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協作備課的森林
慶安高級中學 杜繼偉
社會運行到今天,人與人的關係看似因為科技的發展而有所遠離,比如我們現在經常說的低頭族、宅人族,但實際上人們的關係卻也在因為科技而越來越近。比如我們這個共讀小組,不在一個學校又怎樣,原先不認識又如何,在一個網絡的世界中我們不照樣彼此坦誠相待攜手共行嗎?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在協作備課中成就自我專業成長」,也讓備課不再成為負擔,集體備課也可以一片蔥蘢。
周彬老師說的很好:「作為教師,我們還有知識或者能力上的不足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通過勤學苦練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卻往往忽略了另外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通過與別人的協作,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時發揮各自的長處。」這樣做之後周老師提出了兩個好處:有利於彌補教師自身的不足,有利於和諧教育生活的建構。後者是我沒有想到的,覺得比較高大上,但是聯繫現實想想又的確如此。再看到周老師後面提出兩個概念:協作備課、競爭型備課,一下子覺得心有戚戚焉。
我們都處在一個教育群體中,是一個團隊,教師之間是協作還是競爭直接影響了這個團隊是否和諧。因為每個教師個人自身的能力其實都不差,而且也都有敬業精神、自尊意識(至少我所認識的老師都是如此,當然排除那些偷懶從各處拷貝現成結果的個別人),所以每位教師所備之課都是自己付出時間、經歷、智慧的成果;但我們又必須承認任何一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而且每個教師在備課時的切入點因為個人的理解、對不同學情的的估計也會有所不同,那麼呈現的教案在知識點或者方法的處理上必然會有個體特徵,這也給百花齊放提供了前提條件。
如果是協作備課,就如周老師所說的「目的並不在於評價哪位教師的備課水平高,而在於為其他教師提供更多的備課素材以及備課思維」,這樣的確節省了教師在備每一節課時翻閱資料的時間與精力,可以在廣泛佔有備課素材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認知與本班學情的部分,在課堂教學思維上也會更活躍。比如我們學校現在編的績優學案,你可以在上一屆編的基礎上進行適合本屆學情的刪減補充及修正,我們每一課之後都有一個版塊對本課內容進行知識連結,這些內容都是編寫老師精心篩選的結果,涉及背景、拓展、知識點歸納等等,都特別好,可以拿來就用,特別省時省力。更重要的是因為不分等級不打分數不評優劣,每位教師的心情應該都是比較放鬆的,在探討過程中也會各抒己見,這樣的團隊氛圍應該是和諧的,每一位教師也會在敞開心扉和同伴探討中獲得個人的專業成長。協作備課還使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自由支配,可以拿起書本靜心閱讀、可以一下班就奔向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不至於每每被工作壓力逼得日子都只圍著工作轉,而且辦公環境又那麼和睦、寬鬆、有愛,上班不再是不得已而是發自內心的快樂,想想就覺得很激動呢。
而如果是競爭型備課,因為非要在水平差不多的教案中評出一個最好的,那麼「很容易在備課組內部產生矛盾」,「就會激發教師間的衝突或者矛盾」。一旦有人心存芥蒂,那麼他就極有可能不會客觀的去看、去評他人的備課成果,對評出來的優秀教案會一味的敷衍說「好,特別好」「沒什麼問題」等等話語,對他人指出的自己教案中的不足也不能謙虛的接受;更不可能從中獲得有益於自己專業成長的養分,而團隊之間也不可能和諧相處了。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良好的協作備課呢?我覺得可以從四點入手。
這一點我以為最重要。只有大家敞開心扉,都本著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心態,「自覺、自主、樂意和高效」,才能不計得失、心懷坦蕩的在一起探討,也許有時會因對某一個問題深入探討而產生有爭論,那又有何妨,只要能得出一個正確的認知,那麼我們每個教師收穫的都是個人專業能力的提升,又不會影響到彼此的關係,所謂「君子和而不同」是也。真誠,這是一個團隊和諧相處的基本,也是團隊中的每一位教師個人專業獲得發展的一個有益因素。
用寧宇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只有深入探討,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才有可能在互相論爭而不是競爭中不斷進步!好一個「君子和而不同」,不同,是觀點不同,不苟同;和,是和睦相處。」真希望每一個團體都可以和我們群裡的夥伴們一樣本著「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道相互鼓勵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再借用李紅梅老師的話「協作備課常見的是具體任務的分工協作,這是低層次的或協作的開始;如能與同事的協作能像我們群內的夥伴一樣,遇事能敞開心扉地交流,協作是自覺、自主、樂意和高效,這是協作的目標。」我覺得我們學校語文組以前在這點上就比較好。我剛來時老教師都會盡力幫助我們,隨時都可以去聽他們的課,有問題就探討。當時改卷子還是每人平均分工,所有題通改。為了標準一致,在每次改之前所有備課組老師都會坐在一起集體商量每一道題,翻看學生答案商定給分標準,雖然每次都很費時甚至有時還會為某一個題到底該給幾分有爭執,但真的感覺特別溫馨特別有集體歸屬感,從每一位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教育教學有關的東西,更收穫了對工作的認真、對同事的真誠有愛。還有和王敏在一個備課組時,我們幾個遇到啥都是直言不諱,除了進度一致還有每次寫什麼作文、留什麼作業、要補充什麼都很愉快的就一起幹了,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備課,那樣的日子是風和日麗的,是呼吸新鮮空氣之後每個毛孔都暢快的。真懷念啊!現在的備課組大部分時候也不是不好,就是有時你說咱們寫個什麼作文好全年級比較講評總會有人說他不寫也不直接說出為什麼然後探討之後達成共識,有時你明明看到他做了一些教學,但你問起來卻含含糊糊的不願說,你說讓他給大家分享一下他會說沒什麼可分享的「關鍵是我弄得你學不來」,現在打下這些文字倒不是在指責他,只是覺得沒有一起成長非常可惜。
覺得寧宇老師這個話說得好:「關於備課,我們的確沒有幾個人可以說自己能夠不依靠任何材料,按照課標要求,獨立自主地備出一節好課。」「協作備課的前提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精心研究課標,然後有能力獨立備課而不藉助任何資料。如此,協作時才會各自承擔得起任何一部分,否則,也不過是多幾個人在一起東拼西湊罷了。」這就要求每一位承擔任務的教師本著負責的原則,一定要認認真真去對待分派的任務,不敷衍不應付差事,可以從各種渠道多方佔有資料,但要認真辨別思考從中尋找真正有用的從而形成自己的,決不能簡單複製或完全抄襲。
周老師說:「教育是一個複雜體,讓個體去面對複雜的教育,要麼因為寬泛而膚淺,要麼因為精深而掛一漏萬。」而且,每位教師個性有差異、認知有不同、教術有專攻,再者我們不僅是學生的老師,我們還有家人有朋友,有教學以外的生活,所以時間、精力更是有限。在當今全球資料共享的大背景下,我們再閉門造車、固步自封就太脫離社會、脫離時代了。所以,對每學期的教學任務進行分工勢在必行。這樣大家既可以集中精力只攻克幾課,又可以博覽群案輕鬆看到更多的內容,重要的是團隊協作解放了個體又和諧了群體。
我覺得備課分工之後還一定要做一件事就是討論。我們不能在把教學任務簡單分工之後拿到他人的教案就直接上課,而要在每一個學期正式上課之前集中對備課。一備本學期教學總體設計,教學總體預期,二備具體內容,即以一個單元為板塊,大家針對每一課說自己的看法,可對知識點進行補充,也可以對教學方法進行討論,當然也還要針對本班學情做相應處理,絕不是說探討之後的教案就一定不能改動,必須照講。
當我們彼此坦誠相待、攜手走進協作備課的森林之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呼吸到新鮮、甜美的空氣,看到五光十色的景致,這才是真正的備課。
(今晚最後修改之後,我眼前似乎出現了一幅畫面:春風駘蕩,幾個人圍坐在一起,眼中只有對知識的探究,眼神那麼清澈明亮,面容那麼沉靜美好,連舞動在空氣中的言語都是那麼芬芳迷人。我想這就是我們共同體在一起的模樣!)
謹以此紀念和共同體各位相識、相知、相長的美好日子。現在共讀時光就如此清新迷人,未來,我迫不及待的想要擁抱你!
2018.01.20晚十點五十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