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範陳春 通訊員 李廣)線面是閩東傳統主食。在福安,坐月子、過生日、壽宴、春節等大日子,線面都是必上的一道食品,這為線面產業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
作為線面集中產地,福安市穆陽鎮全面發力「線面+」,開啟高質量發展加速跑。「3.0版」工廠化+合作社,不但在恆溫恆溼環境下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生產,而且下大力氣建設全閉環線面觀光體驗工場。
「穆陽線面已連續兩年實現產值過億元,當地三成精準扶貧戶靠線面產業穩定脫貧,並帶動周邊穆雲、康厝兩個鄉鎮的600多戶村民從事這一富民產業。」福安市穆陽鎮黨委書記陳煦說。
絲絲線面富萬家
穆陽線面又稱太平面、長壽麵,因細如針線、營養豐富而聞名,至今已有680多年的生產歷史。
陳煦告訴記者,穆陽線面的發源地蘇堤村,現有1500多戶5600多人,其中1200多戶3600多人直接參與到線面生產、加工、包裝等全產業鏈中。
「穆陽線面用料講究,工藝要求很高,從麵粉到製成麵條要經過和、發、捶、擠、搓、拉等11道複雜的工序。」穆陽鎮蘇堤村好穆陽線面合作社負責人、穆陽線面非遺傳承人陳華興說,祖輩傳下來好手藝,讓穆陽線面口感細膩,深受大家喜愛。
「穆陽線面好吃,不糊有嚼勁,每次回福安都會選購一些帶走。」在寧德工作的福安籍人士蘭勝新說。
靠著絲絲線面,村民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線面生產不僅是養家餬口的手藝,更是我發家致富的金鑰匙。」蘇堤村59歲的魏珍華說,他16歲便開始學習線面製作技術,妻子過門後也跟他一起製作線面。靠著線面,他蓋起新房子,把兩個孩子也培養成才,過上了好日子。
黃新平原本是蘇堤村貧困戶,在村兩委扶持下,他精心鑽研線面製作工藝,這幾年通過加工線面,經濟條件逐漸轉好,一家人前年也住上了新蓋的房屋。
蘇堤村黨支部書記黃冬木介紹說,村裡的32戶貧困戶靠著線面生產和加工都實現了穩定脫貧。
技術迭代興產業
穆陽鎮鎮長阮貴章介紹說,從「1.0版」的自產自銷、靠天吃飯,到「2.0版」的統購統銷、塑造品牌,再到「3.0版」的工廠化+合作社,穆陽線面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線面技術的迭代升級,離不開陳華興的努力。
「俗語說『做木驚(怕)做凳,做面驚(怕)陰天』。線面製作看似簡單,其實是個技術活,對氣候、溼度、原料、工序等要求很高。」陳華興說,早期手工線面受天氣影響很大,擴大規模存在技術困難。
需求不斷增大,為規模化生產線面奠定了市場基礎。做大做強穆陽線面產業、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成了陳華興的夢想。
在陳華興的帶動和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以來,穆陽鎮先後成立福安市穆陽線面協會,好穆陽、華盛等多家線面專業合作社,購置設備建設專業化廠房,線面產業逐漸成型並壯大。
乘勢而上,陳華興帶動100多戶村民共同成立好穆陽線面合作社,又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工場,首個700多平方米的鋼結構玻璃晾曬線麵廠房、1.5萬多平方米的線面標準化廠房和培訓基地,在蘇堤村拔地而起。
在好穆陽線面生產加工合作社,4條現代化生產線正有序運轉,吸收周邊的200多名村民前來就業,實現多班次輪轉、全天候生產。
「天氣晴好就在戶外拉線面,天氣陰則在室內拉線面。」陳華興說,去年好穆陽合作社實現產值3500萬元,今年有望突破5000萬元,帶動16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通過合作社實現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線面質量更加有保證,特別是採取「早上供粉、晚上購回、支付加工」做法,「合同線面」讓農戶不承擔任何成本和銷售經營風險,贏得大伙兒支持。
創意賦能動力足
「我是穆陽線面第16代傳人,如何傳承和弘揚線面文化、提升線面內涵成為當前的重點工作。」陳華興對未來充滿信心。
目前,他的二兒子陳致也加入這個被年輕人認為是苦力活的線面生產行列。2012年退伍後,從小耳濡目染線面生產技藝的陳致返鄉追隨父親的腳步,目前已嫻熟掌握生產、經營、銷售整個流程。
為線面注入文化內涵,才能賦予這個產業無限的發展活力。
千人福壽宴、油紙傘DIY、線面製作體驗……去年,第三屆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成功舉辦,吸引眾多遊客前往觀光體驗。
「線面節已成為家鄉一個習俗,在外鄉賢藉此機會和家人團聚一下,活動很熱鬧,氛圍也很好,我每年都參加!」特地從外地趕回參加線面文化旅遊節的繆錦濤高興地說,這是一次嘗美食、品文化、遊古鎮的美好之旅。
當前,穆陽鎮立足政企合作,全力整合資源,努力打造集線面生產加工、觀光體驗、文化傳承、產品寄售為一體的全閉環式穆陽線面觀光體驗工場。
「鎮裡已與福建農林大學食品學院、福建省美麗鄉村促進會、福建冠生集團等單位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發力速食裝線面、風味線面產品開發。」陳煦說,接下來將圍繞穆陽全國特色小鎮發展大局,持續加大穆陽線面產業培植力度,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