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微博上「將長發剪掉捐贈給腫瘤患者服務機構」的一組照片引發社會熱議。如何捐發?捐出去的頭髮如何送給腫瘤患者?捐發機構是怎樣一種存在?日前,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採訪了中國首個大學生捐發公益組織「青絲行動」,聽他們講述數千束頭髮背後的故事。
坐在落地鏡前的那一刻,韋彥爾還是免不了有些緊張。
她深吸了一口氣,把眼睛閉了起來。當理髮師將剪刀放在她已經紮好的發束上時,她的內心異常堅定,像過去4年一樣,一直沒有變。
2018年1月的一天,韋彥爾又一次告別了自己的長髮。
2014年8月,第1位;2015年12月,第560位;2018年1月,第7068位。細數自己的三次剪髮經歷,韋彥爾見證了自己的頭髮由短變長、由長變短的周而復始,也見證了「青絲行動」從萌芽到壯大的發展歷程。
「青絲行動」是中國首個大學生捐發公益組織。他們致力於建立一個幫助癌症患者的公益平臺,活動內容主要包括頭髮募集、假髮製作和假髮捐贈,旨在關愛癌症患者,還其優雅青絲。
三人的「一拍即合」
中國每年新增307萬例癌症患者。「難道除了鼓勵、支持、陪伴,就沒有更多的事可以做了嗎?」韋彥爾想為癌症患者多做一點事,在國外上大學期間,韋彥爾了解到有一種為癌症患者捐發的公益組織,回國後卻發現國內在這方面還是空白。19歲的韋彥爾當即聯繫了兩位朋友,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李嘉文和王蘇若,闡述了她的想法。三人一拍即合,成立了為癌症患者捐發的公益組織,取名「青絲行動」。
2014年8月,韋彥爾成為「青絲行動」的發起人,也成為「青絲行動」第一位捐發者。
作為三名創始人中唯一的男性,李嘉文回憶起「青絲行動」創立之初的舉步維艱,「當初大家都是學生,沒有運營資金,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掏腰包墊錢。」
活動宣傳,資金籌措,聯繫企業……很多次嘗試,很多次失敗,「青絲行動」在三個年輕人一往無前的熱情中跌跌撞撞地前行。
幸運的是,「青絲行動」得到了多方支持。2015年9月,「青絲行動」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正式成立社團,並在一次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的項目申報中,成功申請到了項目經費,這讓團隊成員看到了希望。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團隊人員逐漸增多,影響力不斷擴大,通過與企業和醫院合作,舉行現場捐發和集體捐贈等活動,「青絲行動」社團日益發展壯大。
2016年,「青絲行動」正式籤約為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專項基金。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提供財務、行政、項目管理等方面的專業指導。
在一屆又一屆學子們的接力下,「青絲行動」如今約有30名來自上海各個高校的大學生參與其中。在這個社團,他們被統一稱為「青絲兒」。
徐思涵是最早加入團隊的一名「青絲兒」,「上高中的時候就關注到『青絲行動』了,當時也有捐發的想法。」徐思涵說,「後來機緣巧合在大學期間加入了社團。」
一開始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捐發,徐思涵在第一次捐發時通過拍攝組照的形式介紹了捐發過程。「當時的場景已經在我心中上演了很多次。」徐思涵終於圓了夢想。
然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青絲行動」本是公益團隊,卻遭到了不少質疑,「為什麼不能與受捐者見面?」「捐出去的假髮成品數量為什麼這麼少?」徐思涵總要一遍遍地解釋。
誠然,質疑無法避免,但當他們收到來自全國各地沉甸甸的一束束頭髮時,他們知道自己做的這件事正在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8537束頭髮的祝福
「親愛的XXX:感謝您成為第8257位捐發者。您捐贈的頭髮將通過假髮公司加工製成假髮,並直接捐贈給因接受化療而失去頭髮的女性。特發此證,以表感激。」5月23日,一位網友在微博上傳了自己收到的捐發證書,並寫道:其實只是給了比我更需要它們的人。
這張製作精美的捐發證書來自上海松江大學城一家hana咖啡店。這裡是「青絲行動」一個重要的「根據地」。全國各地的捐發者將剪下的發束寄來此處,由「青絲行動」的團隊成員統一收集,並分批送往合作的假髮公司。
青絲的大學生志願者們每天輪流值班拆封快遞,並根據隨發束附上的小紙片上的信息書寫、寄送證書。
截至5月27日,這家咖啡店已經收到8537束頭髮,寄出8371個證書。
這些頭髮都是長度超過30釐米,從未燙染過、清潔乾燥的頭髮,它們用透明的塑膠袋包好,並附上小紙條。
在數千張捐發者附上的紙條上,或是用清新娟秀的字,或是用瀟灑俊逸的字,或是用歪歪扭扭的字記錄了他們的故事。
一位男生講述了自己的捐發故事。他在新聞裡看到國外一個金髮男孩把蓄了兩年的頭髮捐出的事跡,於是他輕聲告訴自己「我也可以」。
「可能是因為觀念的問題,大家對男生留長髮還是感覺有些奇怪。在半長不短扎不起馬尾的時候,頭箍也拯救不了我。而在扎大馬尾的時候,大家普遍覺得我對藝術類主題有獨到的見解」。但當他解釋完之後,大家都紛紛讚賞他的做法。
他坦言,留長髮的經歷也讓他體會到了女生平時打理頭髮的不易。
蓄髮兩年後,他走進了理髮店。為了保證頭髮的長度,髮型師給他扎了許許多多個小辮子,幾乎是貼著頭皮一簇一簇剪了,再匯成一個大馬尾。
剪完發後,他形容自己「從武當轉入了少林」。
「看著剪下的頭髮,感覺自己終於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這是對別人的愛,也是對自己的承諾。」這名男生最後寫道。
……
每一束頭髮,每一張紙條,帶來的都是遠方的一個心願。
尊嚴和希望
剪去的長髮對於它的主人來說意味著拋開過去從頭開始,意味著對逝去親人的紀念,而當它們被製成假髮戴在癌症患者頭上時,則意味著尊嚴和希望。
還記得電影《滾蛋吧!腫瘤君》中的熊頓嗎?那個正處於花樣年華卻被告知罹患癌症的樂觀少女。患了癌症後,熊頓由於化療的副作用開始頻頻脫髮,後來她乾脆剃了光頭、換上假髮,享受嘗試不同髮型的樂趣。
但事實上,很多癌症患者無法像熊頓一樣去追求美麗,因為非真人頭髮製作的發套會刺激患者敏感脆弱的頭皮,頭皮瘙癢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而市場上真人頭髮製作的假髮價格高昂,動輒幾千元人民幣。
這也是為什麼「青絲行動」一定要用真發來製作假髮的原因之一。他們希望癌症患者能戴上更為舒服的假髮,重拾美麗與自信。「最重要的是這些用真發製作的假髮能讓癌症患者感受到溫暖和希望,更多的是精神的鼓勵。」李嘉文說。
據了解,目前「青絲行動」捐贈出188頂假髮。其中一頂假髮的擁有者讓徐思涵印象深刻。
那是在一次集體捐贈活動中認識的患者,她曾是小區的樓組長,經常接觸鄰裡,也喜歡與人溝通。生病後因為化療掉光了頭髮,這讓她一度喪失自信。收到「青絲行動」捐贈的假髮後,她重新回到了以前的生活,也對「青絲行動」和背後的捐發者們心懷感激。
然而,並不是所有患者都能理解「青絲行動」的善意。「他們中有人十分牴觸我們的到來。」敏感的李嘉文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患者都在忍受病痛的折磨,她們不想看到別人的憐憫和同情。」
但是當患者戴上假髮的時候,「青絲兒」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患者的笑容,「那一刻我會覺得我自己幹的是實事,我沒有作秀。」李嘉文笑著說道。
這件實事正得到更多的支持。2018年,松江區志願服務指導中心成立。「青絲行動」社團成為第一個入駐志願中心「志願項目孵化室」的公益社團。至此,除了hana咖啡店,「青絲行動」有了第二個「根據地」。
回想「青絲行動」成立初期李嘉文他們三人定的小目標,現在都一一實現了。
關於「青絲行動」的後續發展,徐思涵說:「現在有很多人捐發,但是申請的人並不多,希望能夠增加和患者溝通的渠道,讓假髮捐贈覆蓋到更多人。」
李嘉文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
在徐思涵看來,即使他們被病魔纏身,但是能戴著假髮出去曬曬太陽,聊聊天,讓他們有尊嚴地過完人生也是有意義的。
正如一位捐發者所說:「頭髮本沒有生命,而當賦予它新的、有意義的使命時,它便活了起來,代我們傳遞著支持與希望。」
(記者 張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