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姓權之爭|端木異:性別議題背後,中國家庭的變遷與博弈

2020-12-14 澎湃新聞

表面上姓氏在今天只是一個符號,子女冠姓權只是個體家庭裡夫妻的不同選擇,但對於現實中真正卷挾在爭議裡、面臨多方衝突的人來說,卻很可能並沒有什麼真正選擇的權利。

子女冠姓權為何會成為熱門爭議話題

孩子隨父姓還是母姓引發的子女冠姓權爭議,稱得上是一個非常中國特色的性別議題了;這事是在最近二十年來,才逐漸上升成婚戀熱門話題的。

由於中國傳統婚姻最主要的一項功能就是傳宗接代、延續香火,子女冠姓權正是其核心,一貫是由男性壟斷,隨父姓不隨母姓。解放後,表面上中國法律以明文宣告了孩子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習俗決定了大部分情況下孩子會無條件地默認隨父姓,除非是離異、入贅婚或有什麼特殊情況,所以在過去結婚時,子女冠姓通常不會構成太大爭議。

但隨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胎化政策的推行,2000年後陸續步入婚姻的男女有相當大一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一些傳統的婚姻家庭關係早已經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獨生女兒對她原生父母的價值變高,父母養老、財產繼承都只能指靠這唯一的一個女兒(這倒是計劃生育政策的計劃外結果);另一方面婚後婆媳關係中媳婦普遍比以前自主度高,顯得更強勢,家庭地位也更高,即使在農村,任勞任怨、伏低做小的「好媳婦」傳統形象早已不受歡迎也不再普遍,尤其農村現在主動提出離婚的以女方居多(很多研究者的田野調查也證明了這點,參見:),男方家庭父母反而要想辦法和媳婦搞好關係。因此,女方或女方家庭要求子女冠姓權,特別是在男女雙方家庭經濟條件、議價能力均旗鼓相當的情況下,在很多地區已經是極為常見的事情:如果沒有就這個問題在婚前達成一致,那基本上這門婚事就吹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經常能發現,00年後的新生兒名字裡,很多糅合了父母兩方姓名,或者以「父姓+母姓」自創複姓,這些都是打破傳統冠姓傾斜的各種實踐。

劉燕舞,2009

這樣的大背景變化下,催生出了一種對子女冠姓權爭奪最為激烈的婚姻模式,叫「兩頭婚」或「並家婚」(目前各地並沒有統一的叫法,為行文方便下面一律稱為「兩頭婚」),即「男不娶女不嫁,不出彩禮不帶嫁妝,夫妻兩邊輪流住,承擔兩方的養老,孩子分別跟兩家姓」,粗略地形容一下,就像是夫妻兩家搞「AA制」的合夥婚姻。這種模式近二十年來在中國廣大南方省市地區逐漸發展壯大,跨度較大,包括了四川、兩湖、福建、江西、上海等地,而在江浙滬尤其流行,在部分地區早已成為了超過七成當地人選擇的主流婚姻模式,因而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關注

(參見:魏程玲等,2014;徐芸,2015;莊孔韶等,2019;張歡,2019)

「女性爭奪子女冠姓權」,這不單單只是一個女性地位上升的問題,當我們把這種現象放在更大的中國家庭結構變化中來考察,將會有更多有趣的發現。

傳統和現代的博弈:兩頭婚中的子女冠姓權爭議

如上所述,由于姓氏是深深紮根在中國傳統家庭父權制之中的,因此女性爭奪子女冠姓也很容易被繞進父權話語裡打轉。比如說傳統的入贅婚中,子女冠姓權屬於勢力更雄厚但沒有男孩傳宗接代的女方家庭,入贅男方一般在經濟和社會條件會略低於女方——我們熟知的「豬八戒背媳婦」,民間戲曲裡就有很多八戒哭訴自己入贅高老莊後被嫌棄打壓的臺詞。雖然婚姻形態由「從夫居」變為「從妻居」,孩子由隨父姓變成隨母姓,卻仍然還是在父權制家庭結構下完成延續男性家族香火的職能——兩方爭奪子女冠姓權時,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本質並沒有太大改變。這也是子女冠姓權爭議裡很多人理解的,「隨母姓最後不也還是在隨男人的姓(即女方的父系家庭的姓氏)嘛。」

那麼,女性爭奪子女冠姓權,究竟是不是仍然只是在重複父權的邏輯敘事呢?

在新興的「兩頭婚」實踐中,我們也許能找到一些不一樣的答案。儘管兩頭婚的模式在不同地區的實踐中會略有一些差別,但研究者們普遍對這種新型婚姻模式中女性地位的提升表示肯定——可能不徹底,但至少有進步。

簡單地說,在兩頭婚的婚姻模式下,子女冠姓權的解決方案,一般是要求「雙系」兼顧:要生兩個孩子,婚前協商好按生育順序或者性別繼承男女雙方的姓氏——比如說不管是男是女一律頭胎隨夫姓二胎隨母姓,或者男隨夫姓女隨母姓。而在二胎開放之前,部分率先實踐兩頭婚的家庭一般也會有一個子女冠姓協商方案,比如生女隨母姓、生子隨父姓,或者採用複姓(兩家疊姓),但誰家的姓該放在前面,仍存在爭奪。

也就是說,在「兩頭婚」新模式裡,男方和女方家庭的姓氏都要求能獲得延續,傳統父系家庭制度的特徵雖然仍舊獲得了保留,但一些規定被打破和鬆動了,產生了新的特徵。雖然兩頭婚的類似婚姻模式在歷史上並不新(費孝通1930年代的作品中就提到過),也曾在很多少數民族地區流行,但在漢族多個不同地區出現甚至成為主流婚姻模式,是有其新的背景和需求作為支持的,這實際上是一個經過多方博弈的過程。

在過去女兒被視為是要「潑出去的水」,婚後要孝順公婆也就是男方家父母,贍養自家父母更多是親情的感召或責任感,而不是義務或剛性要求(不贍養通常也不會遭到輿論譴責),通常也沒有從自家父母那繼承財產和住房的權利。但獨女家庭在沒有男性子嗣的情況下,父母養老問題不可能寄托在「女兒出嫁後顧念娘家情分」這種不穩定的支持上。而由於傳統招贅婚禮往往需要女方支付一大筆彩禮,家長往往對上門女婿騙婚和婚後違約情況十分警惕,也不太滿意找條件比自己家差的男性(入贅婚一般是女富男貧),所以選擇和本地門戶相當的男性家庭「兩家並一家」,成為了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對獨生女來說,她們往往自視為家裡的半個兒子,對於繼承娘家住房和財產並承擔贍養責任,態度一般也非常積極。

而對男方而言,當下隨著婚姻支付成本的不斷攀升,個體很難憑一己之力獨自成婚而必須依賴父母方的代際支持,兩頭婚比傳統婚嫁的成本和壓力都要低很多,也避免了傳統「從夫居」帶來的婆媳關係戰爭,代際關係和家庭關係都會更融洽。

站在新婚夫妻小家庭的角度來說,他們婚後兩方都可以繼承原生家庭的財產,不用分割出去,既可以享受父母輩照顧,獲取經濟支持,又能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以雙方父母輩共同的角度來說,由於選擇兩頭婚的往往是本地收入中等階層的家庭,一般不找外地人,兩家聯合婚姻,比較容易維持原有的收入身份和生活質量。此外,獨生子女家庭裡因為只有一個寶貝孩子,所以父母輩家庭對獨子或獨女分家後保持經濟、情感交往的願望往往非常強烈,更容易形成學者王躍生所說的「雙系網絡家庭」。

所以,在養老繼承、規避風險、情感維繫等多重原因和多方意願的綜合考量下,應該也是經過了一些試錯和拉鋸,才最終構建出了「兩頭婚」這種婚姻模式,並形成了比傳統更加平等的家庭內部性別關係。

(參見:李寬、王會,2017;黃亞慧,2013)

在這種婚姻中,夫家和娘家、血親和姻親的界限,也一併被模糊掉了:以蘇南地區的兩頭婚為例,不但酒席要在男女兩方家各擺一次,就連孩子生下來後,對父母兩邊親屬的稱謂叫法都一致,男女兩方父母都叫「爺爺」、「奶奶」,沒有「外公」、「外婆」;一些傳統重大日子和節日,比如孩子的周歲酒,要在兩邊各辦一次;逢年過節要商量好先後,除夕夜父母兩家都要去,得吃兩頓飯;清明節掛親,兩邊也都得跑。

也就是說,男女兩個家庭在養老資源、財產繼承和姓氏延續的資源上享受著平等的權利,而為了保持資源分配時能達成平衡,關係上就呈現出一些特有的緊張狀況——子女冠姓權爭奪時發生的爭議只是其中表現之一。在一些訪談和案例裡,有時候女方家條件更強,於是頭胎也可能會隨母姓;有時候女方生完一胎後不打算生了,就引起了另一方家庭不滿;有時候有一方家庭變卦、更想要爭奪兒子的冠姓,在地方同鄉和熟人社會眼中,這就是某一方「吃大虧了」,會產生一些輿論壓力,愈發加劇了兩方的拉鋸、算計和扯皮。了解這層背景後,對於為什麼有人會問papi醬以她的經濟收入和能力地位,為何會讓孩子隨父姓這種問題,也就不感到奇怪了(但事件中進行人身侮辱和攻擊仍然是非常錯誤的!)。

冠姓在什麼時候可以成為自由選擇

在網絡熱議子女冠姓權時,很多人想當然地指出:「孩子跟誰姓,這不應該是兩口子的私事嘛,關外人什麼事?」

這話乍一聽並沒有什麼錯,但是我們已經看到,在現實中發生子女冠姓權爭奪並且還十分激烈的各種兩頭婚案例裡,這可真不是「兩口子的私事」,而是兩家人、兩代人的事,並且事關財產繼承分配、兩家地位或利益的博弈、家族人情關係乃至兩家在當地的面子問題等一系列因素。子女冠姓權爭奪到底是性別平等的表現,還是傳統父權繼承觀念的升級或變形呢?它們其實可能既是原因,也是結果,但我們的視角不應局限於此。

一些敏銳的研究者在兩頭婚的訪談中,指出了子女冠姓之爭背後的親權幹預

(曹麗娟,2013)

:很多80後小夫妻表示其實自己並不看重孩子的姓氏,只是父輩向他們提出要求。研究者意識到,一些年輕夫妻其實對孩子姓氏問題也並沒有太多獨立思考,更沒有仔細考慮到這種爭議會對未來婚姻家庭生活的影響,只是盲目地聽從父母的安排,或者覺得應該首先滿足父母的要求,甚至有受訪者稱這是在「盡孝」,為父母幹預自己子女冠姓爭奪做出合理化解釋,以至於令研究者驚訝於她的「愚孝」。按道理來說,這一代獨生子女在市場化改革和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中長大,理應更加開放、獨立和有主見,為何會接受父母的幹預、甚至表現出對傳統「孝道」的認同?

這不應該簡單地被視為是傳統父權話語的回歸。就像前面提到的,當有人問,子女隨母姓不也是隨女方外公的姓,隨她父系家族的姓嗎?一些支持女性也有子女冠姓權的年輕人,會選擇以個體本位的角度來做出回應,也就是說,女方的姓雖然是父系家族的,但生下來後就已經是她作為個人的一個標誌了,和家族沒有什麼關係,是屬於她自己的一部分。

這種個體本位而不是宗族本位的思路,確實是理解子女冠姓權爭奪動機的一個關鍵,因為很多兩頭婚中的女方並不是在追求家族的集體利益和宗族傳承,而更多是在保護她的個人利益;她的父母作為姻親踴躍參與進來,擁有比傳統婚姻中更高的話語權和活躍度,很多時候也不是為了家族利益最大化,而是為了保護自己這唯一孩子的利益。

這種親權過度幹預婚姻事務的情況相當普遍,也非常符合學者閻雲翔前幾年對於80後一代出現的「包辦離婚」現象的觀察,那就是:造成當今一代中國年輕人婚姻出現衝突的最重要原因,其實是父母的強大影響。而正如媒體報導的那樣,三個婚姻中的重大安排——小兩口要不要離婚,共同財產怎麼分配,誰來撫育孩子,實際上都是由雙方父母來做出最後決定的。

(參見:閻雲翔,2016)

所以為了更好地理解子女冠姓權爭奪的問題,這種代際衝突和幹預必須要放在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化中來加以考察*。無論是人口普查數據還是抽樣調查分析都能發現,中國這些年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家庭的規模正在變小,核心家庭正在成為主流,相對而言直系家庭在減少、複合家庭則在慢慢消失。學術界主流觀點通常也認為,核心化是一個家庭走向現代化的最重要判斷標誌之一。

*簡單普及介紹一下概念,家庭結構一般被分為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和複合家庭三大類型(殘缺家庭等其他情況暫略)。1、核心家庭由一對夫妻及其未婚子女構成,經典畫面就是父母+一兩名小孩的小三口/四口之家。2、直系家庭由父輩夫妻和一對已婚子女(可能有孩)構成,經典畫面就是祖孫三代家庭,或者國產劇裡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小兩口。3、複合家庭由父輩夫妻和多對已婚子女(可能有孩)構成,經典畫面就是那種四代五代同堂、兄弟姐妹婚後不分家的大家庭。

傳統的中國家庭是典型的父權制家庭:具有父系繼承、女性從夫居、男性家長掌權等特徵,家庭一般是圍繞親子關係展開,比夫妻關係更重要,比如說包辦婚姻是由父母決定子女婚事,也就是說,夫妻關係是屈從於親子關係的。同時,傳統中國家庭也經常被視為是一個經濟合作單位,家庭成員之間「同居同財」,不是一家人不吃一鍋飯,各種經濟聯繫合作十分緊密。相對的,現代核心家庭的軸心是圍繞夫妻關係展開,經濟關係被情感關係替代,家庭規模縮小、成員關係比較簡單,往往更容易和父權做出切割,因此性別地位會比較平等,女性的地位也更高。

所以,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在核心化程度越高的家庭裡,子女冠姓就越可能成為「兩口子的私事」,隨父姓還是隨母姓,會成為相對自由、獨立的選擇。

但是,王躍生、曾毅等學者卻觀察到,2000年以後中國家庭結構變動中,核心家庭比例反而明顯下降,直系家庭不但沒降低、反而穩中有升,從1982年的17%上升到2000年的25%。當時學者們認為這種現象不能說明中國正在回歸傳統,很大可能上只是70年代初以來的生育率下降造成的滯後效應,中國家庭仍然還是在走向現代化,等到了2010年三代直系戶的比例就會下降。然而中國的直系家庭並未如預測的那樣發生解體和下滑,到2010年人口普查時,鄉村直系家庭結構比例繼續上升,達到了28.52%

(王躍生,2013)

按理說,中國的家庭結構早已經發生重大改變,父母的傳統權威穩步下降,夫妻親密關係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上升成為個體家庭的主軸。但是,獨生子女家庭「四二一」結構中,親代對子代的情感和經濟投入要更集中,會更加捨不得放手,於是,夫妻關係雖然成為家庭主軸,但孩子成為了夫妻關係中的重點。和西方家庭不一樣的是,中國家庭因為有繼承-贍養的關係(即費孝通說的子女不但要養下一代、還要反哺養老的「反饋模式」),所以子女或兄弟分家出去後,各自的子代家庭和原生父母家庭之間,即使獨立,也仍然會存在較為密切的經濟支持和生活互助關係,這都給親權入侵、幹預夫妻關係留下了一定的空間。而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想要徹底地擺脫對父母的依賴也變得越來越心有餘而力不足。結婚、生育、買房、帶娃,總有需要代際支持包括經濟和勞力上幫助的時候;而幫助和控制有時候是同一回事。正是這樣的多方合力,促成了親權在家庭軸心中的再次回歸。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當前浪說後浪們有「更多選擇的權利」,卻反而戳痛了無數年輕人的心。表面上姓氏在今天只是一個符號,子女冠姓權只是個體家庭裡夫妻的不同選擇,但對於現實中真正卷挾在爭議裡、面臨多方衝突的人來說,卻很可能並沒有什麼真正選擇的權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思想界|從冠姓權之爭到《美國夫人》:女性為何為難女性?
    中國婦女報的文章《「冠姓權」,究竟爭的是什麼?》也指出,「冠姓權」看似是兩性之爭,其實卻是「兩姓」之爭。「宗」「姓」的傳承不僅被看作是血脈延續、傳宗接代,還表現為家族財產的延續。今天,男女雙方雖然在法律上享有決定子女姓氏的平等權利,但還必須面對姓氏背後文化、利益、制度設計等影響的現實。
  • 「冠姓權」究竟爭的是什麼
    所以,許多人反對隨母姓時會說,孩子隨母姓,別人會以為是二婚帶來的孩子,或者為什麼一個孩子跟父姓,一個跟母姓,我們又不是重組家庭,還影響孩子對家庭的認同感……一旦女方爭取「冠姓權」,就會被扣上「能作」「女權」的帽子。「冠姓權」看似兩性之爭,其實卻是「兩姓」之爭。
  • 韓國的冠姓權之爭
    前段時間,網紅papi醬由於孩子隨父姓而遭受網絡暴力,這起事件引發了網民對冠姓權的激烈討論。按照中國《婚姻法》第16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也就是說在法律層面,父母雙方在婚姻家庭中對自己子女命名享有平等的權利。但在實際生活中,大家還是普遍選擇讓子女隨父姓。
  • 女性爭孩子的冠姓權,是理所當然的嗎?
    important}個人覺得,女性爭孩子的冠姓權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女性也要明白,男性爭孩子的冠姓權同樣是理所當然。爭可以,但不要失去了家庭的和氣,失了夫妻的感情,毀了婚姻,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女性要想爭孩子的冠姓權,就要好好做丈夫的思想工作,讓丈夫心甘情願地放棄孩子的隨父冠姓權。個人感覺,這很難。
  • 「婚姻和冠姓權只能選一個,你怎麼選」冠姓之爭,到底爭的是什麼
    有人把冠姓權之爭上升到男女平等的高度,認為娃是父親和母親共同的「作品」,而且母親在懷胎十月以及承受分娩之痛等問題上,比父親的付出更多,所以,跟母親姓更是天經地儀。而做為男性的觀點則較為延習傳統,堅持孩子是男性家族的血脈,故而必須隨父姓才更附合中國傳統,也是對男人做為一家之主的一種尊重。
  • papi醬孩子的冠姓權之爭,我們找到了「完美」的解決方案!
    如果家庭健全,父親同意孩子跟著母親姓,那說明父親很愛母親,而並不是所謂的「女權獲得了勝利」~最近新聽說一個詞彙:「婚驢」大致是什麼意思呢?在對人生重要性的排序上,papi醬公開表示把自己排在第一位——自己>伴侶>孩子>父母超前的婚姻觀和家庭觀,絕對的經濟自由,讓她成為了獨立先鋒女性的代表。
  • 女性爭孩子冠姓權,是對傳統家族傳承的嚴重破壞!
    家譜是中國5000年文明的見證。在過去它是一種家族制度規範,能夠規範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家譜記載的是父系家族關係,以父姓為主體。如果家中的孩子隨意隨母姓的結果就是在對傳統家族傳承的嚴重破壞!這種破壞是好事情嗎?女性爭孩子冠姓權,現在主流的意識還是認可的,認為這是追求男女平等的一個重要的象徵性的事情。
  • 為什麼我支持女性爭取子女冠姓權
    這條法律,後來在中國臺灣一直施行到1998年,才被修訂為:「夫妻各保有其本姓。但得書面約定以其本姓冠以配偶之姓,並向戶政機關登記。冠姓之一方得隨時回復其本姓。但於同一婚姻關係存續中以一次為限。」這修訂來得並不容易,它是臺灣的婦女團體長期呼籲努力的結果。
  • Papi醬被罵:冠姓權對婚姻而言意味著什麼?權力之爭有必要嗎
    其實冠姓權,不僅在明星身上有討論,在普通人的身上也是有紛爭的,這不僅僅是男女的權力之爭,也是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權力之爭,而在papi醬眼裡,這種權力之爭沒有必要,所以也就讓孩子和爸爸的姓,因為這並不是一件什麼大事,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沒什麼影響。
  • 紐約時報:papi醬、冠姓權之爭與女權主義
    一篇是今年5月16日《南華早報》對Papi醬引起冠姓權之爭的報導。本文僅供英語學習所用,不代表個人觀點。在公眾號「獨霸上海的妖怪」後臺回復」外刊「,即可收到2019&2020《經濟學人》原版PDF&音頻資源的獲取方式。我們先來看《紐約時報》的報導。在閱讀之前,大家可以先想一想如果由你來向外國友人介紹Papi醬,你會怎麼說呢?
  • papi醬孩子隨父姓引爭議,中國的「冠姓權」背後究竟是什麼?
    一時間,關於女性「冠姓權」的爭論在網絡上硝煙再起。早在今年3月,就有一位女網友在微博上發文稱,因和丈夫搶奪孩子的冠姓權失敗而離婚引發網絡熱議。#隨母姓 這一話題在近年來不斷發酵,姓氏真的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嗎?姓氏在中國社會意味著什麼?女性為什麼要爭奪「冠姓權」?
  • 冠姓權,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瞿同祖在《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開篇中就提到:「中國的家族是父系的,親屬關係只從父親方面來計算,母親方面的親屬是被忽視的,她的親屬我們稱之為外親,以別於本宗。」正是因為「姓」背後強大的男權色彩,論文姐為「冠姓權」離婚的行為,與其說極端偏執,倒不如說是一種頗有象徵意義的反抗。但這又引申出了新的問題——女權們,捍衛的是誰的姓?孩子可以跟母親姓,可是母親不也跟著外公姓么?
  • 「史詩級直男癌」背後,是我們對性別議題的蹉跎
    不管是煮肘還是丁璇,我們發現,中國當下的性別歧視言論,往往喜歡拉上「傳統」做墊背。在他們口中,「傳統」女性總是更幸福,因為她們遵守女德、遵守婦德。他們口中這樣一個要求女性屈從於男性的「傳統」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這個「傳統」又是如何不斷被再發明的?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無謂的爭論上,而在公共話語空間,對性別議題的嚴肅討論和反思卻一再被蹉跎。
  • 記住「她」姓名|2020性別議題盤點
    今年是性別議題陷入激烈爭議的一年:從疫情期間的女性力量,到後疫情期間的綜藝影視,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公共空間中的性別凝視,各種性別相關的話題不斷引發討論.2020年也因此被稱作「中國性別議題討論的元年」。當我們在談論性別話題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2020年年末之際,我們嘗試盤點這一年的性別議題,從而去思考、去記住、去改變。
  • 孩子跟誰姓的背後:取得「冠姓權」之後,男人是不是被套路了?
    所以,只要是明媒正娶的妻子,孩子生下來,對於「冠姓權」,男方通常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這也是一直留下來的規矩,很多人就不自覺的遵從了。在男權社會中,男方佔有孩子的所有權。「姓氏」也是一種資源姓氏,代表一個家族,或者是家庭的主導權。
  • 孩子跟誰姓的背後:取得「冠姓權」之後,男人是不是被套路了?
    所以,只要是明媒正娶的妻子,孩子生下來,對於「冠姓權」,男方通常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這也是一直留下來的規矩,很多人就不自覺的遵從了。在男權社會中,男方佔有孩子的所有權。「姓氏」也是一種資源姓氏,代表一個家族,或者是家庭的主導權。在古代,男人們在完婚之後,要求女方跟隨自己的姓氏。
  • papi醬孩子隨父親姓:冠姓權是偽命題,為何極端女權主義該治病?
    甚至,就孩子的姓氏來講,也要打上「冠姓權」的標籤。總之,滿眼望去,就是「性別爭鬥」,卻從來不考慮文化風俗秩序的存在。從某種層面上而言,女性追求「人格獨立」,「生活自主」,「性別平等」,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打著「女權主義的幌子」,進行「極端主義的生活實踐」,那麼這樣的「極端女權主義」,就很值得懷疑。坦白講,姓氏問題是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化秩序。
  • 冠姓權爭議之下:偽女權主義的狂歡
    特邀撰稿 商宗佳冠姓權再一次引發了輿論爭議。5月10日,自媒體博主papi醬發微博曬娃,卻因孩子隨父姓一事,被不少打著「女權」名號的博主,使用極其骯髒的詞彙進行詆毀與辱罵,由此掀起了新一輪的網際網路罵戰。
  • 解決夫妻「冠姓權糾紛」,仍要回歸「家務事」
    中國古代傳統觀念普遍認同家譜、宗祠、尋根的重要性。「根」是中國人普遍認同的關於祖先記憶的精神符號,「同根」首先需要同「宗」進而是同「姓」來證明。沿著同「姓」線索構築的家譜還是家族財產匯聚與流傳的路徑,確保了家族財富與產業的合理分享傳承、福澤子孫。在後母系社會的漫長歷史時代中,孩子跟隨父姓曾是保障家族姓氏與血脈正常延續的主要手段,被嚴格恪守。
  • 陽剛VS陰柔——社會變遷背景下的性彆氣質之爭
    教育部官網發布答覆表示,將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注重體育教育的加強。何為「陽剛之氣」呢?我認為是一種性格上的堅毅、氣度上的寬廣。這是一種美好的品質,與性別無關。將「陽剛之氣」冠以「男性」之名,不免有性彆氣質二元對立之嫌。社會上對於男性「陽剛之氣」,女性「陰柔之美」的論調是對傳統性彆氣質的刻板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一種霸權性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