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大腦可能發生這樣的變化,家長別不在意

2020-12-23 媽媽有方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衣食無憂的家庭環境中,並且父母們對孩子也是十分寵愛,所以孩子們生活在一個溫馨和富足的環境中,他們的心態和發育也十分健康。

但是很多父母在面對難管的孩子時,總是選擇以批評和打罵孩子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很多時候孩子在面對父母的這一教育方式時都會選擇奮力反抗。並且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他們從小大腦可能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所以家長們別不在意。

上圖中,左邊為正常孩子的大腦情況,右邊則為經常挨打挨罵的孩子的大腦。從圖中可以看到,經常挨打的孩子,大腦開始蜷縮,黑暗的部分要遠超過正常孩子的大腦。

父母的打罵對孩子智商的影響有多大?

美國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默裡施特勞斯做了一項研究,他對806名2-4歲的兒童分別進行了智力測試,隨後他發現不曾被父母打罵過的孩子的平均智商要比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的平均智商高5分。

從這個研究我們就可以看出父母的打罵對孩子的智力影響有多麼大了,所以父母們要想孩子變得聰明,就一定不要採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那麼父母們除了對孩子動手,還可以怎樣做呢?

01要有耐心和包容心

父母們在面對孩子犯錯時,一定要有耐心和包容心,不要不聽孩子的解釋就開始動手打孩子,這樣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並且父母們要用一顆包容的心去原諒孩子的錯誤,向孩子指出他們不對的地方,並幫助他們改正,這樣孩子才能更為優秀。

02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們作為大人,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因為父母們的糟糕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一旦控制不好,孩子們很有可能就會跟著父母學習,當孩子以後遇見讓自己煩心的事情時,他也會把自己的情緒亂發洩出來。

03避免批評誇大化、嚴重化

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時,總是會把孩子的錯誤放大,或者是把孩子以前犯的錯誤再翻出來說事。父母的這種行為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們因為孩子的一個錯誤而去否定他的全部,這樣會使孩子覺得父母們對自己很失望。

並且他們在做某一件事情時會缺乏專注力,沒有恆心,當他們一直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當中,慢慢地就會變得自暴自棄。

04重視孩子的錯誤

面對孩子犯錯,父母們不能無視孩子的錯誤,一定要正確地引導孩子,直到他們把錯誤改正。當孩子在犯錯後沒有及時得到引導時,孩子下次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很有可能再次在同樣的地方犯錯。

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父母們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每一次錯誤,幫助他們及時改正,避免二次發生。

每一個人都會犯錯,更何況是對於還在成長的孩子,面對錯誤,父母們應該做到的是引導孩子和幫助孩子,而不是責備孩子和打罵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只有父母們對孩子保持一顆認真的心,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才會走得更加順利,他們的專注力和創造力才會變得更強。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家庭情況,向大家表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家長最開始並不是生氣與孩子的學習不好,而是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完全不用心,也就是專注力嚴重不足。

一部分家長開始用暴力解決問題,希望「逼迫」孩子能夠專心,但顯而易見,結果是適得其反的。為了讓孩子能夠專心學習,使用溫和、恰當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針對3-6歲的孩子來說,用益智類遊戲的方式,來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效果是非常顯著的。比如在下圖中,玩具店裡出現了一隻小精靈,用魔法把店裡的所有東西都變得奇奇怪怪,孩子能否找到和平時不同的地方呢?

店員的鼻子變成了象鼻;窗外做鬼臉的小孩,雙手完全反了過來;地上的玩具火車軌道,高得太離譜了;天花板上掛的飛機模型,機翼變成了雙手;右邊擺放的地球儀,好似被切了一塊……

到處都是奇奇怪怪的,至少有20多處都和平時不一樣,當孩子開始學會從這些地方探索,你會驚奇地發現,他比往常安靜了許多!

再給他看幾頁,當他的專注度能夠維持得很久,那麼在學習的時候也就不會輕易走神了。

這套《德國經典專注力遊戲書》,讓無數孩子愛不釋手。他們還以為這是家長贈送的新玩具,但沒想到卻能夠在玩耍的過程中,訓練專注力,簡直是一箭雙鵰。

感興趣的朋友們,不妨點擊下方連結了解更多

【今日互動話題】:和你的孩子一起找一找,下面的圖片中,有哪些「不對勁」的地方吧!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經常被打罵,在孩子大腦掃描上出現了這些變化
    傳統的教育認為「打是親,罵是愛」,許多家長面對熊孩子的錯誤時採取打罵、吼叫來教育孩子。但這種不合適的教育方式不僅不會使孩子變得乖巧懂事,相反可能會使孩子的大腦產生一些變化。經美國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默裡施特勞斯研究發現: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比不曾被父母打罵的孩子的平均智商要低5分。而在大腦掃描儀上也顯示出: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大腦開始出現縮小,而不被打罵的孩子大腦呈健康狀態發展。
  • 孩子經常被打罵,在孩子大腦掃描上出現了這些變化
    傳統的教育認為「打是親,罵是愛」,許多家長面對熊孩子的錯誤時採取打罵、吼叫來教育孩子。但這種不合適的教育方式不僅不會使孩子變得乖巧懂事,相反可能會使孩子的大腦產生一些變化。經美國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默裡施特勞斯研究發現: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比不曾被父母打罵的孩子的平均智商要低5分。而在大腦掃描儀上也顯示出: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大腦開始出現縮小,而不被打罵的孩子大腦呈健康狀態發展。
  • 經常「打罵」孩子,可能養成這3種不健康的性格,家長別不重視
    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可能也會跟自己的孩子發生這樣的爭吵,也可能會動手打了孩子。其實很多家長的原意並不是這樣,打了寶寶他們也很悔恨,覺得自己不應該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到底是什麼問題導致家長會"打罵"孩子?
  • 經常「打罵」孩子,可能養成這3種不健康的性格,家長別不重視
    ,所以家長別不重視,要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家長的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教育孩子要把自己的期待放低,這樣家長或許會受到意外的驚喜。我們理解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脾氣,有自己的壓力,但是這不是家長經常打罵孩子的藉口。孩子是家族的延續,不是家長的洩氣閥。所以,家長在教育他們的時候,先將自己的情緒調節好,不讓自己的孩子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受到傷害。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教育孩子必須要嚴厲地打罵,這樣才能塑造出頑強的性格,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我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講適度原則,孩子犯了錯誤的確需要懲罰,但不一定非得採取打罵的方式,因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的大腦發育是什麼樣子的呢?
    右邊的孩子經常被打罵,所以大腦中的黑暗區域較多。 神經學家解釋稱:圖右的黑暗區域意味著大腦容量減少 缺失的區域使得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會缺乏智慧、同情心等能力 由於長期遭受打罵 右邊的孩子成年後有可能攻擊性更強 自信心不足,事業拼搏力較差
  • 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長大變怎樣了?網友的經歷讓人心酸
    生活中,很多孩子在犯錯時,被父母或多或少的打過罵過,但是他們基本都沒記恨過,長大後回想起來甚至覺得感激;而父母若是用很極端的語言暴力羞辱孩子,或者極端的毆打孩子,孩子的心裡會受到很大的傷害,這些創傷即便多年過去也一直存在。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長大變怎樣了?
  • 還在經常打罵孩子?家長必須知道這些對孩子的重大影響
    不打不成器是很多父母固有的觀點了,我之前也曾和孩子爸爸就打罵孩子的問題發生矛盾,那天我因故外出,孩子爸爸在家帶了一天孩子,因為孩子調皮,爸爸次次跟她講道理,效果欠佳,她還是偶爾就作出不同的搗蛋的行為,到了晚上情緒有點積壓,在睡前孩子再一次做出淘氣行為時(躺在床上故意用腳踩爸爸臉上),爸爸沒有再講道理,非常大聲的嚴厲責罵孩子,帶著怒氣地想動手打她,但被我當場阻止了,孩子爸爸對我的阻止非常生氣。
  • 家長失誤,不自省卻打罵孩子:比打罵孩子更好的方法,是這樣的
    ,家長不看孩子傷,卻先踢一腳!有人說,這位爸爸可能在責怪:孩子沒抓牢,亂動掉下車!但是,一個三四歲的小朋友坐在車後座,也沒有另一個人扶著孩子,本身就是很危險的事情,怎就成了孩子的過錯?2.打罵孩子,治標不治本!
  • 孩子考試總不及格?可能跟你經常打罵有關,別不當回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優秀的父母善於利用科學方法引導孩子學習,無知的父母通常用強迫打罵的方式逼迫孩子學習。而前者大多能教出成績優異,聰明開朗的孩子,而且過程輕鬆,效果良好。後者偶爾有成績好的孩子,但是孩子性格、情商往往不高,親子關係比較緊張。
  • 當稱呼從「爸爸」變成「爸」,孩子心理可能發生變化,家長別忽視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相信每個孩子出生後,學會的第一個詞語都是「媽媽」,但突然有一天,孩子不稱呼「媽媽」了,而是稱呼為「媽」,可能很多家長不能很快適應。其實孩子對家長稱呼的改變,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背後反映出來的訊息有很多。孩子對家長稱呼上的變化,說明他們的心理有哪些變化?
  • 別這樣對待孩子,影響大腦發育!
    ……生活中,你是不是常常會發現孩子會認識不到危險、固執地做著不合常理的事情、愛說話帶哭腔等等這一系列不受「大腦控制」的舉動呢?你的反應是如何的?是呵斥、打罵、威脅嗎?可是對待一個1~3歲的小孩子來說,你的打、罵似乎不能讓他以儆效尤、不再犯,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繼續「犯錯」!其實,我們大可不必那樣對待孩子。為什麼呢?先從認識孩子大腦發育開始講起吧!
  • 那些被父母打罵式教育的孩子後來怎樣了?看完讓人淚目
    儘管一直以來都知道表姐的教育方式,但是這次我還是決定要好好教育一下表姐,這樣經常打孩子會給孩子的性格帶來嚴重的影響。表姐聽了依舊不以為然,還搬出自己從小就是被父母打大的,怎麼就沒有變成你所說的那種人,我還不是活得好好的嗎。不僅僅是表姐,還有很多家長在潛意識中都會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孩子不聽話就只有靠打罵才能有效,才能記住自己所犯過的錯誤。
  • 棍棒底下出孝子,經常被家長打罵教育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怎樣?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最早由一個美國反體罰民間組織「有效管教中心」發起,眾多國家參與。扇耳光、擰耳朵…你的隨手動作,甚至可能給孩子心理傷害。多些傾聽,多些耐心,別把「愛孩子」當簡單粗暴的藉口!一起倡議!「棍棒之下出好人」這句話可能是我聽過最混帳的一句話,多少孩子因它留下不可磨滅的心裡陰影,終生在某個生理方面出現缺陷。
  • 經常「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是這2種性格,家長別不在意
    孩子一出生就好像白紙一般,什麼都不懂,往往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養成一些壞習慣。如果父母沒有及時糾正,這將伴著孩子一生,對孩子以後的生活可能也會有一定的影響。經常"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是這2種性格,家長別不在意小梅有一個兒子,他獨立自主,學習能力也特別強,完全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完全不用父母操心。
  • 1歲內的寶寶,若有這些表現,說明大腦發育已達標,家長別不在意
    寶爸寶媽們對剛出生的寶寶,總是怕出現一些不正常的反應。可謂是捧在手裡怕飛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但是往往,初為人父母的家長們,總是關注寶寶的身體變化,卻往往忽視了大腦發育。其實,絕大多數寶寶都是正常的,只要是大方向沒有問題,大人完全可以把心放到肚子裡,1歲內的寶寶,若有這些表現,說明大腦發育已達標,家長別不在意。一起來跟靖媽了解一下吧!
  • 那些從小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今天就為大家揭示一下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罵的人,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子的例子。自卑敏感家長的打罵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特別當父母當時在氣頭上說出一些過分的話,會給孩子帶來很深的傷害,但是有些家長還沒有意識到這問題。
  • 經常打罵孩子,可能會對他們造成這些不可逆的傷害
    家庭是一個孩子的避風港,如果這個港灣風雨飄搖,那麼他很難獲得安全感,性格也會缺失。雷雷因為摔壞了東西,雷雷爸爸氣得扇了雷雷一耳光,甚至還想再打一頓。雷雷委屈地眼裡噙滿了淚花,想解釋什麼卻也沒說出口。這樣的事發生過幾次之後,慢慢地雷雷在家裡小心翼翼,變得不愛說話了。
  • 經常被家長打罵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這三類人,第三類人令人佩服
    文\張媽編輯\張媽凡事都有兩面性,在家長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也不例外。有的家長在和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行不通的情況下,往往會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則,對孩子進行打罵教育,雖然這種方式可能在當時孩子會屈服於父母表現的幾位聽話,但是這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 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到底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你可能真的想不到
    但是打罵孩子並不能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是父母自己的情緒宣洩。教育學家摩西曾經 說過:父母的打罵是孩子墮落的淵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經常打罵孩子,孩子從您那裡學到的第一課就是:當問題解決遇到了麻煩,暴力還可以解決問題。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正常家庭的孩子長大之後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