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鼎邊糊,福州人兒時難忘的味道!
鼎邊糊,又叫鍋邊糊。作為土生土長的福州人,鍋邊糊在福州人的兒時的記憶佔據著無可替代的一定地位。記憶中的小時候,巷子口的吆喝聲,隨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鍋邊糊出鍋,撒上絲絲蔥花,再配上一根現炸的油條,就足以驅趕冬日的酷寒,叫人惦記上一天。
鍋邊糊的歷史可謂是由來已久,追溯到《福州風土詩》,將近有四百年的歷史。而說起鍋邊的由來,還得從頭道來。在明朝的嘉靖年間,福建沿海一帶鄉民時常受到倭寇的侵擾。在皇帝的委派下,戚繼光帶著戚家軍駐紮在福建一帶,抵禦倭寇的入侵。盡職盡責的戚家軍在當地大獲人心,受到沿海一帶鄉民的熱烈擁戴,他們時不時就拿來糧油食物來感謝戚家軍。
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正當百姓拿出酒食設宴款待他們時候,前方傳來倭寇入侵的消息。戚家軍不得不馬上全副武裝,等待受命。百姓們心疼不已,無論如何都要戚家軍吃過飯再上場打仗。就在這時,不知是誰靈光一動,將大米磨成米漿,再加入魚乾、花甲、蘑菇等新鮮食材,熬製成一鍋美味湯。戚家軍用過後,紛紛拍手叫好,得到眾人一致好評。於是,鼎邊糊這種美味佳餚,便一代一代流傳下來,沿用至今。
製作鍋邊糊的步驟倒也簡單。首先,是用料的準備。將普通的梗米放在清水裡浸泡上一夜,再用水磨磨成米漿,不稠不稀的正正好。接著是準備活蝦(可用小蝦米代替)、丁香魚乾、乾貝、芹菜、蔥,將全部配料洗淨、切丁,以及熬製半鍋的好湯,全都放著備用。別忘了備上重要的蝦油、鹽等做以佐料。
接下來就是入鍋。先待鍋燒熱,再沿著鍋面刷上一圈的蝦油。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在鍋中加入些許油,將事先備好的材料,迅速翻炒。等待著油冒出騰騰熱氣,「滋滋」作響時,便可繞著鍋面飛速地刷上一層米漿。立即蓋上鍋蓋,三五秒後,揭開,鍋邊就已經烘得略幹,只需用菜鏟鏟下即可。混著翻炒好的食材,添入熬製好的湯水,燒煮片刻。 最後加入鹽等調料,撒上芹菜、香蔥,一碗香氣撲鼻的鍋邊就可以出鍋。要是再配上剛炸的油條或是水煎包,那更是錦上添花了。
有位美食家曾經說過,思鄉其實說白了是外地人對於本土食物的難以消化。簡單來說,就是胃裡的蛋白酶在鬧情緒了。但我認為其實還有一層更深的原因,那是因為人的情懷。食物能保住我們不被挨餓,但吃的是否美味、吃的時候是否能夠感覺到幸福感。這些都是我們的生活習慣決定了的情懷。
我想,這時沒有什麼能比吃上一頓家鄉菜更讓人愉快。寧波的鹹蟹、鹹冬瓜,紹興的臭豆,義烏的大頭菜,玉環的鹹帶魚,雲南的「狗腸糯米」、「燒鵝掌」的家鄉味道。而我覺得要說到福州,當屬兒時記憶裡的鍋邊糊!每當身處異地他鄉,心中思鄉的淡淡憂愁縈繞心頭難以排解時,一碗新鮮出爐的鍋邊糊便能讓鄉愁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