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系列●刑事案件的被害人代理(二)

2021-02-14 燕趙刑辯

   第二部分 刑事案件被害人聘請律師作為代理人的必要性分析

一、律師的職業要求

律師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和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律師應當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律師的定義決定了律師接受委託以後,首要任務就是要維護委託人的合法權益,而且是必須維護。其次才是維護法律正確實施和社會公平和正義。基於律師的特點,註定律師一旦接受被害人委託就無條件去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而不能因為其他不正當理由拒絕維護被害人的合法利益或者作出有損被害人利益的任何行為。從該條規定也可以看出,律師接受委託後並不是將法律正確實施和社會公平正義放在第一位,而是將被害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法律之所以如此規定,就是要讓律師履行忠誠義務,律師絕對不能背叛自己的委託人。畢竟當事人陷入刑事訴訟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就好像病人被抬上了手術臺,不知道醫生會何處下手,也不知道將如何下手。故當被害人陷入刑事糾紛之後急需要律師的幫助,律師職業的特點註定可以成為被害人最可靠的朋友,這也是律師法和律師執業紀律和職業道德的要求。就像美國著名教授、律師德肖維茨說的那樣:「只要我決定受理這個案件,擺事實在面前的就只有一個日程——打贏這場官司。我將全力以赴,用一切合理合法的手段把委託人解救出來,不管這樣做會產生什麼結果。」

二、律師的專業特徵

訴訟是一場規則性很強的遊戲,尤其是夾雜著公檢法三機關的刑事訴訟,不但有私權在內,還有公權力在裡面,不懂規則根本無法參與其中,更不要說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了,甚至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而律師是專門從事法律服務的人員,刑事訴訟是每個律師的看家本領,即使最終成為非訴訟的大律師,在最初起步之際參與訴訟案件也非常正常,而且刑事訴訟應該屬於律師的基本功。故律師作為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在專業上和公檢法處於同一個平臺之上,律師熟悉刑事訴訟的套路,知道如何與公檢法進行溝通對話,進而在訴訟中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三、訴訟對等原則

常言道:有控訴就有辯護,這就是訴訟對等。基於上面筆者所談,最初的刑事案件的控訴權都是交給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被害人連基本的當事人身份都沒有,更沒有享有聘請律師的權利。被害人之所以聘請律師參與,很多時候是因為對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的不信任。畢竟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追求的公正司法,也就是說司法機關將維護法律正確實施和社會公平與正義往往放在第一位。比如對於不構成犯罪的人一律不予追究,而且按照刑事訴訟法第52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也就是說公檢法是為了公正司法,收集全案證據材料,既要懲罰犯罪,還有保證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而被害人委託律師之後,律師應當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根本不需要顧及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證據。

另外,刑事訴訟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聘請律師的權利保障的很到位,而且在2017年最高院和司法部開展了《關於擴大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的辦法》,2019年兩高三部出臺《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同時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也寫入了刑事訴訟法,要求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於所有的刑事案件。如果適用認罪認罰的案件,必須要有律師參與,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律師的,國家也必須安排值班律師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鑑於幾乎所有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會獲得律師外援的幫助,故被害人必須要由律師外援參加,否則就喪失了平等對抗的機會。 

四、第二公訴人角色

公訴案件由檢察機關負舉證責任和控訴職責,也就是說指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責任是由檢察機關承擔,故檢察機關又被為公訴機關或指控機關。同時檢察機關也是法律監督機關,負責監督訴訟過程中的違法行為,保障訴訟程序合法運行。

檢察機關之所以指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構成犯罪,是基於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而實際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檢察機關及工作人員根本沒有任何侵害。按照傳統犯罪四要件理論,犯罪侵犯的犯罪客體是社會關係,即所有的犯罪都是對社會關係的侵犯,既然侵害了社會關係,需要國家對犯罪進行打擊,所以國家安排檢察機關出面對犯罪進行指控。基於這種理論和觀念,打擊犯罪好像只是國家的事情。隨著刑法學和犯罪學理論的發展,更多的專家認為犯罪不是對社會關係的侵犯,犯罪只是侵犯了具體的法益,比如刑法分則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罪,該類犯罪侵犯的客體就是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刑法分則第五章侵犯財產罪,侵犯的法益就是財產權利。再如具體到個案,張三被毆打致輕傷,則犯罪侵犯的客體就是張三的人身權利。對於這種侵犯人身權利的情形,張三可以選擇追訴和不追訴,而不是公檢法不顧張三的意願直接啟動追訴程序。

總之,隨著人本主義思潮的發展和對個人權利的尊重,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犯罪首先是對 被害人個體權利的侵犯,其次才是對社會關係的破壞。國家追究犯罪不僅是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也是在修復被破壞社會關係。由於檢察機關更多站在國家角度去懲罰犯罪,更多肩負著維護司法正義的職責,而對被害人受到的傷害有時根本無法感知,只是通過經驗法則來履行職責。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實施犯罪的主觀惡性及手段相同,而不同的被害人感受到的痛苦和傷害往往是不相同的,檢察機關通過經驗法則指控犯罪有時與犯罪造成的實際危害後果並不相符,所以必須要由真正受到傷害的人親自出庭來控訴犯罪。而被害人往往又不懂法律,不清楚具體的訴訟規則,故只能委託律師參與訴訟。被害人委託律師之後,會將其受到的傷害、造成的心理陰影等全部向律師介紹,律師在一遍遍傾聽的過程中感同身受,有時將被害人受到的傷害不知不覺地轉移到自己身上,律師也就不自覺地擔當起第二公訴人的使命。

如果被害人不聘請律師,只是向公檢法三機關傾訴自己受到的傷害,公檢法三機關是否有時間接待就是一個問題。同時公訴機關到底出具什麼樣的指控方案和訴訟策略,被害人根本無權幹預,甚至公檢法三機關辦理案件時根本不去考慮被害人感受和訴求。有時還會偏離方向,比如為實現刑罰一般預防目的,司法機關不去考慮被害人提出賠償的主張,因為一旦賠償無法判決死刑就無法實現震懾社會上不安定分子的效果,司法審判也就無法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

故公訴機關未必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樣將訴訟上升到戰爭的高度,故被害人涉案後聘請律師可以要求將對方拿下,律師作為被害人聘請的外援必須要和被害人一起並肩作戰,和委託人親密合作、密切溝通,最終形成一致的訴訟方案和思路。

故,被害人要想真正維權,必須聘請專業的刑事律師,要讓律師在和公檢法三機關密切配合下達到預期的目的。

五、維護司法公正需要

司法公正是訴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所有訴訟參與者的信念。但在訴訟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聘請律師後會在訴訟技巧上佔據上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專業律師的幫助下可能會逃避法律的制裁,而被害人作為非專業人士往往並不清楚真實的情況。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只是在完成工作任務,再加上司法機關當前辦案壓力很大,在具體案件上往往無心戀戰,不願意給辯護律師糾纏太多,故從庭審的場面上看往往是辯護律師更佔上風。有時檢察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辯護人採取的不正當手段辯護也不監督,這直接影響了司法公正,對維護被害人合法權益也帶來了很大的問題。故需要被害人聘請律師,依法制止訴訟中的違法之處,維護法律正確實施和案件公平正義!

                                  李世清律師讓思緒飛於釋然廳

                                 庚子年四月九日十八點三十分

相關焦點

  • 刑事被害人信訪案件原因分析及對策
    2、主要集中於故意傷害案件。此類信訪人大多是在司法機關處理傷害案件時,其解決期望與實際標準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信訪人希望從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對解決因傷害案件引起的一系列問題特別是涉及賠償問題一般都抱有比較高的期望值,但在解決過程中這些期望值達不到,就以上訪的形式來給對方或司法機關施加壓力。  3、部分上訪者對上訪存在理解誤區。
  • 刑事案件被害人是否需要聘請律師?
    編輯:左岸經常會遇到很多刑事案件中被害人來諮詢,關於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證據都由公安機關調查了,那被害人是否還需要聘請律師呢?被害人聘請的律師能發揮哪些作用呢?一、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是否有權利請律師呢?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刑事案件的被害人有權利請律師。《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
  • 新版《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對被害人維權有何影響
    筆者結合代理被害人維權案件的經驗,就相關條文修改進行逐一解讀。一、第十四條的修改主要是明確刑事案件部門管轄問題較之原來的法條更加具體,分別明確了檢察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軍隊保衛部門、監獄、海警部門管轄的刑事案件,更有利於被害人結合具體刑事案件確定有管轄權的部門。
  • 刑事案件:被害人該如何爭取賠償?
    說實話,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索賠都比較難。如故意傷害、盜竊、詐騙之類的犯罪嫌疑人,基本都是三無人員,沒有固定工作也沒有固定收入。如刑事案件中不支付精神損害賠償等。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爭取賠償:一、雙方協商解決。這種方式是最直接、最有效。
  • 刑事案件被害人的民事賠償範圍探析
    主要爭議有二:一是是否受理精神損害賠償之訴;二是傷殘賠償金、死亡賠償金是否納入賠償範圍。下面筆者逐一論證。  一、關於是否受理精神損害賠償之訴問題  存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就精神損害賠償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不予受理。
  •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過錯」的司法認定
    現行《刑法》中所規定的從輕、減輕、免除處罰的事由,並不包括「被害人過錯」,但在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等刑事案件的司法實踐中,「被害人過錯」往往作為十分重要的量刑情節。近年來,對於社會影響較大的故意殺人案件,「自首不等於免死」的判罰越來越多,但被害人存在過錯的情況下,往往可以成為被告人求得生刑的一個稻草。
  • 陝西商洛檢察: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案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案件的基本情況(一)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案件比例大。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全市檢察機關共接到提起或申請的司法救助案件112件,其中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案件87件,佔全部司法救助案件的77.7%。
  • 刑事被害人視野下社會管理創新
    普通的民事侵權行為尚且賦予了被侵權人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而對被害人造成更為嚴重的精神損害的犯罪行為,被害人卻不能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種法律規定的邏輯性矛盾是非常尖銳的,而且,受到嚴重精神損害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在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依然得不到支持,無異於對被害人二次傷害。在被害人情緒極不穩定,對立矛盾尖銳的情況下,很容易誘發不穩定因素,給審判工作造成不利影響。
  • 廈門市將實現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零門檻」
    臺海網11月2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陳捷)昨日,導報記者從廈門市司法局獲悉,廈門市將加大對未成年人保護力度,實現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零門檻」。據悉,為進一步加強對未成年被害人的司法保護,擴大法律援助覆蓋範圍。日前,廈門市司法局和市檢察院結合本市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工作實際,共同制定《關於加強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工作的實施意見》。
  • 刑事案件被害人如何獲得最優救濟?
    並且勞榮枝案僅有合肥被害人小木匠家屬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約135萬元,勞榮枝家屬表示願意賠償,但僅有3萬元。7條人命難道只值3萬元嗎?刑事案件的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屬到底如何獲得最優救濟?非常遺憾的是,在筆者長達10年的法律從業經驗中發現,刑事案件中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比例非常低。如果不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或單獨民事訴訟,訴訟時效經過,訴訟請求將不能得到法院支持,被害人將不能得到任何賠償。例如,上述勞榮枝案件中7名被害人中,僅有一名被害人的家屬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 重大刑事案件的閱卷技巧及思路
    專業刑事辯護團隊常常會接到一些重大疑難複雜的刑事案件,卷宗材料往往都是上百卷,有的甚至多達四、五百卷。特別是涉黑涉惡案件,被告人眾多、案卷材料紛繁雜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理清證據並最終形成辯護思路,製作閱卷筆錄是第一步。關於閱卷的技巧和思路可能更多的是我的一些辦案經驗總結,希望藉此與大家一起分享,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 對強化我國公訴案件被害人程序性權利的思考
    人類社會刑事司法制度的最初目標就是為刑事被害人提供服務的。在長時期偏離這一目標之後,重新確立將刑事被害人視為刑事司法的主要服務對象的刑事司法理念,進一步加強被害人的訴訟權利,是非常必要的。    (二)人權保障的要求    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是刑事訴訟目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片面地注意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必然會違背刑事訴訟法的根本宗旨。
  • 刑事案件是否能夠撤訴?究竟哪些刑事案件可以撤訴呢?
    刑事案件撤訴可以分為:一審中的撤訴、自訴中的按撤訴處理、附帶民事訴訟中的撤訴、二審上訴的撤回、二審抗訴的撤回、上訴、抗訴撤回後的裁判生效、二審中的按撤訴處理。刑事案件分為自訴案件與公訴案件。自訴案件是可以撤訴的,但公訴案件是由檢察機關控訴的。受害人沒有撤訴權。
  • 餘敏、周勇、何緩: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辦理機制研究
    ,從未成年人受刑事侵害情況及權利保護困境切入,分析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機制存在的問題及不足,探討從訴權保護、隱私保護、司法救助、監護權變更等方面著手,構建起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立體化保護網,以期在辦理未成年人被害刑事案件中,最大限度降低「一次傷害」對未成年人的影響,防止「二次傷害」。
  • 從近3年上海二中院刑事案件看證人出庭案件特點及成效
    今天(9月28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二中院)舉行發布會,向社會各界發布上海二中院2018系列審判白皮書。這些白皮書通過梳理近年來辦理的相關案件,總結普遍性問題,並提出對策和建議。
  • 刑事被害人過錯責任的完善
    在此類案件中,被害人過錯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往往非常複雜。在眾多的刑事案件中,有被害人的誘因性過錯事實引起被告人犯罪行為的實施,有被害人的侵害性行為激發矛盾等等。被告人在一個刑事案件中實施了犯罪行為,如果有多名被害人和被告人,則被害人過錯與危害結果因果關係的複雜性將得以充分體現。
  • 刑事自訴案件相關法律規定匯總
    公訴案件,由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自訴案件,是指被害人、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二)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所謂輕微刑事案件是指犯罪事實、情節較為輕微,可能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拘役、管制等較輕刑罰的案件。
  • 上海刑事代理律師費用
    二、犯罪未遂責任範圍  這實際指的是對犯罪未遂行為是否都應處罰的。先來看看在上對未遂犯罪是如何處罰的。在對未遂犯罪的處罰根據上,有三種不同的觀點。儘管如此,犯罪未遂仍需承擔刑事責任。對於未遂犯的刑事責任,大陸刑法總則第23條第2款規定:「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澳門刑法第22條規定:「一、有關之既遂犯可處以最高限度超逾3年之徒刑時,犯罪未遂方予處罰,但另有規定者除外。二、犯罪未遂,以可科處於既遂犯而經特別減輕之刑罰處罰之。三、行為人所採用之系明顯不能者,或犯罪既遂所必備之對象不存在者,犯罪未遂不予處罰。」
  • 江西高院《規範審理涉及被害人過錯刑事案件的指導意見(試行)》
    為進一步規範涉及被害人過錯刑事案件的審理,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及其他司法文件的相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意見。第一條(概念) 本意見所稱被害人過錯,是指被害人故意或過失實施的,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對被告人實施犯罪行為具有誘發、促成、激化等作用,並最終導致被害的不正當行為。
  • 論刑事被害人當事人訴訟地位的正當性
    當事人與案件事實有直接利害關係包括四種情況:一是被犯罪行為所侵害;二是被指控實施了犯罪行為;三是因犯罪行為而遭受損失;四是因實施犯罪行為而負有賠償責任。當事人與訴訟結果有直接利害關係主要是指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可能會受到刑事訴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直接影響。[2]如獲得了財產、自由、權益得到恢復和補償,或失去了財產、生命、自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