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老師傅手工製作線面30多年:過程極富美感

2020-12-24 閩南網

  福州線面起源於南宋時期,是福建省的傳統漢族小吃。手工以「絲細如髮、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而聞名,上周六,永泰嵩口古鎮一家手工製作家坊引起了拍客注意。

  只見一根根麵條在製作線面師傅的手中龍飛鳳舞,瀟灑大氣,極富美感。「我上一輩就是做線面的,子承父業,如今做線面已經30餘年了。」53歲的林師傅介紹說,隨著時代的變化,手工製作的線面越來越少,目前嵩口鎮上才3家手工作坊,屬林師傅做的時間最長了。

  林師傅介紹,手工線面冬天是旺季,逢年過節生意更好,吃上一碗線面,意蘊長長久久。拍客:何小軍

相關焦點

  • 福州手工線面:拉出來的絲絲「古早味」
    圖為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的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麵」。 呂明 攝圖為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在「串面」。 呂明 攝圖為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曬面」。 呂明 攝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呂明 攝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 聽福州|一碗線面,牽掛著家鄉的味道
    建議佩戴耳機,獲得更佳收聽體驗在福州,線面被稱為「太平面」「長壽麵」「喜面」……福州人吃線面的習俗,從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不論是尋常日子、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線面、鴨蛋、老酒,組成的「豪華陣容」,陪伴著福州人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
  • 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
    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 遇到晴好天氣,村中隨處可見的曬面場景,令人如置身於線面世界。李松 攝   中新網福安3月27日電 題: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  作者 李松
  • 福建線面何其多 手工拉出來的絲絲韻味
    來源:中國新聞網線面是中國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逐漸被機器取代。而在福建省福安市穆陽鎮蘇堤村,卻有著許多製作線面的手工作坊,這裡的村民至今依然傳承著這門手藝。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蘇堤村有著悠遠的歷史,早在隋朝開皇十五年(595年)就有江夏黃氏輾轉遷入,在穆陽溪的呵護下,蘇堤走過了千年的足跡。福安人喜食線面,其中穆陽線面最有名,穆陽線面又以蘇堤為首。豔陽高照,有著680多年手工線面製作技藝的福建省福安市蘇堤村迎來了線面製作的好時光。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
    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內,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 呂明 攝中新網福州1月13日電 (葉秋雲)「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老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吳麗珠忙碌著製作線面。 呂明 攝1月13日,鼓山鎮後嶼鼓二村一廟宇內,老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麵條。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_新聞...
    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一根根「筷子」般粗細的麵條在其手中慢慢扯、拉成細線,掛在面架上,上午10時的陽光下,線面漸漸風乾……「我們都是凌晨一兩點起來,那時候,你們應該睡得正香呢。」林友豪忙著用面棒拉麵、分線面,他說,凌晨一兩點起來,傍晚四五點回家,晚上六七點就得睡下。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時間,除了下雨天和淡季,天天如此。
  • 中國麵條地理——福州 | 線面
    福州 | 線面福州線面生產,始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在福州地區,線面廣為民眾喜愛,大年初一,人們都要吃一碗線面,祝福健康長壽。線面還有以下別稱:祝壽送線面稱「壽麵」,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為主食,佐以蛋酒、雞湯而稱「誕面」,結婚訂親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遠離家門返歸或遠客入門煮線面加兩個蛋款待,謂「太平面」。
  • 福州線面永泰李乾等福州特產製作工藝亮相《絲路百工》
    《絲路百工》第二季將重點展示福州線面等多項福州特產製作工藝。福州新聞網6月15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堅 文/攝)13日晚,由國家文旅部立項,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福建省圖書館、福建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大型民間工藝紀錄片《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二季在海峽衛視首播。記者獲悉,福州線面、永泰李幹、福州壽山石雕等福州特產的製作工藝將在本季中得到充分展示。
  • 被稱作「壽麵」的福州線面
    >福州人喜歡吃線面。不論城鎮鄉村,許多人家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清早,都要吃一碗線面,意味著新年健康長壽。 福州線面早在八百年前的宋代就已經出現,當時稱「湯餅」。因為在宋代,用麵粉製作的食品統稱為「餅」,而線面必須經過「湯」(撈)煮,故而得名「湯餅」。明代時,福州線面傳到了日本。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日本餐飲業的人員來福州尋根訪祖。
  • 去福安嘗一口穆陽線面,9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滿滿一碗吃到撐
    穆陽線面的出產地是福安,福安文化積澱,有歷史名茶坦洋工夫茶韻,還有瓜溪「活化石」刺桫欏、柏柱洋明清古民居、溪塔葡萄溝、仙岫畲族風情等形成「紅、茶、古、畲、廉」的傳統福安文化。其下屬的穆陽鎮,早在隋朝開皇十五年(595年)時,就有江夏黃氏輾轉遷入該地,此後,制面的手藝就在此衍生而出,至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啦。
  • 晉江後坑傳統手工線面:記憶中的「古早味」(圖)
    ­  後坑傳統手工線面製作技藝歷來著名,民國年間有關地方特產的童謠即有「後坑面幹箠,鈔井吹海螺,馬山打石皮」之說。­  後坑線面製作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百年以上。據現年74歲的線面製作師傅洪祖天回憶,他是從堂親洪我河那裡學的手藝,而洪我河則是從洪元砵學的手藝。­  民國時期閩南流傳的民謠就有「後坑面幹箠」的說法。
  • 戶撒刀是手工的嗎?揭秘戶撒刀製作過程
    雲南戶撒阿昌刀是不是手工製作的,它的製作過程又是怎麼樣的,今天和大家一起看一下雲南戶撒刀的製作流程。一把好的戶撒刀是要經過一系列繁瑣的製作過程才能完成的。在鍛打之前工匠們必須要選料,下料,分料,也就是選擇製作一把刀最合適的材料,然後加熱,把材料分出製作一把刀的份量,這個過程之後才開始鍛打。戶撒刀的鍛打一般由兩個師傅一起合作,有經驗的老師傅用小錘,控制刀的整體形狀,把握鍛打的位置,徒弟負責拿大錘,根據師傅的位置,加大力度捶打,排乾淨鋼材中的雜質。
  • #媽媽的味道•貳# 紅糟雞湯線面
    福州線面其中最讓我欣喜的便是我們家鄉特有的線面。它是福州長樂一帶逢喜事時,常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麵食。自從離家以後,每一次回家或啟程,媽媽都會煮上滿滿一大碗紅糟雞湯線面外加兩個白煮蛋,象徵一路順風、平平安安。
  • 平日每天吃的媽祖手工面,一文介紹詳細製作過程
    現如今,媽祖面的現狀並不樂觀,由於現代機械化製造對媽祖面加工的衝擊,再加上傳統手工面費時耗神,能靜心學習並且加以傳承的人日益減少,長此以往,這門獨特的手藝在百年之後將後繼無人。手工媽祖面的生產過程非常複雜多樣。完整的線面加工,有十幾道工序。
  • 福安:第三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舉行
    福安市穆陽鎮蘇堤村手工線面製作工藝展示現場。福建日報記者 範陳春 通訊員 吳寧俊 攝東南網12月2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範陳春 通訊員 吳寧俊)11月30日,「第三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在全國特色小鎮——福安市穆陽鎮舉行。穆陽線面已有680年歷史,一直保持著純手工製作工藝,經發、捶、擠、搓、拉等九道工序精製而成。
  • 手工錢包製作欣賞,這種待遇美感還是需要享受一下的
    手工錢包製作欣賞,這種待遇美感還是需要享受一下的 2020-12-06 00:00
  • 都說莆田的線面好吃,你知道它是怎麼做的嗎?!
    從小到大,在每個莆田人心目中都有一碗關於線面的記憶。(圖源:小魚網友「陳典先生」)可見線面在莆田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其實早在宋代,線面就已經融入莆田文化生活,在莆田人民的各種宴席上都能見到它的影子,可謂男女老少皆宜的絕佳美食
  • 閩東特色小鎮舉辦線面文化旅遊節
    2019年11月30日 19:20:45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11月30日電(記者 葉茂)30日,福建福安市穆陽鎮舉辦「全國特色小鎮2019年第三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推動該鎮特色產業發展。
  • 上周末千人聚福安穆陽吃線面,還有漢服玩穿越!你去玩了嗎?
    11月30日上午, 「全國特色小鎮2019年第三屆好穆陽線面文化旅遊節」在穆陽鎮穆水廣場正式拉開序幕。現場時陰時雨路溼物潤,卻擋不住群眾高漲的「過節」熱情。「線面節已經成為家鄉一個習俗,在外鄉賢藉此機會和家人團聚一下,活動很熱鬧,氛圍也很好,我每年都參加!」特地從外地趕回繆錦濤高興著說。
  • 這下我總算分清了麵條、線面、米粉、粿條、河粉
    聽說你也不能分清麵條、線面、米粉、粿條、河粉,那就跟我一起來學習下。01 麵條主要原料:粉(小麥粉),水,鹽,雞蛋麵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麵條是一種製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早已為世界人民所接受與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