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近日,有大陸旅客反映,在動車上購買了盒飯,發現它的保質期竟然有6個月,「保質期半年的快餐,裡面有熟米、滷蛋和配菜,真的可以放半年不壞嗎」?隨後,有媒體記者購買這類盒飯試吃,並向專業檢驗機構送檢了兩份已生產多日,保質期分別為90天和6個月的動車盒飯樣品。
檢測結果顯示,這些盒飯的細菌含量均未超標,符合相關標準。食品安全專家說,這類產品屬於使用罐頭工藝的一種加工食品,不需要防腐劑,就可以達到延長保質期的作用。不過,這類盒飯口感較差,一些維生素可能會流失。
其實,很多大陸旅客都有這種體驗:火車上賣的食物不怎麼好吃,而且貴,能不吃儘量不吃。
而在對岸的中國臺灣,鐵路便當(盒飯),不僅在旅客中熱銷,還有人打電話訂購。
不坐火車的人都打電話購買
暢銷背後:每個盒飯
都當作是做給家人吃的!
臺灣鐵路盒飯最便宜僅12元人民幣/個
臺鐵便當,最便宜的紙盒裝每份60元新臺幣(1新臺幣約合0.2元人民幣),最貴的木片圓盒裝也不過百元新臺幣。60多年來,從車上果腹之物到如今有口皆碑,從車廂巡迴叫賣到電話搶購,臺鐵便當書寫了美味傳奇。
油光水滑的排骨、色澤誘人的滷蛋、混合香蔥和蝦米烤制的米飯……打開便當飯盒就能聞到陣陣香氣撲鼻而來。臺北鐵路餐廳經理李玉霞說:「這是從1949年到現在都不變的菜式。」
雖然口味有改良,這款由排骨、酸菜、滷蛋、米飯等唱主角的經典款始終是臺灣民眾的心頭好。在臺北車站,一天就能賣出2000多份,包含素食、八角便當等全部種類的便當一天可賣5000多份。臺鐵在臺北、基隆、臺中、高雄、花蓮有5個便當廚房,去年創下銷量超過15000個便當/天、業績增長三分之一、營業額達3.3億元新臺幣的歷史紀錄。
每天在臺鐵車站排隊買便當的人,既有買了便當匆匆趕火車或高鐵的,也有專程前來,只為品嘗原汁原味臺鐵便當的人。為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去年11月,臺鐵推出滿千元以上鐵路便當快遞服務,供應3公裡距離以內的消費者,每天約可接獲800到1000個便當定單。
臺鐵方面說,今年年底前將推出真空排骨包裝快遞及網絡購物,只要提前一天預訂,足不出戶就可在家接到臺鐵便當。
重要的是把消費者當家人
臺鐵便當也曾被旅客投訴排骨不夠好、米飯太爛或太硬,加上民眾生活好轉,它一度淡出人們視野。2000年,臺灣鐵路局推出「臺鐵懷舊便當」,意外翻紅,引發搶購9萬份臺鐵便當的風潮。那時起,鐵路局每逢鐵路節都推出懷舊便當,並逐年更換不鏽鋼飯盒的圖案,滿足旅客們追思之情。據鐵路局統計,平均每年鐵路節期間可以售出7萬個懷舊便當。
也許是看到其中的商機,臺灣一些便利店也紛紛推出自己研發的鐵路便當,這讓臺灣鐵路局感到危機。2005年,臺鐵便當一天只能賣約1000個,已準備把它外包。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擁有臺灣最高級別廚師資格證書的李玉霞,接過了改良臺鐵便當的任務。
「做便當是門大學問,怎麼搭配讓冷了幾度味道也不會太變,這個才是專業。」李玉霞說,首先要新鮮,不要放任何添加物,如果質量不好,添加什麼都沒有用。「臺鐵便當甚至連味精都很少放,炸排骨的油至少一天換兩次,滷汁也要天天換新。」
這些細節還包括精挑細選米肉以及根據四時不同換配料的蔬菜,小到一份排骨的捶、過油、醃、炸、滷工序……
面對那些想多買、帶走便當的客人,李玉霞常會勸客人「少買一點」。理由是「不加任何防腐劑,放久了就一定有問題。」她還碰到過客人要買臺鐵便當的米、配菜酸菜。她把這看成是最好的肯定。
她說:「很多人都問為什麼臺鐵便當那麼受歡迎,其實每天上班我都會跟廚房同仁講,每個便當都當作是給家人吃的,我們要顧及他們健康點點滴滴……」
年近60歲的李玉霞說,大陸也有單位邀請她研發便當,但她捨不得離開辛苦耕耘的臺鐵便當。她說,大陸的鐵路線很長,餐飲市場應當更大,太有研發的必要了,「我也希望大陸的同仁把每個消費者當成自己家人,努力研發、創新、製作食物。如果有這樣的心,我相信將來大陸的鐵路便當會超越臺灣」。(綜合新華社、新京報、新聞晨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