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搖籃網
一 會陰側切原因
(1)產前自身原因,孕期貧血、水腫、外陰白斑以及自身感染,未治療或治療不及時。
(2)產時會陰消毒範圍不夠,大小便的汙染,手套汙染後未及時更換;產後臥床體位不當未採取健側式平臥位,致使陰道分泌物汙染傷口。
(3)助產人員對會陰側切的時機掌握不好,切開過早,傷口暴露時間過長,側切的角度>45度;縫合時留有死腔,血液外滲及切口內瀦留。
(4)縫合傷口腸線在使用前對二甲苯液處理不完善,造成對組織刺激和不易吸收。
二 預防措施
(1)切斷感染途徑,產婦入院後應積極進行衛生處理,包括洗澡,更換內衣等。外生殖器感染者應積極進行抗感染治療,患貧血者糾正貧血。產房每早晚進行臭氧消毒或紫外線照射,對所用物品用「84」消毒液進行擦洗。凡與會陰手術接觸的器械必須高壓消毒。產婦有臨產徵兆後給予肥皂水灌肛清潔直腸,避免分娩時大便汙染會陰消毒部位。
(2)選擇切開時機,當胎頭拔露,會陰體變薄時行外陰皮膚常規消毒,待胎頭近著冠,會陰皮膚拉緊發白、宮縮時,行左側切開,如左側不能切開者,再選擇右側。切開角度以20~30度為最佳角度,此角度接近會陰中心處,組織損傷小,出血少,縫合後皮膚張力小,行走方便。
(3)待胎兒娩出後,先用生理鹽水衝洗傷口中的羊水及胎糞、凝血塊,然後用0.5%滅滴靈液擦洗傷口處。縫合陰道黏膜時,首先用左手中、食指著於陰道切口兩側緣,向下壓迫陰道後壁檢查有無切口延深,充分暴露頂端和縫合視野,用「0」號腸線於切口頂端0.5cm處,按解剖原狀,深淺適宜,不留死腔層層縫合,縫合外緣時間隔得要近,避免惡露滲入。
(4)正確處理腸線,在使用前,先將其放入75%乙醇溶液中浸泡1~2min,然後用乙醇棉球從頭至尾反覆擦拭5~6次將腸線中的二甲苯清除,使其柔軟,減少對組織刺激及不良反應。
(5)加強對產婦的心理護理。部分產婦行會陰側切分娩後憂心忡忡,恐懼術後畸形癒合造成陰道狹窄,影響夫妻生活。也有產婦對傷口的疼痛注意力過度集中,影響休息。根據產婦產生的思想壓力,護理人員要加強責任心,對產婦做好心理疏導和解釋工作,鼓勵產婦早日下床活動,促進傷口愈口。向產婦宣教產後生理衛生知識,養成良好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