師的會見權:第一是在主體的規制上,要保障公檢法三部門都準確並且及時地保障相對人的權利,不能僅僅靠偵查機關一家來保障權利;第二是在法律條文的規定上,應當進一步完善當前的法律條文,對於律師的會見權作出詳細的規定,比如會見的時間和地點,會見的次數以及時間間隔,在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時偵查人員是否應當在場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第三是要建立適當的監督制約機制來規制會見權的行使,當律師的會見權受到侵犯時,如何尋求救濟應當是被放在首要考慮的範圍之內的;第四點是對於會見權的審批程序要進一步地詳細規定,不能做出過多的限制。

  結語:任何制度的完善都需要一段時間的檢驗,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們也可以借鑑國外的經驗,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來我完善自身的權利建設。同時,犯罪嫌疑人也要重視保障自身的權益,只有當權利主體重視自身的權利並且當遭遇到不公正的情況時及時尋求救濟才能夠獲益更大,而不能僅僅依賴於法律規定。

  我們也應當欣喜地看到,我國已經在重視人權保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後,通過廣大人民群眾和各機關以及國家的不懈努力一定會在法律的保障上有所成就,是可以期待的。

  參考文獻:

  [1]張健一,高蘊嶙,周玉玲.淺議毒品犯罪偵查中的若干關係[J].山西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6,(04):70-73.

  [2]張若宇.論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的辯護權及其保障[J].法制博覽,2016,(34):179-180.

  [3]王小光,李琴.目擊辨認錯誤的原因分析及防範對策[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6,(06):108-118.

  [4]韓旭.辯護律師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有效參與[J].南都學壇,2016,(06):65-69.

  [5]蘇忻.平衡法理論視野中的刑事搜查制度研究[J].法制博覽,2016,(30):39-40.

(作者單位:安徽省天長市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論刑事訴訟中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構建
    (三)立法不足是阻礙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實施的根本原因   1、證人權利、義務、責任在法條上不平衡   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是我國憲法的原則,公民不能只享有權利而不盡義務,也不應只盡義務而不享有權利,違反義務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刑事訴訟中證人履行了法律規定的作證義務,承擔因作偽證或隱匿罪證所應負的責任,因此他們應享有一定權利。
  • 論刑事辯護制度
    而且在中世紀歐洲世俗政權方面,刑事訴訟中奉行糾問式訴訟模式,在本質上蔑視人的基本權利,幾乎剝奪被告人的所有權利,將其置於訴訟客體和司法處置對象的地位。因此,刑事被告人在中世紀的歐洲沒有真正的辯護權,即使在某些情況下有,也因為法官的預斷而難以發揮作用。
  • 犯罪嫌疑人逃走了保證人怎麼處罰?
    取保候審,是指偵查機關責令犯罪嫌疑人提供擔保人或交納保證金並出具保證書,保證其不逃避或妨礙偵查,並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措施。它通常對犯罪較輕,不需要拘留、逮捕,但需要對其行動自由作一定限制的犯罪嫌疑人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種刑事強制措施。
  • 卞建林:對標民法典精神,將全面保障人權貫穿刑事訴訟中
    謹慎適用強制措施堅持少捕慎捕卞建林: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法院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為了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現行犯採取的在一定期限內暫時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的法定強制方法。
  • 淺議刑事訴訟中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價值均衡
    1997年頒布實施的刑事訴訟法從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的利益均衡角度出發,一方面,在制度設計上規定了一系列抑制偵查權不當行使的法律規範,試圖在刑事案件啟動的源頭——偵查階段,從規範形式上初步平衡偵查機關與犯罪嫌疑人之間的力量對比,以確保一個較為客觀公正的結果。另一方面,出於發現案件真相、追求打擊犯罪效率的考慮,立法者賦予了偵查機關一定的優勢地位。
  • 北京刑辯律師鞏志芳:在刑事訴訟中辯護的種類有哪些?
    比如在立案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知道他被指控的事實;在接受詢問的時候,被告人有權拒絕回答與案件無關的內容等。自行辯護的設立從人性出發,本質上是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委託辯護2、 委託辯護所謂的委託辯護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刑事訴訟中,為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 論刑事訴訟當事人輔助制度_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
    第四,在訴訟中,隨著訴訟情勢的變遷,當事人時常面臨及時採取措施,維護其合法權益的問題。例如,當公安、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侵犯其合法權利時,要進行申訴、控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符合取保候審條件時,提出申請取保候審;當強制措施法定期限屆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要申請解除強制措施等。
  • 法學匯丨卞建林:對標民法典精神,將全面保障人權貫穿刑事訴訟中
    卞建林: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法院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為了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現行犯採取的在一定期限內暫時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的法定強制方法。即使沒有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措施,採取強制措施本身所帶來的一定期限內暫時限制或剝奪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結果,也可能會導致犯罪嫌疑人的工作無法正常開展或者誤產誤工等,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民法典對民事主體方方面面的權利予以保護,實際就是要求國家機關應當謹慎行使公權力,避免對私權利造成不必要的損害與幹預。
  • 「法學匯」卞建林:對標民法典精神,將全面保障人權貫穿刑事訴訟中
    卞建林: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法院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為了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現行犯採取的在一定期限內暫時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的法定強制方法。刑事訴訟法中設有專章對刑事訴訟強制措施進行規定,包括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種類型,均是針對公民人身權所採取的強制處分。
  • 幹警論壇:以刑事訴訟構造為視角論律師在場制度
    狹義層面上,律師在場權僅指在刑事訴訟的偵查階段,自犯罪嫌疑人第一次接受偵查機關的訊問直到偵查終結,偵查機關每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律師均有權在場。[[7]]它對於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訴訟權利,防止偵查過程中的刑訊逼供行為,確保犯罪嫌疑人口供的真實、可靠與合法性,保證刑事審判建立在公正、可靠與合法的基礎之上,體現刑事訴訟的文明與司法公正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公安部新規要求保證犯罪嫌疑人的飲食和休息時間
    為保證公安機關正確貫徹執行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日前,公安部發布了修訂後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修訂後的《程序規定》共14章,376條,其中新增107條,修改244條。修訂後的《程序規定》將於2013年1月1日與修改後《刑事訴訟法》同步實施。  修訂後的《程序規定》全面落實「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對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提出了新要求。
  • 刑事訴訟中證人不出庭作證的原因及對策
    在刑事訴訟中,證人證言是被應用得最為廣泛、最為普遍的一種證據之一。  二、刑事訴訟中證人不出庭現狀的成因分析  形成目前刑事訴訟中證人不出庭作證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1、現行法律規範的缺陷,是造成目前刑事訴訟中證人不出庭作證現狀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立法上的衝突為證人不出庭作證創造了條件。
  • 誰是刑事訴訟中真正的「法官」?
    誰是刑事訴訟中真正的法官還需要問嗎」?一直以來,我國公、檢、法的關係可以比喻為「做飯、賣飯、吃飯」。就刑事案件的訴訟過程來說,偵查員是「做飯」的,檢察官是「賣飯」的,法官是「吃飯」的。但是,隨著近幾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司法改革的推進與異化,誰才是刑事訴訟中真正的「法官」?
  •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屬於妨害作證罪主體
    關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屬於妨害作證罪的主體,理論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妨害作證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任何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構成,無論是刑事訴訟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還是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只要實施暴力、威脅、賄買等方式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行為,就可以構成本罪。
  • 論我國刑事證據保全法律制度
    我國臺灣學者林鈺雄先生,將證據保全僅作為當事人的一項重要權利,忽略了公安司法機關對證據保全的職權行為,也是不全面的。因為我國刑事訴訟採職權主義模式,公檢法機關在打擊犯罪行為方面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為了查明真實,懲罰犯罪,都應享有採取證據保全的職權。
  • 會見制度對刑事訴訟中民營企業家民商事權益保護的功能與價值
    會見制度對刑事訴訟中民營企業家民商事權益保護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價值和功能: 功能一:會見制度是在押民營企業家獲取企業經營相關信息的重要途徑 我國法律規定,辯護律師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近親屬經辦案機關同意,公安機關批准,也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
  • 北京刑事律師鞏志芳:犯罪嫌疑人被拘留逮捕的時間
    犯罪嫌疑人被拘留逮捕的時間編輯:王晉鑫刑事案件進入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必然會被採取強制措施。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為了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採取的在一定期限內暫時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的一種法定強制方法,包括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其中,拘留是暫時性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一般時間相對較短,而逮捕是在一定時間內剝奪人身自由並送至一定場所予以羈押的強制措施。那麼,這兩種典型的強制措施適用的法定期間是多長呢?兩者之間如何銜接適用呢?
  • 反思系列●刑事案件的被害人代理(二)
    而律師是專門從事法律服務的人員,刑事訴訟是每個律師的看家本領,即使最終成為非訴訟的大律師,在最初起步之際參與訴訟案件也非常正常,而且刑事訴訟應該屬於律師的基本功。故律師作為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在專業上和公檢法處於同一個平臺之上,律師熟悉刑事訴訟的套路,知道如何與公檢法進行溝通對話,進而在訴訟中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 嫌疑人可否自行聘請翻譯人員
    編者按 犯罪嫌疑人為外國人、聾啞人或者「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人員時,能否自行聘請翻譯人員?對此,實踐中有不同觀點。        正方:屬應然權利    筆者認為,在一定條件下,應允許犯罪嫌疑人自行委託翻譯人員參與刑事訴訟。
  • 2018年自考刑事證據學自考試題
    11.英美法系國家賦予某些證人可以對特定事項拒絕作證,下列屬於這種情況的有( )A.任何人均有拒絕「自我歸罪」的權利B.夫妻雙方均有拒絕為配偶作證的權利C.神父和牧師對教徒犯罪的案件有拒絕作證的特權D.教師對學生犯罪的案件有拒絕作證的特權E.律師在代理訴訟中得知當事人的秘密情況,有拒絕作證的特權12.下列關於我國證人的訴訟義務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