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左右逢源
【拼音】
zuǒ yòu féng yuán
【釋義】
逢:遇到;源:水源。到處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賞識廣博,應付裕如。後也比喻做事得心應手,非常順利。
【出處】
《孟子·離婁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解釋:孟子說:「君子要按照正確的方法深造,是想使他自己獲得道理。自己獲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積蓄很深;積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盡,所以君子想要自己獲得道理。」
【近義詞】
得心應手 無往不利 稱心如意 左右逢原 八面見光 布帆無恙 一帆風順 八面駛風 神通廣大 面面俱到 庖丁解牛 八面後瓏 八面玲瓏 面面俱圓
【反義詞】
不尷不尬 四面楚歌 束手無策 進退維谷 事事棘手 進退失據 扒拉不開 左右為難 走投無路 望眼欲穿 四面受敵 左支右絀 內外交困 不間不界 進退兩難 楚歌四面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狀語、補語;含褒義(比喻做事得心應手,非常順利),極少數時貶義(用來諷刺為人圓滑,善於投機取巧)。
【成語故事】
孟子 ,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孟子一生的經歷,也很像孔子,過著長期的私人講學的生活,中年以後懷著政治抱負,帶著學生周遊列國。隨從的學生最盛的時候,是「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他也是到處受到當權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國,都無所顧忌地批評國君,甚至責備得國君「顧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張卻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他在家鄉與萬章等人整理《經》《書經》,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
孟子給他的學生講治學之道,學生問怎樣才能學到高深的學問,孟子說:方法要對,態度要好,學習要有自覺性,學習知識要心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學得廣、深、透,使用起來就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然就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採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而且,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發展。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
【造句舉例】
很多官員喜歡玩弄權術,見風使舵,在官場左右逢源,升遷很快。
多讀書,多領會,寫起文章來,就會有福至心靈,左右逢源的感覺。
更多成語視頻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