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坡
江心坡地區,位於中國雲南高黎貢山之西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地帶,面積約為4.5萬平方公裡,長約300公裡,闊約150公裡。,北起於中國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
歷史沿革
江心坡,在明朝早期是雲南當地少數民族管轄。在乾隆年間, 因緬甸是清朝藩屬,之後緬甸又發生了王位之爭,失敗的一方求清軍出兵,清軍一度進入緬甸,曾經把這塊地方劃入清朝版圖。晚清時期,江心坡已經成為處於克欽族等土著部落獨立狀態,不受中國和緬甸任何一方統治,民國初期,江心坡未被劃入中國版圖。1926年秋,英國人佔領江心坡,並實施軟化政策,土人遂在英人積極煽動蠱惑下投順英國。1931年,國民政府內政部、外交部派尹明德到邊界地區考察,1942年10月,國民政府下令,此後以「巴特開山線」為中國地圖的唯一正確畫法。因此,此後各種中國地圖,皆遵循了這一畫法。但中方不僅沒有實際控制該地區,也沒有照會英國方面。因為腐敗的民國政府只會自己畫地圖玩,自己騙自己,不僅從未實際控制該地,連自己的主張也沒敢跟英國說過。
新中國成立時,中緬邊界的大部分已經劃定,但有三段還存在沒有解決的問題。其中江心坡地區為北段未定國界。1960年根據周恩來總理和緬甸總理吳努籤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棄了對江心坡的領土主張,從緬甸收回被英國1913年侵佔的片馬、古浪、崗房和國民政府1941年割讓出去的班洪,班老地區。這其中片馬鎮:141平方千米;古浪村:35.94平方千米;崗房村:36.97平方千米;班洪鄉:333.52平方千米;班老鄉:172.83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