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福州|一碗線面,牽掛著家鄉的味道

2021-01-15 人民資訊

建議佩戴耳機,獲得更佳收聽體驗

在福州,線面被稱為「太平面」「長壽麵」「喜面」……福州人吃線面的習俗,從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不論是尋常日子、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線面、鴨蛋、老酒,組成的「豪華陣容」,陪伴著福州人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線面之於福州人,像是一根線,牽起福州人的一生。

王元鍇 攝

大年初一、過生日、娶親、出嫁、坐月子、遠方親友來訪、家人遠行出門……福州人吃碗線面,加兩個與福州話「壓亂」諧音的鴨蛋,寓意萬事順利、平安健康。

親朋好友家中添丁,或者有老人過壽時,福州人便拎個紅袋子,裡面裝上用紅線綑紮好的線面和鴨蛋,上門慶賀為其祝福。

福州人煮線面,也有講究。一碗地道的福州線面,在於「泡」。煮線面之前,要先燉好一鍋高湯。雞、鴨、上排、羊肉……都是福州人最愛的線面「伴侶」。

有了高湯,線面就可以下鍋了。將線面投入沸水中,再沸時撈起。最後,將線面泡入高湯中,淋點老酒,一碗溫暖的線面大功告成。

然而,看似簡單的線面,製作起來並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是,費力氣。

林雙偉 攝

相傳九天玄女為了給王母娘娘賀壽,煞費苦心準備禮物,最後精製了細如絲、長如發的線面。

於是,福州的制面人也就拜九天玄女為「制面始祖」,並在家中供奉神像。神像旁一般懸有對聯,上聯是「金梭玉帛」,下聯是「牽絲如縷」,橫批是「巧奪天工」。這個傳說,也從一方面體現了線面的製作難度。

閩侯縣文化館供圖

傳統的福州線面製作考究,技藝精湛。線面需選用上等麵粉為原料,佐以食鹽、生油、薯粉等,掌握陰晴、氣溫、風力等,經和面、揉條、松條、串面、拉麵、晾曬等多道工序,歷經10多個小時製作而成。

閩侯縣文化館供圖

線面漫長的製作過程,考驗的是制面人的體力、經驗和默契。制好的線面絲細如髮,潔白若銀,具有「易煮快熟,久煮不糊,柔韌滑潤,嚼不粘牙」的特點。

廖雲嵐 攝

福州後嶼鎮鼓二、鼓三村,以及閩侯關源裡,曾是福州地區手工製作線面最集中的地方。鼎盛時期,家家戶戶都是制面好手,訂單應接不暇。能訂上這兒的線面,在老福州人口中成為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林雙偉 攝

隨著時間流走、城市變遷,手工制面人變得越來越少。唯一不變的,是福州人對線面的熱愛,仍一代代地傳承,從未動搖。

陳建國 攝

這一碗線面,是家的味道,鄉的情愫。

這一次,我們一起細品線面的滋味,期待下一次,繼續領略福州風物的魅力。

本期主播蔥茗

聲音能夠傳遞的

不僅有快樂、溫情

還有白晝與夜幕下

這個城市的秘密

hi~

這裡有一則重要通知~

聽福州「尋找計劃」

已經啟動啦!

尋找故事、尋找聲音、尋找美圖

戳下圖立即參與

我們一起

讓所有人聽見不一樣的福州

尋找計劃

另外,除了微信

大家現在可以在喜馬拉雅

收聽我們的節目啦啦啦啦

喜馬拉雅

添加「聽福州小助理」微信

加入【聽福州聽友群】

一起聊聊福州的城市記憶

群內還將不定期發放福利

期待你的加入

文字:劉夢霆

圖片:福州新聞圖片社

後期:陳臻宇(實習)

設計:馬沄欽

編輯:王婧

監製:申哲

製片人:劉必泳

總策劃:林偉

相關焦點

  • 中國麵條地理——福州 | 線面
    曾有人這樣說過:「出門在外,最放不下的,就是家鄉的那碗面。」的確,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都有一碗家鄉的面,它被賦予了家鄉的風味、顏色和文化內涵,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碗面就代表著家鄉的味道。我國麵食種類繁多,歷史悠久。人民日常食用的麵條超過了一千兩百種,陝西的麵條種類就超過一百種,其中,臊子麵就有3000年的歷史。
  • #媽媽的味道•貳# 紅糟雞湯線面
    福州線面其中最讓我欣喜的便是我們家鄉特有的線面。它是福州長樂一帶逢喜事時,常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麵食。自從離家以後,每一次回家或啟程,媽媽都會煮上滿滿一大碗紅糟雞湯線面外加兩個白煮蛋,象徵一路順風、平平安安。
  • 被稱作「壽麵」的福州線面
    鼓山後嶼線面技能競賽現場 福州人喜歡吃線面。不論城鎮鄉村,許多人家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清早,都要吃一碗線面,意味著新年健康長壽。 福州線面早在八百年前的宋代就已經出現,當時稱「湯餅」。因為在宋代,用麵粉製作的食品統稱為「餅」,而線面必須經過「湯」(撈)煮,故而得名「湯餅」。明代時,福州線面傳到了日本。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日本餐飲業的人員來福州尋根訪祖。 福州民間許多地方都會做線面,其中以鼓山後嶼、閩侯滬嶼所製作的比較有名。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
    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內,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 呂明 攝中新網福州1月13日電 (葉秋雲)「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老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吳麗珠忙碌著製作線面。 呂明 攝1月13日,鼓山鎮後嶼鼓二村一廟宇內,老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麵條。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_新聞...
    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內,可以看到正在晾曬的線面。 呂明 攝他出生於福州鼓山鎮後嶼,十七歲開始學習製作線面,如今已五十多歲。
  • 一碗鼎邊糊,福州人兒時難忘的味道!
    一碗鼎邊糊,福州人兒時難忘的味道!鼎邊糊,又叫鍋邊糊。作為土生土長的福州人,鍋邊糊在福州人的兒時的記憶佔據著無可替代的一定地位。記憶中的小時候,巷子口的吆喝聲,隨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鍋邊糊出鍋,撒上絲絲蔥花,再配上一根現炸的油條,就足以驅趕冬日的酷寒,叫人惦記上一天。鍋邊糊的歷史可謂是由來已久,追溯到《福州風土詩》,將近有四百年的歷史。而說起鍋邊的由來,還得從頭道來。在明朝的嘉靖年間,福建沿海一帶鄉民時常受到倭寇的侵擾。
  • 福州老師傅手工製作線面30多年:過程極富美感
    只見一根根麵條在製作線面師傅的手中龍飛鳳舞,瀟灑大氣,極富美感。「我上一輩就是做線面的,子承父業,如今做線面已經30餘年了。」53歲的林師傅介紹說,隨著時代的變化,手工製作的線面越來越少,目前嵩口鎮上才3家手工作坊,屬林師傅做的時間最長了。  林師傅介紹,手工線面冬天是旺季,逢年過節生意更好,吃上一碗線面,意蘊長長久久。拍客:何小軍
  • 福建福州,記憶中那些屬於家鄉的味道
    福建福州,記憶中那些家鄉的味道福州閩清三寶 滿滿的家鄉味道!極具地方特色美食最屬閩清三寶,閩清人所惦念的家鄉味道。閩清三寶,具體指哪三寶呢?其一是,茶口粉幹。相傳,茶口粉幹的製作始於南宋年間,製作工藝複雜,粉幹呈半透明狀,粗細均勻,閩清人廣為流傳的粉幹做法是泥鰍粉幹,吃起來口感十分有彈性。茶口粉幹之所以不同於平常的粉幹,得益於得天獨厚優越的地理條件。
  • 在家做一碗酸辣線面,保證讓你食慾大開,味道那是槓槓滴!
    在家做一碗酸辣線面,保證讓你食慾大開,味道那是槓槓滴!有的時候真的是不知道吃什麼好,這就是好東西吃多了之後的問題。所有的食物都幾乎是吃過了,感覺沒有什麼意思了,不知道還有什麼食物是能夠提起興趣的。提升自己的食慾就用酸辣線面這樣的食物,酸辣的口感保證是能夠讓食慾大開。酸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能夠讓口感更加的爽,這樣食慾自然就會有了。辣雖然是沒有直接提升食慾的效果,但是火辣的感覺也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自己多吃兩口飯來中和辣的感覺,這樣無形中也是起到了吃東西的效果。酸辣線面的做法很簡單,如果不知道吃什麼了,就吃它。
  • 福州手工線面:拉出來的絲絲「古早味」
    圖為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的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麵」。 呂明 攝圖為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在「串面」。 呂明 攝圖為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曬面」。 呂明 攝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呂明 攝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 代表各省市的一碗麵,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你認為哪裡的最好吃
    在我國的各個省市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麵條製品,口味也更具特色,下面就來看看代表各省市的一碗麵,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你認為哪裡的最好吃?一些本地遊子,在回到家鄉之後,都要先趕去削麵店,去吃一碗刀削麵,來解日夜思念之情。
  • 福州線面永泰李乾等福州特產製作工藝亮相《絲路百工》
    《絲路百工》第二季將重點展示福州線面等多項福州特產製作工藝。福州新聞網6月15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堅 文/攝)13日晚,由國家文旅部立項,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福建省圖書館、福建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大型民間工藝紀錄片《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二季在海峽衛視首播。記者獲悉,福州線面、永泰李幹、福州壽山石雕等福州特產的製作工藝將在本季中得到充分展示。
  • 在美國的中國味道,一碗中國面有著家鄉的味道,每天賣出500碗
    在外工作求學,家鄉菜館一碗小小的麵條,就能讓我們想起遠方的爸爸媽媽,因為麵條裡面有著家鄉的味道。春節是所有中國人的盛大節日,也是海外華僑的節日。我們一起來看看在美國的中國味道,一碗麵條有著家鄉的味道。美國華僑春節期間必吃這家麵館的「西紅柿雞蛋打滷面」,一碗小小的中國面有著家鄉的味道,也有媽媽的味道。
  • 上周末千人聚福安穆陽吃線面,還有漢服玩穿越!你去玩了嗎?
    11月30日上午, 「全國特色小鎮2019年第三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在穆陽鎮穆水廣場正式拉開序幕。現場時陰時雨路溼物潤,卻擋不住群眾高漲的「過節」熱情。「線面節已經成為家鄉一個習俗,在外鄉賢藉此機會和家人團聚一下,活動很熱鬧,氛圍也很好,我每年都參加!」特地從外地趕回繆錦濤高興著說。
  • 福州早餐可以這樣吃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味道,既是人文上籠統散發出來的,也是鼻孔裡能實際聞到的。對於匆匆而過的遊人、差旅在身的公事人、在此失戀、不順的人,確實是有可能因為聞到一種味道,而給一個城市帶來「臭」的口碑。很少有人願意去搞清楚這股「臭味」到底是什麼,人們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東西。
  • 品嘗家鄉的味道 福州評選特色風味小吃
    福州特色美食——燕丸。葉秋雲 攝中新網福州4月25日電 (葉秋雲)福州肉燕、福州魚丸、福州芋泥、福清糟肉光餅夾等風味小吃於4月25日在第二屆福州風味小吃評選活動現場同臺亮相,令人眼花繚亂。福州特色美食——太平面。
  • 福建線面何其多 手工拉出來的絲絲韻味
    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蘇堤村有著悠遠的歷史,早在隋朝開皇十五年(595年)就有江夏黃氏輾轉遷入,在穆陽溪的呵護下,蘇堤走過了千年的足跡。福安人喜食線面,其中穆陽線面最有名,穆陽線面又以蘇堤為首。豔陽高照,有著680多年手工線面製作技藝的福建省福安市蘇堤村迎來了線面製作的好時光。
  • 家鄉的味道,不過是一碗洋芋攪團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在這漫漫路途中,不能錯過的不僅是沿途的風景,更是那些記憶中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永遠的誘惑,然而,在這偏遠一隅的秀麗隴南,那一縷酸辣清爽的氣味正是來自於你記憶深處的味道——洋芋攪團。
  • 這樣吃早餐最福州——離不開蝦油蝦醬味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味道,既是人文上籠統散發出來的,也是鼻孔裡能實際聞到的。對於匆匆而過的遊人、差旅在身的公事人、在此失戀、不順的人,確實是有可能因為聞到一種味道,而給一個城市帶來「臭」的口碑。很少有人願意去搞清楚這股「臭味」到底是什麼,人們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東西。
  • 有一種美味叫撈化,有一處家鄉叫福州!
    說起家鄉的味道你的思緒也許會想起兒時的那張餐桌或者是小時候經常去光顧的某間小吃店而對於許多福州人來說>來自福州的味道必定有撈化的一席之地男女老少無所不知甚至已經融入了福州人的生活中撈化——地道的福州味哪怕你在外頭吃了再多饕餮大餐到頭來還是這一口蝦油味的湯粉吃起來最貼合你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