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線面何其多 手工拉出來的絲絲韻味

2020-12-19 騰訊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線面是中國傳統美食之一,

隨著時代的變遷,

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

逐漸被機器取代。

而在福建省福安市穆陽鎮蘇堤村,

卻有著許多製作線面的手工作坊,

這裡的村民至今依然傳承著這門手藝

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

蘇堤村有著悠遠的歷史,早在隋朝開皇十五年(595年)就有江夏黃氏輾轉遷入,在穆陽溪的呵護下,蘇堤走過了千年的足跡。福安人喜食線面,其中穆陽線面最有名,穆陽線面又以蘇堤為首。

豔陽高照,有著680多年手工線面製作技藝的福建省福安市蘇堤村迎來了線面製作的好時光。林翠慧 攝

680多年前,蘇堤人就利用周邊豐富的農副產品,以穆陽溪水為動力進行磨粉,從而形成風靡數百年的線面產業。

記者近日走訪了這個大山深處的「線面專業村」。

行走在村中,仿佛置身於線面的世界,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儘是曬面場,隨處可見男男女女在嫻熟地拉線面。宛如流紗、細如髮絲的線面晾曬在木架上隨風搖曳。

遇到晴好天氣,村中隨處可見的曬面場景,令人如置身於線面世界。李松 攝

在村裡,記者見到了製作線面30多年的技師黃少鈴,他和老伴正在作坊內忙碌著。黃師傅告訴記者,線面手工製作時間長,每道工序的製作都十分講究。拉成絲的線面需要經過晾曬和剔除麵團,才能真正打包成匝。

「我們做面都是祖輩傳下來的,手工做的線面口感好。」在發麵的空隙,黃師傅將先前做好的小拇指般大小的麵條拿到曬場曬面。「這就是最關鍵的工序,也就是拉麵,要輕重結合、進退結合,先前進兩步讓面松馳,而後向後退兩步,一進一退,反覆進行。」黃師傅一邊說著,一邊用木架將線面的一端支好,反覆拉著另一端,在均勻的力道下,面越來越細。而老伴則仔細地將拉作幾層的面上下分離以保證曬乾後線面根根勁道。

圖為線面技師將麵團分大條。李松 攝

「我們這的線面,主要特點就是純麵粉加水、加鹽,沒有添加任何防腐劑。」村民陳華斌告訴記者,手工線面色澤潔白、線條細勻、質地柔潤、落湯不糊,拉開可長達數米。故又稱之為「長壽麵」「太平面」。逢年過節、喜事喪事,當地人都少不了它。每年農曆正月初一的早上,福安人的第一道菜餚就是長壽麵,寓意年年長壽。

在蘇堤村,男女老少多少都掌握點製作線面的技藝。過去,村民各自的作坊製作線面,品質參差不齊,蘇堤線面的品牌難以打響。

村民主任黃裕忠告訴記者,近年來,村裡辦起了農業合作社,積極推廣「公司+農戶+商標」和「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商標」的新型農業產業化模式,由公司提供原料,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農戶自行製作加工。

工廠裡工人正在將製作完成的線面打包裝箱。李松 攝

2011年8月16日,福安市穆陽線面協會領回了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頒發的「穆陽線面」商標註冊證,成為福安市又一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產業化經營後,穆陽線面在市場上的銷路更好,村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

採訪的最後,黃師傅和老伴以及村民們還在不斷的重複著和面、揉條、拉麵的動作,雖然忙碌、勞累,但是絲絲縷縷的線面卻飽含著村民們古老的記憶,散發著絲絲韻味。

行走村中,隨處可見制面人嫻熟的拉麵身影,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儘是曬面場,仿佛置身於浣紗世界。林翠慧 攝

此外,為進一步擴大「穆陽線面」的區域品牌影響力,做好「一碗麵」大文章,推廣穆陽古鎮文化,提高穆陽特色小鎮的旅遊美譽度和社會經濟效益,2018年10月27日至28日福安穆陽將舉辦「中國特色小鎮2018年第二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

本屆線面文化節將在宣傳穆陽線面的基礎上融入歷史文化元素,傳承經典產業,挖掘非遺特色資源,通過千人福壽宴、古韻旗袍秀、開蒙禮、線面工藝展示、漢服秀、徒步比賽及主播帶你遊穆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將「逛石馬古街,遊桃花小島,品傳統文化,食穆陽線面」打造成福安乃至閩東人民周末遊新路線,建設「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美麗小鎮。

傳統福州線面 拉出來的絲絲韻味

位於福州晉安區後嶼的鼓二村曾經聚居著地地道道的老福州人。這裡的手工線面遠近聞名,許多人家都從事著製作和販賣手工線面的行當。

如今許多當地人都已經搬離這個破舊的居民區,取而代之的是外來的務工人員。然而,手工線面的行當卻在這裡一直繁衍

福州市後嶼鎮鼓二村的郭師傅正在製作線面。細如髮絲的線面就像蜘蛛網一樣掛在木架上,長度可達180釐米,最細直徑可達0.6至0.7毫米。中新社發 呂明 攝

蜿蜒狹窄的小巷子深處,細如髮絲的線面晾曬在木架上隨風搖曳。

福州線面,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林師傅說,他們一家幾代都從事這個行當。每天凌晨三四點就開始忙碌。

福州市後嶼鎮鼓二村的郭師傅正在製作線面。細如髮絲的線面就像蜘蛛網一樣掛在木架上,長度可達180釐米,最細直徑可達0.6至0.7毫米。中新社發 呂明 攝

福建閩侯村民忙著拉線面

趁著暖暖的陽光,福建閩侯縣荊溪鎮關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忙著拉線面。村民當日生產出來的線面,就有商販訂購,銷路極好。

一碗線面,

在許多福建人的心目中有著特別的意義。

記者:李松、呂明、林翠慧、吳晟煒

編輯:趙樸煜

相關焦點

  • 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
    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 遇到晴好天氣,村中隨處可見的曬面場景,令人如置身於線面世界。李松 攝   中新網福安3月27日電 題: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  作者 李松
  • 福州手工線面:拉出來的絲絲「古早味」
    圖為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的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麵」。 呂明 攝圖為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在「串面」。 呂明 攝圖為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曬面」。 呂明 攝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呂明 攝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 福安穆陽鎮:發力「線面+」 致富路更寬
    東南網9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範陳春 通訊員 李廣)線面是閩東傳統主食。在福安,坐月子、過生日、壽宴、春節等大日子,線面都是必上的一道食品,這為線面產業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 作為線面集中產地,福安市穆陽鎮全面發力「線面+」,開啟高質量發展加速跑。
  • 福安:第三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舉行
    福建日報記者 範陳春 通訊員 吳寧俊 攝東南網12月2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範陳春 通訊員 吳寧俊)11月30日,「第三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在全國特色小鎮——福安市穆陽鎮舉行。穆陽線面已有680年歷史,一直保持著純手工製作工藝,經發、捶、擠、搓、拉等九道工序精製而成。
  • 晉江後坑傳統手工線面:記憶中的「古早味」(圖)
    面線糊的主要原料線面,是由小麥磨出的麵粉加工製作,拉製成髮絲一樣細長的麵食,顏色潔白,雅觀別致,細膩適口,煮食方便,有面線糊、滷麵線、炒麵線多種做法,配上閩南特產的海蠣、蝦仁、魚肉、蟹肉等海味,煮熟後成透明狀,入口綿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成為一種老少鹹宜的美味,特別受人歡迎。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
    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老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吳麗珠忙碌著製作線面。 呂明 攝1月13日,鼓山鎮後嶼鼓二村一廟宇內,老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麵條。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_新聞...
    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一根根「筷子」般粗細的麵條在其手中慢慢扯、拉成細線,掛在面架上,上午10時的陽光下,線面漸漸風乾……「我們都是凌晨一兩點起來,那時候,你們應該睡得正香呢。」林友豪忙著用面棒拉麵、分線面,他說,凌晨一兩點起來,傍晚四五點回家,晚上六七點就得睡下。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時間,除了下雨天和淡季,天天如此。
  • 福州老師傅手工製作線面30多年:過程極富美感
    只見一根根麵條在製作線面師傅的手中龍飛鳳舞,瀟灑大氣,極富美感。「我上一輩就是做線面的,子承父業,如今做線面已經30餘年了。」53歲的林師傅介紹說,隨著時代的變化,手工製作的線面越來越少,目前嵩口鎮上才3家手工作坊,屬林師傅做的時間最長了。  林師傅介紹,手工線面冬天是旺季,逢年過節生意更好,吃上一碗線面,意蘊長長久久。拍客:何小軍
  • 閩東特色小鎮舉辦線面文化旅遊節
    2019年11月30日 19:20:45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11月30日電(記者 葉茂)30日,福建福安市穆陽鎮舉辦「全國特色小鎮2019年第三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推動該鎮特色產業發展。
  • [福建衛視新聞]福安:首屆穆陽線面文化節舉行
    [福建衛視新聞]福安:首屆穆陽線面文化節舉行 福安:首屆穆陽線面文化節舉行。
  • #媽媽的味道•貳# 紅糟雞湯線面
    福州線面其中最讓我欣喜的便是我們家鄉特有的線面。它是福州長樂一帶逢喜事時,常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麵食。自從離家以後,每一次回家或啟程,媽媽都會煮上滿滿一大碗紅糟雞湯線面外加兩個白煮蛋,象徵一路順風、平平安安。
  • 一個因「曬線面」而帶火的古村落 吸引了很多攝影師前來拍照
    蘇堤古村歷史悠久,是穆陽古鎮三寶-線面的生產基地。蘇堤線面具有680年的歷史,純手工製作。而曬線面更是蘇堤村的一大特色,每逢陽光正好,在蘇堤村的每家每戶都會把線面拉出來曬,也成為蘇堤村的一道奇特的風景線,所以也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攝影。
  • 這下我總算分清了麵條、線面、米粉、粿條、河粉
    麵條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磨成麵團,之後或者壓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花樣繁多,品種多樣。02 線面主要原料:麵粉地區:福建線面和面線則是同一種東西:用麵粉,加鹽發酵以後製成的極細的麵條。這東西只在福建出產。
  • 都說莆田的線面好吃,你知道它是怎麼做的嗎?!
    從小到大,在每個莆田人心目中都有一碗關於線面的記憶。(圖源:小魚網友「陳典先生」)可見線面在莆田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其實早在宋代,線面就已經融入莆田文化生活,在莆田人民的各種宴席上都能見到它的影子,可謂男女老少皆宜的絕佳美食
  • 聽福州|一碗線面,牽掛著家鄉的味道
    建議佩戴耳機,獲得更佳收聽體驗在福州,線面被稱為「太平面」「長壽麵」「喜面」……福州人吃線面的習俗,從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不論是尋常日子、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線面、鴨蛋、老酒,組成的「豪華陣容」,陪伴著福州人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
  • 福建「面對面」為武漢加油!沙縣拌麵、福州線面……都來了,刷爆了...
    這裡是福建!沙縣拌麵、福州線面、廈門沙茶麵、寧德牛肉水粉、莆田滷麵、泉州面線糊、漳州乾拌麵、龍巖清湯粉、南平紫溪粉、平潭燜冬面,為武漢熱乾麵加油! 以上圖片包含了福建九地市和平潭綜合試驗區的麵食,雖然表達的方式是趣味的,但是充分表達了全體福建人對疫區武漢人的關心和支持…… 笑對苦難,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態度!上下五千年,我們什麼陣仗沒見過,只要我們科學應對、勠力同心,勝利就在眼前! 我們相信,明媚的陽光終會照亮武漢這片土地。
  • 福安穆陽舉辦線面文化旅遊節
    東南網10月29日訊(福建日報範陳春 雷津慧 丁立凡 攝影報導)金秋時節,線面飄香。10月27日至28日,福安市穆陽鎮舉辦「中國特色小鎮2018年第二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  線面作為穆陽鎮的傳統支柱產業之一,迄今已有680多年的歷史,具有質地柔潤、落湯不糊等特點,是閩東百姓過節、生日壽誕等重要日子的「彩頭食品」。2011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8年產值達1億元。  活動期間,穆陽鎮以「逛石馬古街,遊桃花小島,品傳統文化,食穆陽線面」為主線,將穆陽線面融入歷史文化元素,舉辦千人福壽宴。
  • 平日每天吃的媽祖手工面,一文介紹詳細製作過程
    現如今,媽祖面的現狀並不樂觀,由於現代機械化製造對媽祖面加工的衝擊,再加上傳統手工面費時耗神,能靜心學習並且加以傳承的人日益減少,長此以往,這門獨特的手藝在百年之後將後繼無人。手工媽祖面的生產過程非常複雜多樣。完整的線面加工,有十幾道工序。
  • 寧德福安穆陽線面轉型升級 專業合作社破解「看天吃
    傳至現代,蘇堤村依然家家戶戶製作線面,並形成覆蓋全鎮的線面產業。   但家家戶戶做線面,免不了小而散的弊端。村民在自家作坊生產線面,囤積到一定的量,再送到農貿市場上出售。「旺季還好,到了淡季,農戶之間就打價格戰。你賣4塊8,我就賣4塊6,辛辛苦苦做面,利潤卻被攤薄了。」
  • 中國麵條地理——福州 | 線面
    福州 | 線面福州線面生產,始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在福州地區,線面廣為民眾喜愛,大年初一,人們都要吃一碗線面,祝福健康長壽。線面還有以下別稱:祝壽送線面稱「壽麵」,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為主食,佐以蛋酒、雞湯而稱「誕面」,結婚訂親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遠離家門返歸或遠客入門煮線面加兩個蛋款待,謂「太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