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手工線面:拉出來的絲絲「古早味」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圖為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的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麵」。 呂明 攝

圖為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在「串面」。 呂明 攝

圖為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曬面」。 呂明 攝

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呂明 攝

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呂明 攝

圖為鼓二村的村民正在「曬面」。 呂明 攝

圖為線面師傅林友豪把曬乾的線面收起來。 呂明 攝

圖為村民吳麗珠正在製作線面。 呂明 攝

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呂明 攝

圖為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的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麵」。 呂明 攝

1月13日,福州市鼓山鎮後嶼鼓二村的村民正在製作線面。福州市鼓二、鼓三村,以及閩侯關源裡,曾是福州地區手工製作線面最集中的地方。鼎盛時期,家家戶戶都是制面好手,訂單應接不暇。線面手工製作時間長達9小時,經和面、揉條、松條、串面、拉麵、日曬等7道工序。線面拉開長度可達180釐米,細僅0.6至0.7毫米,具有煮時不糊,柔韌滑潤,嚼不粘齒,牽絲縷縷的特點。福州線面,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對於福州人來說,每一根線面都飽含著思鄉之情,逢年過節、喜事喪事,當地人都少不了它。

相關焦點

  • 福建線面何其多 手工拉出來的絲絲韻味
    遇到晴好天氣,村中隨處可見的曬面場景,令人如置身於線面世界。李松 攝在村裡,記者見到了製作線面30多年的技師黃少鈴,他和老伴正在作坊內忙碌著。黃師傅告訴記者,線面手工製作時間長,每道工序的製作都十分講究。拉成絲的線面需要經過晾曬和剔除麵團,才能真正打包成匝。「我們做面都是祖輩傳下來的,手工做的線面口感好。」
  • 晉江後坑傳統手工線面:記憶中的「古早味」(圖)
    傳統手工線面製作技藝在閩南傳承的歷史悠久,是作為一種閩南民俗文化中象徵長壽、吉慶的文化符號,在閩南人的祭祖、敬神、婚喪喜慶各種儀式中都離不開這種手工特製的麵食。日前,後坑村傳統手工面線製作技藝入選晉江市第五批非物質傳統文化遺產。­  閩南傳統麵食 傳承中的「古早味」­  說起閩南人喜愛的早餐,面線糊絕對位列榜首。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
    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老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吳麗珠忙碌著製作線面。 呂明 攝1月13日,鼓山鎮後嶼鼓二村一廟宇內,老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麵條。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_新聞...
    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一根根「筷子」般粗細的麵條在其手中慢慢扯、拉成細線,掛在面架上,上午10時的陽光下,線面漸漸風乾……「我們都是凌晨一兩點起來,那時候,你們應該睡得正香呢。」林友豪忙著用面棒拉麵、分線面,他說,凌晨一兩點起來,傍晚四五點回家,晚上六七點就得睡下。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時間,除了下雨天和淡季,天天如此。
  • 福州老師傅手工製作線面30多年:過程極富美感
    只見一根根麵條在製作線面師傅的手中龍飛鳳舞,瀟灑大氣,極富美感。「我上一輩就是做線面的,子承父業,如今做線面已經30餘年了。」53歲的林師傅介紹說,隨著時代的變化,手工製作的線面越來越少,目前嵩口鎮上才3家手工作坊,屬林師傅做的時間最長了。  林師傅介紹,手工線面冬天是旺季,逢年過節生意更好,吃上一碗線面,意蘊長長久久。拍客:何小軍
  • 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
    線面是中國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逐漸被機器取代。  記者近日走訪了這個大山深處的「線面專業村」。行走在村中,仿佛置身於線面的世界,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儘是曬面場,隨處可見男男女女在嫻熟地拉線面。宛如流紗、細如髮絲的線面晾曬在木架上隨風搖曳。  在村裡,記者見到了製作線面30多年的技師黃少鈴,他和老伴正在作坊內忙碌著。黃師傅告訴記者,線面手工製作時間長,每道工序的製作都十分講究。
  • 聽福州|一碗線面,牽掛著家鄉的味道
    建議佩戴耳機,獲得更佳收聽體驗在福州,線面被稱為「太平面」「長壽麵」「喜面」……福州人吃線面的習俗,從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不論是尋常日子、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線面、鴨蛋、老酒,組成的「豪華陣容」,陪伴著福州人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
  • 中國麵條地理——福州 | 線面
    福州 | 線面福州線面生產,始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在福州地區,線面廣為民眾喜愛,大年初一,人們都要吃一碗線面,祝福健康長壽。線面還有以下別稱:祝壽送線面稱「壽麵」,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為主食,佐以蛋酒、雞湯而稱「誕面」,結婚訂親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遠離家門返歸或遠客入門煮線面加兩個蛋款待,謂「太平面」。
  • 做手工面線品閩南古早味 小記者家庭感受濃濃閩南味
    「閩南古早味真好呷!」上周五,「我是晉江少年,我體驗」系列活動①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舉行。在這裡,本報小記者和爸爸、媽媽參觀各種閩南特有的器具,從中體會濃鬱的閩南特色喜文化,並在專業師傅的示範和指導下親自製作閩南古早味手工面線,品嘗閩南人記憶中淳樸的古早味。
  • 被稱作「壽麵」的福州線面
    鼓山後嶼線面技能競賽現場 福州人喜歡吃線面。不論城鎮鄉村,許多人家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清早,都要吃一碗線面,意味著新年健康長壽。 福州線面早在八百年前的宋代就已經出現,當時稱「湯餅」。因為在宋代,用麵粉製作的食品統稱為「餅」,而線面必須經過「湯」(撈)煮,故而得名「湯餅」。明代時,福州線面傳到了日本。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日本餐飲業的人員來福州尋根訪祖。 福州民間許多地方都會做線面,其中以鼓山後嶼、閩侯滬嶼所製作的比較有名。
  • 福州線面永泰李乾等福州特產製作工藝亮相《絲路百工》
    《絲路百工》第二季將重點展示福州線面等多項福州特產製作工藝。福州新聞網6月15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堅 文/攝)13日晚,由國家文旅部立項,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福建省圖書館、福建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大型民間工藝紀錄片《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二季在海峽衛視首播。記者獲悉,福州線面、永泰李幹、福州壽山石雕等福州特產的製作工藝將在本季中得到充分展示。
  • 福安穆陽鎮:發力「線面+」 致富路更寬
    東南網9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範陳春 通訊員 李廣)線面是閩東傳統主食。在福安,坐月子、過生日、壽宴、春節等大日子,線面都是必上的一道食品,這為線面產業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 作為線面集中產地,福安市穆陽鎮全面發力「線面+」,開啟高質量發展加速跑。
  • #媽媽的味道•貳# 紅糟雞湯線面
    福州線面其中最讓我欣喜的便是我們家鄉特有的線面。它是福州長樂一帶逢喜事時,常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麵食。自從離家以後,每一次回家或啟程,媽媽都會煮上滿滿一大碗紅糟雞湯線面外加兩個白煮蛋,象徵一路順風、平平安安。
  • 【冬日暖暖的味道】手工磨製 古早味杏仁茶
    冷冷的寒冬來上一杯暖暖的手工磨製古早味杏仁茶,細膩的工法加上頂級的杏仁,香醇濃鬱的滋味,讓顧客喝得美味又健康。  位在臺南縣永康市小東路上的阿龍杏仁茶,創立至今已有12年,老闆沈先生表示,杏仁茶的口味是媽媽所研發出來,最早只是在路邊的小攤子,甚至連店名都沒有,但因為產品夠獨特做出了口碑,至今也累積了許多忠實顧客。
  • 福安:第三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舉行
    福安市穆陽鎮蘇堤村手工線面製作工藝展示現場。福建日報記者 範陳春 通訊員 吳寧俊 攝東南網12月2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範陳春 通訊員 吳寧俊)11月30日,「第三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在全國特色小鎮——福安市穆陽鎮舉行。穆陽線面已有680年歷史,一直保持著純手工製作工藝,經發、捶、擠、搓、拉等九道工序精製而成。
  • 阿爸手工餅 滿滿的臺灣古早味
    近日,市區人民路開出的這家專營臺灣手工餅的新店,打起了環保懷舊復古牌。推開店門,一頭「大黃牛」拉著滿滿一車精緻的臺灣糕餅正向我們「走來」,車上擺滿了店裡的招牌糕餅:海苔牛軋餅、鳳梨酥、蛋黃酥、團圓餅、綠豆椪等等。 「臺中屋阿爸手工餅」傳承三代,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溫州也已經營多年,之前開在銀泰二樓。
  • 就愛這古早味!6步驟做出天然的手工冬瓜磚
    導讀:就愛這古早味!6步驟做出天然的手工冬瓜磚 冬瓜加糖煮成冬瓜茶,是常見的臺灣古早味涼茶,長時間熬煮、濃縮後還能製成冬瓜磚以利保存,想喝杯古早味冬瓜茶,只要加水、煮開、添入冰塊即可!
  • 去福安嘗一口穆陽線面,9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滿滿一碗吃到撐
    穆陽線面的出產地是福安,福安文化積澱,有歷史名茶坦洋工夫茶韻,還有瓜溪「活化石」刺桫欏、柏柱洋明清古民居、溪塔葡萄溝、仙岫畲族風情等形成「紅、茶、古、畲、廉」的傳統福安文化。其下屬的穆陽鎮,早在隋朝開皇十五年(595年)時,就有江夏黃氏輾轉遷入該地,此後,制面的手藝就在此衍生而出,至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啦。
  • 上周末千人聚福安穆陽吃線面,還有漢服玩穿越!你去玩了嗎?
    11月30日上午, 「全國特色小鎮2019年第三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在穆陽鎮穆水廣場正式拉開序幕。現場時陰時雨路溼物潤,卻擋不住群眾高漲的「過節」熱情。「線面節已經成為家鄉一個習俗,在外鄉賢藉此機會和家人團聚一下,活動很熱鬧,氛圍也很好,我每年都參加!」特地從外地趕回繆錦濤高興著說。
  • 尋找臺灣古早味 即製足料手工蛋餅
    最近澳門就有新開的臺灣輕食外帶店,主打有足料即製手工蛋餅,將臺式古早味直送。    Chris是臺灣輕食店天福小棧的老闆兼主廚,他是一位臺灣人,卻從小在香港讀書,在機緣巧合下,跟隨了一位臺灣師傅學做鐵板燒,一做就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