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著「八仙過海」等民間傳說和各種喜慶圖案的土灶旁,是一張鋪著藍印花布的八仙桌,桌上擺著響油鱔絲、糖醋小排、紅燒扎肉、土灶菜飯等農家菜,讓每個路過的人都垂涎欲滴。這是9月22日啟動的「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上海慶豐收大展示系列活動」現場的一幕。這桌農家菜的原材料,都是上海本地出品。
當天,上海9個涉農區、市農科院、市婦聯、市花卉行業協會,以及光明食品集團、上實集團等涉農企業在上海農業展覽館帶來了今年部分豐收成果,圍繞「禮讚豐收、致敬農民、回饋市民」的主題,進行地產優質農產品的展示推介和品鑑,為滬郊農民喜慶豐收搭建舞臺,也為市民體驗和分享豐收成果鋪設通道,促進產銷對接。
上海哪些農產品最出色?有些想得到,有些卻讓人意外。
當季最熱門的,莫過於「國慶稻」。浦東、松江、崇明等多個合作社的「國慶稻」已經開始收割,部分搶先出品的新米則變成展臺上電飯煲裡香噴噴的白米飯。「我們的米飯冷吃都好吃。」來自上實東灘大米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獲得過全國金獎的「有機鮮活米」,「『活米』就是稻穀現碾鮮米,能在加工過程中保留胚芽部分。胚芽位於胚軸頂端,發育成胚葉並生長,所以胚芽米被稱為『活米』。」胚芽在一粒米中的重量只有3%,營養卻佔一粒米的66%以上,近年來很受市場歡迎。如果從稻米加工的精細化程度看,「活米」介於糙米和精白米之間,可見,「活米」既保留了營養價值,又有利於節約糧食。
浦東的種糧大戶黃生飛也出現在活動現場,而她抱著沉甸甸稻穗的照片,正是現場的巨幅海報之一。2015年剛務農時,她的家庭農場只有106畝水稻田;可今年,水稻種植面積擴產到700畝,「國慶稻」已基本收割完畢。由於打出了品牌,銷售情況很理想,每公斤大米可以賣到20元。這背後,既有優質米種的功勞,又有科學種植的成果:米種選的是上海自研的「松早香」;種植方式最初是稻蝦共生,通過生態種養減少農藥和化肥使用量;去年,她又嘗試了水稻與大球蓋菇的循環生產方式,進一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益。「豐收對我們農民來說,就是米袋子、錢袋子一起鼓起來。」黃生飛的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想不到的農產品之一,是鮮花。活動現場,好幾家涉農企業或合作社的展臺花團錦簇,因為鮮花已經成為上海的特色農業品種之一。在上房園藝夢花源展區,工作人員潘燕忙著回答不同參觀者的諮詢——普通市民關心的是美麗的花卉哪裡可售、鮮花組成的市內遊景點何時開放;專業觀眾關心鮮花種植的商業用途,包括園林布置、花草茶衍生品開發等。來自奉賢區的寶熠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也有些應接不暇,「鮮花是上海精品農業的成果之一,既有觀賞、食用、加工等功能,又能成為美麗鄉村的載體,所以這些年致力於鮮花培養種植的農民越來越多。」
本次大展示持續三天時間,由於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採取線上預約和定向預約的方式進場參觀,單日人數有所限制。不過,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在活動啟動前,與拼多多聯手,在線上開設了「滬農優品館」,集中展銷上海有特色的農產品。為了慶祝豐收節,滬農優品館邀請農業合作社帶頭人等進入拼多多直播間,通過發放超額福利等,推薦上海本地的精品大米、應季果蔬、新鮮肉禽、老字號農副產品等,市民通過網際網路就能選購本地農產品。
市農業農村委表示,展示活動時間有限,但觸網發展是上海農業生產銷售擁抱新時代的趨勢,所以「滬農優館」已成為拼多多平臺上首個一線城市的農產品線上專館。下一步,市農業農村委將指導更多上海食品企業、生態農業公司、合作社共同提升農產品上網,推動上海綠色農業、品牌農業、科技農業、數字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