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船舞、墜子戲、秧歌燈……這些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都知道嗎?」近日,安慶師範大學動畫專業2017級16名學生利用專業知識,歷時一個半月,繪製出六幅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圖,為傳承和宣傳安徽省非遺文化貢獻一份力量。
在對應地區的位置上繪製出文化遺產的動畫圖案,再配上簡單的文字介紹、多彩的畫面和活潑的畫風……六個小組圍繞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主題,製作出六幅不同效果和風格的地圖,內容包括傳統戲劇、手工工藝、舞蹈等多方面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李鴻章故居、胡玉美等城市地標和特產。
談起繪製非遺地圖的初衷,指導老師姚硯表示,「學生通過製作非遺地圖,主動宣傳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喚起大家對非遺文化的關注,讓更多的安徽企業、個人關注非遺文化的發展和創新。」
參與手繪的學生傅忠翛介紹,小組以城市為單位,分頭尋找安徽省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確認每個城市的手繪重點。他負責主筆和調控整個畫面,組員過昕婷負責特色戲曲並製作頭飾,田繼剛負責繪製線稿。
學生張麗介紹說,為了繪製好地圖,他們查找了安徽每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資料,也參考和學習了很多其他省市的文化地圖,進行了多次嘗試和磨合,最終呈現效果還算滿意。
除了繪製地圖,每組還根據地圖創作出衍生文創產品,在書籤、杯子、鑰匙扣等生活用品上加上安徽文化元素,將所制地圖印刷在抱枕、挎包等物件上。目前,部分文創產品已經製成成品,將在該校美術學院藝術節中展出。「我們把產品實物化,也是更想契合文創市場,便於向大眾傳播安徽文化。」張麗說。
「在繪畫中學習,在學習中繪畫。這是我們第一次運用專業知識為安徽文化傳播盡一份力,完成整個項目,大家專業能力也得到提升,也更加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傅忠翛說。(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方夢宇 通訊員 齊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