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教育教學發展,探討教育中的難題!我是辣辣。
說到預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從小學開始,老師就經常留預習作業,而且也一再強調預習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能把預習做到極致的學生卻少之又少。
以小學語文為例,如果老師第二天要開新課,那前一天晚上一定會布置讓學生預習這一課。通常老師對預習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夠把課文讀流利,大致了解文章講了什麼內容。
還有的老師對預習沒有具體要求,所以預習到什麼程度全憑學生自覺。有的孩子會在書做滿預習筆記,有的孩子卻連最基本的讀通課文都做不到。
那什麼樣的預習才是全面而有效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應該如何預習語文課文。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預習課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課文讀通順,對於讀課文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新課文中出現的拿不準的字需要通過查字典或別的方式來確定。
確定完字音後的下一步工作就是把句子讀通順,通順的標準是流利不卡殼。辣辣在預習作業的反饋中發現,很多孩子讀課文純屬為了應付差事,根本沒有達到流利不卡殼的標準。
只有把課文讀通順,熟悉課文,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課堂上才能節省更多的時間。
把課後的生字從文中圈出
記得我上小學時老師總會在預習作業中加一句「把生字從課文中畫出來」。以前我並不理解老師這樣做的用意,認為這是多此一舉。
直到我做了老師後,我才明白這樣做的用意。課後的生字分為會認和會寫兩部分,這些生字都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
把生字從原文中圈出這一過程,就是強化學生「認字」的過程。
根據課後題初步理解課文講了什麼
熟悉語文課本的人都知道,每一課的課文後面都有課後題,通常都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
這些問題可不是隨便問的,每一課的課後題都與課文本身有著莫大的關係。可以說只要解決了課後題,那麼這篇課文的理解也就差不多了。
所以會預習的孩子不僅會預習生字和課文,還會看看課後題問了什麼問題,並且嘗試著自己去解決。
當自己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判斷的時候,再聽老師講課會覺得豁然開朗,而不是雲裡霧裡摸不著頭緒。
把不懂的問題標註在旁邊
一旦上了三年級,老師就會慢慢培養孩子做批註的能力。在預習時如果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完全可以把它標註在旁邊,等到老師講課的時候讓老師幫著解決。
一二年級的孩子要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預習,以讀通課文為首要標準,然後家長可以結合課後題來檢查孩子的閱讀效果,課後的生字還要讓孩子口頭組詞。
等到預習的好習慣養成之後,語文學習會變得非常輕鬆。
大家要明白的是,預習課文是為了課堂的高效進行,只需要點到為止,不用面面俱到。
預習要有目標,有側重點。首先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其次要把課後生字從課文中圈出來,並進行組詞;然後要結合課後題大致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最後要存疑,留在課堂上解決。
複習是為了溫故,預習是為了知新,溫故知新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