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輕人摒棄「我慢」文化

2020-12-16 青年參考

日本年輕人摒棄「我慢」文化

編譯 溫莎   青年參考  ( 2019年04月11日   12 版)

    日本上班族的一天通常從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鐵系統開始。每天,約有2000萬人坐地鐵前往東京。地鐵通勤漫長而擁擠,令人疲憊不堪,但大多數乘客面無表情。令外國遊客驚訝的是,無論做什麼事,這裡的人們都願意耐心等待。

    日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自身特質,將之稱為「我慢」文化——當面對意外和困難時表現出忍耐和克制。為了避免衝突而壓抑感情,被日本人視為成熟的標誌。「我慢」文化有諸多表現形式。在工作中,「我慢」表現為堅持待在令人不愉快的公司,或者容忍一個討厭的同事。

    33歲的高寶彥回憶起在工作中受欺負的時刻。為了保住工作,她不得不討好領導。「那段時間,老闆不停地挑我的刺兒。我想過放棄,但父母不斷鼓勵我,告訴我剛剛開始工作,要學會忍耐。」她說。

    「『我慢』確實是日本人的代表特徵,這種文化有利有弊。」日本立正大學犯罪學家田中伸男表示,日本社會正在發生變化。30年前,日本的工作是終身制,但隨著終身僱傭制的分崩離析,從事臨時合同工作或兼職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在他們身上,「我慢」文化的影子越來越模糊。

    39歲的松永麻美以前在時尚媒體工作,現在,她是一名健身達人,每天都在衝浪或做瑜伽,在日本各地的靜修工作坊裡傳授正念冥想之道。

    「『我慢』文化給每個人施加了同樣的壓力,剝奪了個人空間。」被問及是否會在工作中忍耐時,麻美回答說,「不會。如果有什麼忍不了的事情,我立刻辭職走人。」

    英國廣播公司

    日本上班族的一天通常從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鐵系統開始。每天,約有2000萬人坐地鐵前往東京。地鐵通勤漫長而擁擠,令人疲憊不堪,但大多數乘客面無表情。令外國遊客驚訝的是,無論做什麼事,這裡的人們都願意耐心等待。

    日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自身特質,將之稱為「我慢」文化——當面對意外和困難時表現出忍耐和克制。為了避免衝突而壓抑感情,被日本人視為成熟的標誌。「我慢」文化有諸多表現形式。在工作中,「我慢」表現為堅持待在令人不愉快的公司,或者容忍一個討厭的同事。

    33歲的高寶彥回憶起在工作中受欺負的時刻。為了保住工作,她不得不討好領導。「那段時間,老闆不停地挑我的刺兒。我想過放棄,但父母不斷鼓勵我,告訴我剛剛開始工作,要學會忍耐。」她說。

    「『我慢』確實是日本人的代表特徵,這種文化有利有弊。」日本立正大學犯罪學家田中伸男表示,日本社會正在發生變化。30年前,日本的工作是終身制,但隨著終身僱傭制的分崩離析,從事臨時合同工作或兼職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在他們身上,「我慢」文化的影子越來越模糊。

    39歲的松永麻美以前在時尚媒體工作,現在,她是一名健身達人,每天都在衝浪或做瑜伽,在日本各地的靜修工作坊裡傳授正念冥想之道。

    「『我慢』文化給每個人施加了同樣的壓力,剝奪了個人空間。」被問及是否會在工作中忍耐時,麻美回答說,「不會。如果有什麼忍不了的事情,我立刻辭職走人。」

    英國廣播公司

相關焦點

  • 【日本旅遊·東京攻略】澀谷:年輕人的天堂·日本時尚文化中心
    澀谷是年輕人的天堂。「西武百貨店」「東急百貨店」、PARCO、109等百貨商場以及專賣店、餐館擦肩接踵般地林立於此,而抒寫一段狗狗與主人傳奇故事的「忠犬八公」銅像就在澀谷車站的前面。 就街道布局來看,澀谷的馬路呈現放射線形狀,坡道和單向通行小道比較多。
  • 日本ACG文化正「侵蝕」中國一代代年輕人?
    改革開放這十幾年來,日本ACG文化中的流行語對於中國80後、90後年輕人的網絡用語和口頭用語的影響很,甚至是00後,也受到了日本ACG文化的薰陶,例如已經成為現代漢語新詞語的「控」「萌」「蘿莉」等都是來源於日本ACG文化的主要用語,ACG即英文單詞Animation、
  • 我慢?自慢?日本人的生活真的節奏很慢嗎?
    甚至我們背單詞的時候也可以看到「我慢」等詞彙,我相信很多人會感到不解,日本人到底是有多慢呀。看著新聞和綜藝裡,東京、涉谷、大阪那些大都市,街道上往來的男男女女,搭乘電車的上班族,購物逛街的大小朋友,總是匆匆忙忙,一個比一個趕時間,一點都看不出要慢下來的感覺,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應該意識到了日文裡的「慢」和中文的「慢」意思並不相同。
  • 從國人眼中看日漫文化,我們該摒棄的和該學習的一樣多!
    起初柚子剛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著實被嚇了一跳,為什麼陪伴我長大的這些動漫裡日漫的含量會如此之多?日漫的長處日漫好在哪裡相信的大家已經不陌生了,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想要知道一個東西好在哪簡直太容易了。日本是漫畫產量大國,這一點大家都見怪不怪了,因為相比之下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每年的漫畫出產數量可以比得上日本,漫畫已經成為了日本的文化之一,而他們製作出的動漫質量也好得驚人。既有產量又有質量,這樣的國家被稱為漫畫大國不為過。
  • 用不用漢字韓國又吵翻了,學朝鮮完全摒棄還是學日本,韓國很糾結
    很多網友好奇,同為深受漢字影響的東亞文化圈成員,韓國為何不能像鄰國日本一樣,完全接受漢字,而是非要繼朝鮮、越南之後,完全摒棄了從漢武帝東徵開始使用至今的漢字呢?有分析認為,這是韓國人的民族自信不足導致,即便今天的韓國經濟早已崛起,社會也越來越發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3萬美元,是漢字源發地的三倍,且正逐漸趕超日本,但韓國人還是沉寂於民族主義泥淖中無法自拔。
  • 韓國年輕人「哈日」?然而日本人並不買帳
    韓國主婦從書架取下被譯成韓文的日本小說(圖片來源:日本經濟新聞)海外網10月16日電 近期,在韓國年輕人間興起一股「哈日」熱潮。韓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對日本文化的關注度顯著提升。雖然日韓政府間因多種問題出現摩擦,但韓國年輕人卻對日本文化「情有獨鍾」。韓國學生迷上「東野圭吾」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在韓國的書店裡,日本小說常擺在暢銷書位置。
  • 這6個日系男裝品牌,讓我們輸給了日本年輕人
    這6個日系男裝品牌 ,讓我們輸給了日本年輕人這6個日系男裝品牌 ,讓我們輸給了日本年輕人Beams Plus是Beams其中一個品牌支線,主打復古路線,走美式休閒風格。這6個日系男裝品牌 ,讓我們輸給了日本年輕人。這6個日系男裝品牌 ,讓我們輸給了日本年輕人。
  • 劉軍紅:日本年輕人胸無大志了嗎
    最近,《朝日新聞》報導了「日本生產率本部」的一則消息說,在以1644名公司新入職年輕人為對象的調查中,未來想當社長的比例降到10%,為1969年有該項調查以來最低。17.4%的人對未來能晉升到的位置持「無所謂」態度;而對於工作要努力的程度,62%的認為「與別人持平就好」。
  •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看書沒老一輩多,卻普遍看起來更加有知識有文化...
    其實,年輕人這種走馬觀花的碎片化學習,對增加知識面,積聚更多資訊常知是有好處的。但卻有一個大大的缺陷,就是知識增長了,智慧的增長卻因欠缺思考成為了無源之水,難以長進。
  • 看日本小朋友怎麼吃飯?義大利:「慢」是一種生活態度!
    日本1900年就普及了義務教育。和日本孩子一起吃個午餐,你就會看到,我們的孩子輸在哪裡。我們剛進來的時候,就看見一些孩子穿著白大褂,戴著白口罩白帽子,拿著餐具拎著沉重的牛奶箱迎面而來。個頭很小,一看就是低年級的小孩子。我急忙問翻譯這是做什麼呢,翻譯告訴我,他們是幫廚的學生。每天都抽到一個班,不管大小學生,都要參加,主要負責幫助廚房做飯、準備餐具等工作。
  • 扒一扒日本改裝車文化 日本有什麼樣的改裝文化?
    [車友頭條-車友號-玩車之家]  日本的車文化在多少人的腦海裡?至少,那些動漫迷應該大多聽過《頭文字D》和《灣岸Midnight》,黑科技迷們可能也由不少都知道「VTEC kicked in yo「和最後的轉子發動機民用車的梗。
  • 《稻盛和夫給年輕人的忠告》:為年輕人解惑,共享成功的人生經驗
    這本《稻盛和夫給年輕人的忠告》更是好書中的佼佼者,你會慢慢地被書中的話語所感動,甚至會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今天我就與大家一起淺談一下我對這本書的看法。說起稻盛和夫先生,相信大家可能會有些陌生,作為一個27歲創立京都陶瓷株式會社,52歲創立第二電電企劃株式會社,78歲任日本航空(JAL,現日本 航空株式會社)會長 ,他憑藉自己獨特的經營哲學和人生感悟,使得自己名下的兩家公司都成為了世界
  • 年輕人嘴裡的宅文化,已不再口口相傳,早已侵蝕到親身體驗
    曾經有留學後工作在日本的好朋友和我吐槽過他在日本的生活,據他坦言,生活在日本真的是一件讓人感覺到壓力的很大的選擇。並不是自己對自己有多苛刻,而是整個社會形態對個人的影響,所有人都是兢兢業業地面對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苟地面對自己的生活。
  • 如何與「對海外無感」的日本人交朋友?談談日本年輕人的內向意識...
    在人口不斷減少、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現狀下,日本逐漸成為「外國人依存」型社會。 然而,在外國面孔隨處可見,異國文化相互交融的環境中成長的當代日本年輕人,對海外文化的關心似乎比想像中要少。
  • 日本居然還有「關東煮日」,這種便利店美食年輕人最喜歡
    這種起源於日本的一款街頭小吃,為何會成為中國便利店的流量擔當?大概因為關東煮的口味鮮香、清淡,有著更廣泛的口味接受度和消費場景。而其即食、耐煮的特性,也非常適合便利店的消費節奏,一直是便利店的頭部品,是年輕人最寵愛的夜宵。關東煮和便利店,誰成就了誰?
  • 日本人的慢生活:藏在一日三餐之間
    不少遊客在旅居日本的時候,都會被當地「食之精細」的飲食文化所打動。生活的美學賦予一日三餐,注重口感的同時,也注重飲食的儀式感,賦予用餐的格調,感受細嚼慢咽之美。日本人的慢生活,原來全都藏在一日三餐之間。緩慢地打磨一頓飯的功夫,不僅是為了填飽食慾,也是追求一份生活的美,食材之間的搭配,口感的細膩調配。一小份食材裡面,包含著的卻是一份慢節奏調製出來生活質感。
  • 摒棄民粹主義,是推進全球化的關鍵
    我一直提倡以地域化來協調對應全球化,地域化抑或地域主義是一個主張地域特色的概念,可以與全球化相輔相成,同時我們要摒棄與全球化對抗的狹隘的民族主義。今天,中國已經在智慧財產權上有了很多自己的優勢,未來會更理解為什麼要保護智慧財產權。周牧之:全球供應鏈的發展導致了美國老工業地帶的產業空洞化,某種意義上來講,川普就是在鐵鏽地帶民粹主義高漲背景下當選總統的。
  • MV主角 | Yukio:日本人「來」得慢,「去」得也慢【Glocal人生 03】
    >看來,作為日本人,和中國同事、客戶的跨文化溝通是否有挑戰和難度?我是在美國念的大學,所以國際化環境和溝通對我來說沒什麼問題。其實我覺得有文化差異是一件好事,可以學到認識事物的不同視角。比如說,日本客戶通常決策環節比較慢,不是吐槽,這也並不是壞事,因為決定合作的時候拍板得慢,基本就很少會終止合作,他們慢是因為想追求嚴謹穩健的合作關係。而中國客戶在做決策時就高效得多,但是當他們覺得合作進展不如預期時,也會很「高效」地離你而去。
  • 日本推出"卡哇伊"大使宣傳日本流行文化
    提到這個詞,國內年輕人不難聯想到東京街頭活力四射的校服女生、公主裝扮的精緻女生或時尚的俏皮女生。日前,3名符合「卡哇伊」形象的少女被日本外務省任命為向海外傳播日本流行文化的大使。    這3名「卡哇伊」大使分別是被日本時尚界稱為「校服魔法師」的藤岡靜香、身著甜美風格服飾的時尚雜誌模特青木美沙子,以及東京潮流地原宿的形象代言人木村優。她們12日在外務省舉行了記者見面會。
  • 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羨慕中國社會對年輕人的高要求
    現在有的民意調查結果是討厭中國人的日本人佔70%,有的結果是80%,這是我們要面對的一個事實。  日本人真的討厭中國嗎?我覺得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因為我覺得日本人主要還是把中國的文化、歷史當作要吸收和學習的對象。日本長期以來一直都習慣向中國學習,已經接受了中國的文化,所以在精神層面不能否認對中國文化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