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尖子生,是指那些在班上考試成績很好的同學,相反,所謂學困生,就是那些在考試成績很差的同學。一般來說,老師們都喜歡成績好的尖子生,而不太喜歡那些成績差的學困生,反而會有些嫌棄。
這些學困生在學校是不被待見的,不被老師待見,不被同學待見,甚至有的學困生因為學習成績差而自暴自棄,不僅不學習,還肆意違反學校機率,目的其實是想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越是這樣就越不被大家喜歡,在學校成為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實際上,沒人願意承認自己就是那個學困生,因為每個人都是有自尊心的,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的。「學困生」這個標籤是被誰貼上的呢?不是老師,是學生一次次的不交作業,是試卷上的一個個糟糕成績,這其實是教育系統的評價標準。
如果某一天,評價學生的標準變成個人才藝展示,那就不存在什麼學困生了,因為這些學困生也許只是學習成績不好,說不定他們體育好呢?說不定他們情商高呢?說不定他們口才好呢?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所以,學困生其實很可憐,他們僅僅因為學習能力不強,就要一直承受來自家長和老師的各種壓力,自信心被打擊,個人特長也得不到挖掘。
學困生如果一直得不到愛和鼓勵,還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最終結果,不光是學業層面的受挫,更關係到一個正常兒童的成長,一個健全人格的發展!
說到這兒,我們會發現,學困生遠比優生更需要我們的關愛。因為幾乎各科老師都在關注優等生,嫌棄學困生,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的確,優等生更好管理,老師能夠輕鬆的和他們溝通交流,對於一個老師來說,肯定更喜歡優等生,而學困生成績差,拉低班級平均分,甚至很多學困生不僅學習差,品行也不好,上課說話,下課打架,屢禁不止。所以現實情況往往是這樣:只有在考試前或批改完試卷,老師才會氣衝衝地把那些學困生集中在一起,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好聽話難聽話一齊說,妄想他們在成績上下功夫。
學生們經常被分成三類: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
對於優等生,那種擅長學習的孩子,他成績好未必是老師教出來的。這類孩子心高氣傲,目標遠大,一般會去大城市發展。大家以後未必會遇見,即便遇見了,他也不一定會記得你。
而中等生是潛力巨大的,充滿可塑性,他們往往不被老師注意,但沒準就是後來居上的黑馬。他們需要的是,時間的沉澱和老師的鼓勵。
對於學困生,他們一般走不了太遠,會長期和你生活在一個城市,低頭不見抬頭見,甚至有的還會成為你的同事。如果這個學生曾被你傷害過,你們日後還怎麼相見呢?往往是學困生,對老師記憶最深刻。由於他們從上學起就承受各種打擊,所以心胸都比較開闊,也不會計較太多事。但凡老師對他一分好,這點愛該多珍貴啊,他怎麼會忘記呢?
雖然這是一番很功利的分析,但是我們很深刻地意識到,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們身心的健康可比成績重要多了,不辜負每一個孩子,就是對自身職業最大的尊重。