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很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對於語文學習,尤其如此。語文學習的特點決定了,提前進行很好的預習,會讓孩子對於知識點的掌握提前有預判,有準備,也會讓孩子對於課文的記憶更加深刻。
那麼,讓孩子如何預習,家長又如何去輔導呢?
我們來看一個實際的例子——以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番茄太陽」這一課為例。
大家看到,該預習什麼,課文後面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那就是這幾步:朗讀課文、給生字組詞、鋼筆描紅生字,做到這三點足矣。
1、朗讀課文。朗讀課文的目的是讓孩子對於課文有個基本的全面的了解,便於後面老師上課時候消除陌生感。朗讀課文的要求是,全文讀2-3遍,代入感情去讀,不認識的生字,如果沒有標註拼音,需要查字典,各種標點符號的節奏要讀出來,課文中的字詞發音要標準。我推薦的方式是,讓孩子先讀2遍,家長再聽孩子讀一遍,聽的時候指出孩子發音中的問題。比如這篇文章中的這句「阿姨,媽媽說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給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長大了,我把我的腿給你好不好」,一定要讀出情感,語氣、情緒都要和課文的敘述性語句有所區別。
2、給生字組詞。讓孩子先儘量自己組詞,不要組網絡用語的詞,也不要組地名、量詞之類的詞。每個生字寫出部首,組2個不同的詞。如果孩子實在組不好,可以讓孩子查字典,家長儘量少幫忙。比如這篇文章中的「碌」「蔬」「戚」等詞語,相對來說比較複雜,可以讓孩子去查一查字典,對於一些一字多音多意的,也要查全。
3、鋼筆描紅生字。這是讓孩子對於生字如何寫有一個預先的概念,要求筆順要對,一筆一划來寫。寫的時候,家長可以在一邊看著,看筆順是否正確。
其實一篇課文,按照以上方式預習,孩子需要花費的時間並不多,也就是15-20分鐘左右。要教育孩子不要怕麻煩,要督促孩子每個新課文都如此預習,久久形成習慣。
孩子在朗讀課文中,也可以用有顏色的筆對一些重點詞語進行勾畫,這樣在老師講解時候可以重點去聽。也便於老師上課時候,孩子對一些知識點進行進一步標註。
孩子預習完畢,家長檢查後,要在課文上角進行籤字,這既是認證,也是家長對自己的督促。
預習是一件磨刀不誤砍柴工的事情,家長們一定要重視這個事情,不要怕麻煩,也不要過于越俎代庖,要切實督促孩子做一個高效率的預習,並形成長久的習慣。當一個預習的習慣養成後,家長的任務就會輕很多。
另外還需提醒的一點就是,預習也不要過量,一課一課地來,上完一課,預習下一課,有的家長恨不得讓孩子在暑假裡面,把下一學期的所有課文都預習完,這沒有必要,還會增加孩子的厭學心理。預習的量、時間、內容都要適度,讓孩子對於新課文有一個基礎的了解即可。同時,預習不能代替老師上課,還要提醒孩子認真聽講,不能開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