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被解密的美國駐日外交電文顯示:衝繩人並沒有將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力量視為安全威脅,反倒更討厭美國;部分衝繩人表示,幾個世紀來,中國比美日兩國對待衝繩要好;許多衝繩人在文化上認同中國,相信中國區別對待衝繩人和其他日本人。美方將衝繩人的這種態度歸因於衝繩與中國的歷史淵源,以及二者都遭受過日本的侵略。
歷史因素導致衝繩人疏遠日本
據《華爾街日報》等媒體5日報導,美國駐衝繩首府那霸的領事館2006年4月26日所發的一份電文說,儘管中國在包括衝繩附近水域進行的經濟和軍事活動迅速增多,但衝繩人稱並未像美國和日本那樣覺得中國是威脅。這份由美國駐那霸領事館總領事託馬斯·賴克籤署的電文說,衝繩人對中國缺乏恐懼感。電文稱,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前,衝繩是獨立國家,名叫琉球國。
日本在中日戰爭中獲勝後,針對衝繩發起自上而下的同化運動。現實的衝繩人相信,他們會從對日本的更加認同中獲益。早在1893年,《琉球新報》的社論就稱,只有完全同化於日本,衝繩才能發展。接下來的50年裡,很多衝繩人選擇參軍,包括在衝繩戰爭期間參軍,以此證明他們是真正的日本人。然而,慘烈的衝繩戰爭奪去了大量衝繩人的性命。倖存者中,絕大多數人要麼親身經歷戰爭的殘酷,感受到日軍對衝繩人的殘暴行徑,要麼聽過這類讓他們震駭不已的故事。二戰後,衝繩當地對這場戰爭的闡釋,更堅定了衝繩人的看法:日本政府為防止美軍攻入日本本土,一直有意犧牲衝繩利益,最大可能地消耗美軍。
從1945年到1972年,美國掌管衝繩,這比對日本其他地區的掌管時間要長20年。美國通過武力強行奪取土地建立軍事基地。上世紀60年代初期,衝繩人掀起回歸日本的運動,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都發生過大規模的反美運動。1972年5月15日,衝繩回歸日本。從1972年以來,衝繩仍是日本最窮的縣,失業率也最高。
以上這些歷史影響了衝繩人的世界觀,其中包括身份認同。2005年12月,琉球大學針對衝繩人的調查結果顯示,40%的受訪居民認為自己是衝繩人,36%認為既是衝繩人又是日本人,只有21%的受訪者自認為是日本人。
衝繩人也反對參拜靖國神社
歷史因素也導致衝繩人對日本政府言行的看法有別於本土人,這在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這一問題上尤為明顯。從日本媒體的報導上看,儘管很多本土日本人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感到不舒服,但如果一旦涉及到中國反對參拜這一事件,民調顯示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日本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是否參拜。
但是,美國駐衝繩的外交官認為,絕大多數的衝繩人站在中方立場。衝繩人批評當時的小泉純一郎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有衝繩官員乾脆告訴美方,他懷疑中國方面不會接受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辯解,因為連衝繩官員都不信。這名衝繩官員表示,衝繩人和中國人對日本政要參拜一事看法一致。因為衝繩人和中國人都曾遭到過日本的侵略,都是「戰爭囚犯」,故有共同的感受。
衝繩當地媒體的社論也指出,參拜靖國神社對日中雙邊合作以及地區合作是毫無必要的障礙,政府應移除該障礙。
市長候選人稱日美造成的傷害更大
電文在談到美方人員2006年3月與日本前社會黨議員、當時正競選衝繩市長的東門美津子(Mitsuko Tomon)展開的討論。東門美津子說,日本政府和美國政府就像那個喊「狼來了」的孩子,他們把矛頭指向中國,聲稱可能會發生某些可怕的事,但從來沒有任何可怕事情發生過。東門美津子說,衝繩人沒有受到中國人入侵的困擾。電文還援引東門美津子的話說,從歷史上看,日本和美國對衝繩造成的傷害比中國以往對衝繩的傷害要大。
電文說,衝繩對中國的看法不同於日本其他地方並非完全是因為歷史和情感;衝繩人持這種態度有其現實用意。那些聲稱未感到有來自中國威脅的衝繩人常常以此來支持他們有關美軍基地應撤出衝繩的看法。比如,當東門美津子被明確問到中國在衝繩附近的軍事活動時,比如2004年11月的「中國潛艇入侵」事件,她勉強承認,這一事件令人遺憾。但她又急忙補充說,僅憑這一事件並不足以證明美國軍隊和美軍設施集中在衝繩是合理的。
衝繩人相信中國對其「區別對待」
日本經常對中國擴張軍力表示憂心,時任自民黨總務會長久間章生2006年1月表示,如果沒有美軍相助,中國可以很容易吞併衝繩。不過,很多衝繩人相信中國對衝繩的態度比對日本其他地區更溫和。衝繩人始終認為中國對衝繩態度友好。他們指出,臺北國際機場標示往返衝繩的航班,所使用漢字仍是「琉球」。
2005年5月的《琉球新報》指出,由於歷史因素,衝繩可以在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扮演中介角色,以此獨力地作出國際貢獻,衝繩人藉此可以揚棄「太平洋(戰略)基石」的稱號,成為「友善基石」。《琉球新報》2005年6月的一篇文章認為,中國人熱情接待訪問北京的衝繩知事及其政黨成員,而對日本首相小泉則採取怠慢態度。
電文最後結論說,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以及中國對此的反應,在衝繩有不同的反響。這樣的行動加強了衝繩人的感受:自民黨領導層以及整個日本政府更加忽視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衝繩文化上對中國的認同,加劇了當地人懷疑政府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動機。
美日在衝繩「欠債」多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日本對待衝繩的態度,向來就像對待不入流的遠房親戚一樣。二戰末期,在臭名昭著的衝繩戰役中,多達20萬人喪生,衝繩島1/4的平民被奪去生命。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衝繩札記》記錄了日本「皇軍」在脅迫衝繩百姓自殺而非投降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美國在1952年結束了對日本的佔領後,仍繼續把持著衝繩。上世紀50年代,美兵用推土機和刺刀,將一些衝繩人趕出家園。美國在衝繩島上發號施令的日子一直持續到1972年。甚至在日本政府恢復了對該島的控制之後,仍有1/5的地區被劃為美軍基地。多數民眾在更大程度上將美國人視為佔領軍,而非安全的保證人。1995年,3名美軍士兵輪姦一名12歲女孩;2004年,從衝繩普天間基地起飛的一架美國直升機在衝繩一所大學內墜毀。兩起事件均激發起反美情緒。1996年,美日雙方商定,遷移普天間直升機基地,從容易造成危險的人口稠密的城市遷至島上較偏遠的地區。
2010年4月,有9萬人在衝繩舉行集會。「我強烈要求(將普天間基地)搬出衝繩島,甚至搬出日本境內」,衝繩縣知事仲井真弘多向集會民眾表示。2011年6月召開的「日美安保磋商委員會(2+2)」會議確定將把衝繩縣宜野灣市的普天間機場搬遷至該縣名護市邊野古地區,宜野灣和名護兩市的市長6月22日對兩國政府「輕視當地」的態度表示失望。宜野灣市市長安裡猛表示:「我感到談判中日本政府只是向著美國一方,沒有真誠對待衝繩。」名護市市長稻嶺進對此強調:「這只能讓人理解為是威脅,不能接受。」
6月23日,衝繩縣迎來衝繩戰役結束66周年的「慰靈日」。首相菅直人等出席了「衝繩全體戰歿者追悼儀式」。他在致辭時稱對未能及時減輕衝繩的美軍基地負擔表示「不勝慚愧」、「將盡最大努力減輕負擔並消除危險性」。
日本前外相前原誠司7月9日就美軍普天間機場搬遷問題表示,預計菅直人將在8月中旬辭職,「必須在新首相的領導下致力解決這一問題。」他表示:「無論是哪一政黨執政,關於搬遷的日美協議都不會動搖。」
連結
日本共同社12日援引《琉球新報》10日的報導說, 針對中國個人遊客的在有效期內可多次往返日本的「多次籤證」發放後,第一批使用該類籤證赴日的48名中國遊客於7日抵達衝繩那霸機場。遊客們表示「籤證申請變容易,所以來日本旅遊了」。衝繩縣相關人士則認為,多次籤證將成為衝繩旅遊業發展的催化劑,並對開拓巨大的中國市場充滿期待。
日本政府於5月27日宣布將發行多次往返籤證,條件為「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富裕人群」,且須在衝繩住宿一晚以上。一旦獲得多次籤證,遊客將可在3年間自由出入日本,而停留時間也從原先的15天延長到90天。該縣統計,2010年度前往衝繩的遊客為571.79萬人,其中日本國內遊客佔95.0%,海外遊客僅佔5.0%。由於今後的少子高齡趨勢,日本國內遊客的數量預計將進一步減少。衝繩縣相關人士認為,應充分發揮衝繩的地理優勢,將目光投向鄰近的亞洲市場,而「重中之重」則是中國。
知事仲井真弘多將於7月14日~17日前往北京和上海展開多次籤證的「頂級推銷」。北京至那霸定期航班也將於7月28日起開航,而那霸至上海及那霸至香港的航線也已決定增加並將部分航班升級至載客量更大的機型。
然而,籤證發放後,第二次赴日時則不需要前往衝繩,因此衝繩有可能成為「跳板」。7日抵達衝繩的遊客中,有些人僅在衝繩度過一晚,次日便前往東京。衝繩相關人士擔憂:「如果第一次訪問時不能使遊客感到衝繩的魅力,今後衝繩將僅僅成為一個途經地。」衝繩旅遊會議局副局長上地惠龍認為,衝繩和中國間的定期航班較少、那霸機場國際航站樓狹窄、中文環境的有待完善等均為課題,「中國遊客非常重視口碑。如果給他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中國馬上就會傳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