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線面是中國傳統美食之一,
隨著時代的變遷,
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
逐漸被機器取代。
而在福建省福安市穆陽鎮蘇堤村,
卻有著許多製作線面的手工作坊,
這裡的村民至今依然傳承著這門手藝。
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
蘇堤村有著悠遠的歷史,早在隋朝開皇十五年(595年)就有江夏黃氏輾轉遷入,在穆陽溪的呵護下,蘇堤走過了千年的足跡。福安人喜食線面,其中穆陽線面最有名,穆陽線面又以蘇堤為首。
豔陽高照,有著680多年手工線面製作技藝的福建省福安市蘇堤村迎來了線面製作的好時光。林翠慧 攝
680多年前,蘇堤人就利用周邊豐富的農副產品,以穆陽溪水為動力進行磨粉,從而形成風靡數百年的線面產業。
記者近日走訪了這個大山深處的「線面專業村」。
行走在村中,仿佛置身於線面的世界,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儘是曬面場,隨處可見男男女女在嫻熟地拉線面。宛如流紗、細如髮絲的線面晾曬在木架上隨風搖曳。
遇到晴好天氣,村中隨處可見的曬面場景,令人如置身於線面世界。李松 攝
在村裡,記者見到了製作線面30多年的技師黃少鈴,他和老伴正在作坊內忙碌著。黃師傅告訴記者,線面手工製作時間長,每道工序的製作都十分講究。拉成絲的線面需要經過晾曬和剔除麵團,才能真正打包成匝。
「我們做面都是祖輩傳下來的,手工做的線面口感好。」在發麵的空隙,黃師傅將先前做好的小拇指般大小的麵條拿到曬場曬面。「這就是最關鍵的工序,也就是拉麵,要輕重結合、進退結合,先前進兩步讓面松馳,而後向後退兩步,一進一退,反覆進行。」黃師傅一邊說著,一邊用木架將線面的一端支好,反覆拉著另一端,在均勻的力道下,面越來越細。而老伴則仔細地將拉作幾層的面上下分離以保證曬乾後線面根根勁道。
圖為線面技師將麵團分大條。李松 攝
「我們這的線面,主要特點就是純麵粉加水、加鹽,沒有添加任何防腐劑。」村民陳華斌告訴記者,手工線面色澤潔白、線條細勻、質地柔潤、落湯不糊,拉開可長達數米。故又稱之為「長壽麵」「太平面」。逢年過節、喜事喪事,當地人都少不了它。每年農曆正月初一的早上,福安人的第一道菜餚就是長壽麵,寓意年年長壽。
在蘇堤村,男女老少多少都掌握點製作線面的技藝。過去,村民各自的作坊製作線面,品質參差不齊,蘇堤線面的品牌難以打響。
村民主任黃裕忠告訴記者,近年來,村裡辦起了農業合作社,積極推廣「公司+農戶+商標」和「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商標」的新型農業產業化模式,由公司提供原料,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農戶自行製作加工。
工廠裡工人正在將製作完成的線面打包裝箱。李松 攝
2011年8月16日,福安市穆陽線面協會領回了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頒發的「穆陽線面」商標註冊證,成為福安市又一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產業化經營後,穆陽線面在市場上的銷路更好,村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
採訪的最後,黃師傅和老伴以及村民們還在不斷的重複著和面、揉條、拉麵的動作,雖然忙碌、勞累,但是絲絲縷縷的線面卻飽含著村民們古老的記憶,散發著絲絲韻味。
行走村中,隨處可見制面人嫻熟的拉麵身影,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儘是曬面場,仿佛置身於浣紗世界。林翠慧 攝
此外,為進一步擴大「穆陽線面」的區域品牌影響力,做好「一碗麵」大文章,推廣穆陽古鎮文化,提高穆陽特色小鎮的旅遊美譽度和社會經濟效益,2018年10月27日至28日福安穆陽將舉辦「中國特色小鎮2018年第二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
傳統福州線面 拉出來的絲絲韻味
位於福州晉安區後嶼的鼓二村曾經聚居著地地道道的老福州人。這裡的手工線面遠近聞名,許多人家都從事著製作和販賣手工線面的行當。
如今許多當地人都已經搬離這個破舊的居民區,取而代之的是外來的務工人員。然而,手工線面的行當卻在這裡一直繁衍。
福州市後嶼鎮鼓二村的郭師傅正在製作線面。細如髮絲的線面就像蜘蛛網一樣掛在木架上,長度可達180釐米,最細直徑可達0.6至0.7毫米。中新社發 呂明 攝
蜿蜒狹窄的小巷子深處,細如髮絲的線面晾曬在木架上隨風搖曳。
福州線面,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林師傅說,他們一家幾代都從事這個行當。每天凌晨三四點就開始忙碌。
福州市後嶼鎮鼓二村的郭師傅正在製作線面。細如髮絲的線面就像蜘蛛網一樣掛在木架上,長度可達180釐米,最細直徑可達0.6至0.7毫米。中新社發 呂明 攝
福建閩侯村民忙著拉線面
趁著暖暖的陽光,福建閩侯縣荊溪鎮關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忙著拉線面。村民當日生產出來的線面,就有商販訂購,銷路極好。
一碗線面,
在許多福建人的心目中有著特別的意義。
完
記者:李松、呂明、林翠慧、吳晟煒
編輯:趙樸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